-
1 # 滇西笑笑
-
2 # 割韭菜的小寶
這種事太正常不過了,我就是那種別人眼裡買房如買菜,一套一套接著買的人。西安本地人,科研事業單位,70後,碩士學歷。工作後已經陸陸續續買了多套房產,差不多2、3年一套。
首先,大家同樣在一個單位上班,出身背景完全不同,有些人家庭富裕,買房可以得到家庭資助。有些人工資不僅要維持生活,還要幫助家人。記得前兩年有個挺有名的帖子,寒門難出貴子,作者是以一個人事專員的角度觀察了一群畢業剛踏上社會的學生經歷,揭示了不同家庭背景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官員、商人等經濟狀況較好的家庭,會盡自己可能為孩子前途鋪路,推進孩子事業前進;而有些經濟不好的父母,在供完孩子上學後,是希望孩子反饋家庭的。不客氣的說,富裕家庭對孩子前進是助力,而貧寒家庭反而拖累孩子前進。剛進單位的年輕人本身起點就不一樣。
其次,雖然同在一個單位,不同職位之間的收入相差甚大,普通員工和單位領導收入可能相差十幾倍,對收入高的職工來講,買房其實很輕鬆,現在很多單位禁止職工私下打聽收入,就是怕鬧出亂子。
第三,同樣背景、同樣職位、同樣收入的家庭,由於理財觀念和副業收入的不同,家庭經濟狀況相差很大,這其實是司空見慣的事。這反映不同家庭收入多樣性、是否有理財觀念和持家能力高低,也是相較最平等的。我從小在國企大院長大,這種情況見的多了。小時候,大家收入都一樣,也基本沒什麼副業收入,都是靠死工資生活,可是有些人家庭有規劃,生活過的有滋有味;而有些人寅吃卯糧、生活捉襟見肘。現在社會,同一單位職工,有些人的副業收入比主業還高,我身邊同事有三、四份收入,當然會比只靠單位死工資職工經濟寬裕了。
具體我自己來說,也靠走第三條道路積累財富的,年輕人的時候除了自己工作,還有副業收入,年齡大了就自我邊緣化,依靠投資理財收入生活。西安的房價長期在低位徘徊,從2000年到2015年基本均價都在5000以下,這期間人均收入增長數倍,給了很多人財富積累的良機。當時買一套60至80的主流二室房,只需要三、四十萬,首付二十萬,剩餘的靠租金收入完全能夠覆蓋月供。兩三年積攢二十萬對我們身邊家庭來講並不是難事,所以我還是很幸運的,正確的理財觀念和持之以恆的努力,又恰巧碰上了低位入手的好時光。
-
3 # 跨境小電
兩個原因
一是家庭背景好,家裡有錢
二是有自己的副業,現在很多人都會做副業,而且有很多人副業的收入比主業都要多
看看是哪一種,我是做跨境電商行業的,我就見過一個事業單位的人做這個副業,一個月2萬多塊錢,也不耽誤主業
-
4 # 杜銖寶
這個問題有這樣幾種情況:一是家庭經濟情況好,有錢為他買房。二是他有投資頭腦,可以用家裡為他買的房搞投資,再用投資賺來的錢買房,擁有房子一套又一套。有一個忘年朋友,只月掙幾萬元的工資,但他看到投資房產能掙錢,他就是透過炒房獲得了不少財富,現在住起了大別墅。三是正式工作之外有兼職。靠兼職賺來的錢買房。一友人的外甥女,是個社工,工資收入不高,但她註冊了一個公司,做起了網上生意,賺到了錢,最近又想買一個正在建造中的樓盤房子,兩手打算,如現在住地今後拆遷,新買房子自住,如不拆遷,見機適時賣掉新買的房子。所以,有些人,看起來工作上的收入差不多,但背後的故事,會使人與人之間的生活差別很大。
回覆列表
如果是同一個年紀,別人買房如買菜,你搜空家人所有口袋,傾其所有還是買不上一套房,這種差距,不是你和同事個人的差距,而是不同家庭幾代人的差距。
這關乎家族的工作和生活背景、家族傳承、理財習慣等等,和你和同事簡單比拼收入是沒多少關係的。
身邊就有這樣一位買房如買菜的90後。
這位90後,既不是昆明本地人,也不是創二代、富二代或者是拆二代,而是從專州縣一個普通的公務員家庭走出來的小學霸。
目前,這位90後小年輕在昆明工作5年、結婚剛滿3年,在昆明已經擁有4套高層住宅和1套別墅。
先說說他的買房經歷。
因為這位90後男生原來是在上海上大學,父母原本期待他畢業後能回家鄉工作,還在他讀高中時,就在大理市用家裡的20萬積蓄給他買了套房子,一直留著給他用。
結果,他畢業後選擇昆明工作。
大理房子一直在升值,等著2015年拋售時,房價早已翻了一倍還多。
說起普通公務員家庭,早些年其實他們的收入並不高。當大理房子一賣,手上就多了四五十萬現金。
2015年昆明房價還不高,父母先在昆明南市區為他買了套80多平米的小戶型。
等到他2017年結婚時,南市區那套小戶型遲遲不交房,父母只好又湊錢貸款給他買了套現房做婚房,2017年昆明房價還沒有現在這麼離譜。
結婚後發現,反而女方家的經濟條件更好,岳父岳母都是銀行工作人員,理財意識、投資意識比一般人強,其投資成本更是比一般人要低,他們更會藉助金融手段投資買房。
女方家早早就在大理、昆明買了多套房產。
僅在昆明,女方家就有2套大戶型。
當公務員家庭遇到金融世家,財力、意識,一下子就相形見絀了。
現在小兩口有了二胎,一直幫帶孩子的岳母開始愁了:“這小四房,住不了這麼多人啊!”遂決定給這小兩口再買了套疊拼。
原本約定好女方家買房,男方家負責裝修。
當然,90後小夥的媽媽也發愁了:“裝修套別墅,至少也得五六十萬吧。哪裡拿得出這麼多錢來!”
看完這個故事,你明白沒有,別人買房比拼的是三代人的接力和意識以及一個家族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