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食者也可能越吃越胖
素食脂肪少,熱量也不會很高,按理說是可以減肥的。但是,素食飲食結構單一,蛋白質攝入不夠,降低了基礎代謝,不僅不能瘦,反而更容易發胖。缺乏優質蛋白質,即使補充了豆類等的植物蛋白,其吸收和利用都遠不及動物蛋白。長期吃素,容易造成蛋白質缺乏的現象。人體內缺乏蛋白質,那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之間就會失衡,免疫力下降、記憶力下降、貧血、消化不良就會接踵而來。
如果你以前是肉食者,突然改吃素,或許在剛開始時會有減肥的效果。但是長期下去,營養失衡會影響身體代謝,攝入的熱量就難以消耗。減肥也就很難進行下去。一旦多吃一些,體重就會反彈回來。
喜歡吃油炸、油煎等烹調方式處理過的素食品。
喜歡吃加工類素食品,尤其是新增過多糖分的加工品。
喜歡吃高熱量的油炸類零食,如米果、油炸點心、餅乾等。
過度偏食者,因為吃的食物幾乎相同,讓身體缺乏能正常運作的營養素,造成新陳代謝差。
特別喜歡吃中式熱油大火快炒的餐點,因此油量攝取過多。
用晚餐的時間太晚,且晚餐的進食量是一天內最多的。
經常有吃宵夜的習慣。
為了節省烹調時間,或為了用餐方便,經常攝取加工類的食品,如:素食泡麵、素食調理包、罐頭類等高熱量食品。
雖然是素食者,但蔬菜及水果等高纖維食物攝取量還是不足。
也許上述種種情況才是你肥胖的原因,請你好好評估一下自己,減少上述情況的發生。
根本原因:總攝入熱量依然大於消耗!
其實肉類並不是什麼高效率的供能食物,所以被踢出你的食譜根本對減脂沒用。而穀物和豆類才是真正高效的供能材料,其中幹穀物的65-75%的含量為糖類,並且往往還有7-16%左右的蛋白質,1-7%左右的脂肪含量。
很多人吃了素,但並沒有限制好新增糖、油等,零食、甜品之流也一樣沒少,甚至可能因為口味上不適應,還吃得更多,這些食品一多本質上等於大幅度提高攝入物的能量密度,導致營養密度下降,這才是現代人容易胖的根本原因。
真正值得推崇的素食是高比重的全穀物(不要對主食恐懼,本來就該吃,但純精細化的主食不怎麼可取)+豆類,輔以足量的蔬菜、瓜果,清淡烹飪之類。
1、素食者需注意補充維生素B12
素食主義者最容易缺乏的營養素就是維生素B12,因為這種營養素在植物性食物中幾乎沒有。B12有助於保持神經及血細胞健康,併合成DNA。缺乏B12會讓人感覺睏倦、身體虛弱、便秘、體重減輕、神經出現問題以及產生精神抑鬱等。維生素B12的主要的來源,是肉、蛋、奶、海鮮。如果你不吃肉了,那麼還是要喝點牛奶、酸奶。
2、素食者需注意需要補充鐵
鐵有兩種形式:血紅素鐵和非血紅素鐵。40%的血紅素鐵都來源於動物製品,很容易被身體吸收。素食主義者只能攝入非血紅素鐵,它不易被身體吸收,因此素食主義者需要攝入更多的鐵來保持身體健康。含鐵豐富的植物有:豆類植物、葵花籽、葡萄乾、深色綠葉植物。維生素 C含量高的食物如辣椒、柑橘、西蘭花等能夠促進鐵的吸收。
3、素食者需多食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我們每餐都需要攝入蛋白質。蛋白質是人體組織的構成成分,它會分解為氨基酸,幫助細胞生長及修復。成人每天的蛋白質應為每公斤體重攝入0.8-1克,蛋白質豐富的食物有大豆、小扁豆、藜麥等。
4、素食者要多吃全穀物、拒絕垃圾食品
精細白米白麵製作的麵包和餅乾、含糖飲料以及其他型別的快餐食品都會讓你的素食飲食失敗。加工食品帶給我們的只有能量,沒有營養價值,營養物質在加工過程中幾乎都被破壞殆盡了。中國營養學會公佈了“十大中國好穀物”甄選結果:全麥粉,糙米,燕麥米/片,小米,玉米,高粱米,青稞,蕎麥,薏米,藜麥。其實,不僅是中國,全世界的營養專家都在提倡吃全穀物。“2016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核心推薦的內容之一就是,每天應攝入谷薯類食物250~400g,其中“全穀物”和雜豆類需50~150g,薯類50~150g。而美國早在2010年版的膳食指南中就已建議,每天進食的穀物中至少有一半是“全穀物”。
5、素食者要留心劣質“假肉”
現在有很多素食館用大豆蛋白製作仿葷食品,包括素雞、素鴨、素魚等,對這類食品目前營養學界仍有很多爭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一些肉類替代品經過了高度加工,含有過量鈉及防腐劑等,所以要仔細分辨產品成分。健康的豆類食品主要有:豆腐、豆漿、腐乳、水煮毛豆等未經過度加工的豆類製品。
最後,任何一種健康的膳食,其核心永遠是營養均衡豐富+適量與否,和是否葷素關係不大。
北京大學營養學博士,北京大學副教授,北京市營養學會秘書長,精準營養學院發起人,註冊營養師,北京預防醫學會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營在校園”健康促進專家,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糖尿病分會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健康管理分會委員,北京市食品安全標準專家,《食品健康家庭自助圖解一本通》(共4冊)主編,《終結糖尿病——12周飲食方案遠離與逆轉糖尿病》主譯,《糖尿病人的營養保健與藥膳調養》副主編,一直致力於營養與疾病、生命早期營養、精準營養等研究和科普。
素食者也可能越吃越胖
素食脂肪少,熱量也不會很高,按理說是可以減肥的。但是,素食飲食結構單一,蛋白質攝入不夠,降低了基礎代謝,不僅不能瘦,反而更容易發胖。缺乏優質蛋白質,即使補充了豆類等的植物蛋白,其吸收和利用都遠不及動物蛋白。長期吃素,容易造成蛋白質缺乏的現象。人體內缺乏蛋白質,那蛋白質、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之間就會失衡,免疫力下降、記憶力下降、貧血、消化不良就會接踵而來。
如果你以前是肉食者,突然改吃素,或許在剛開始時會有減肥的效果。但是長期下去,營養失衡會影響身體代謝,攝入的熱量就難以消耗。減肥也就很難進行下去。一旦多吃一些,體重就會反彈回來。
素食者需要評估一下自己是不是有下列情況:喜歡吃油炸、油煎等烹調方式處理過的素食品。
喜歡吃加工類素食品,尤其是新增過多糖分的加工品。
喜歡吃高熱量的油炸類零食,如米果、油炸點心、餅乾等。
過度偏食者,因為吃的食物幾乎相同,讓身體缺乏能正常運作的營養素,造成新陳代謝差。
特別喜歡吃中式熱油大火快炒的餐點,因此油量攝取過多。
用晚餐的時間太晚,且晚餐的進食量是一天內最多的。
經常有吃宵夜的習慣。
為了節省烹調時間,或為了用餐方便,經常攝取加工類的食品,如:素食泡麵、素食調理包、罐頭類等高熱量食品。
雖然是素食者,但蔬菜及水果等高纖維食物攝取量還是不足。
也許上述種種情況才是你肥胖的原因,請你好好評估一下自己,減少上述情況的發生。
吃素結果還是胖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總攝入熱量依然大於消耗!
其實肉類並不是什麼高效率的供能食物,所以被踢出你的食譜根本對減脂沒用。而穀物和豆類才是真正高效的供能材料,其中幹穀物的65-75%的含量為糖類,並且往往還有7-16%左右的蛋白質,1-7%左右的脂肪含量。
很多人吃了素,但並沒有限制好新增糖、油等,零食、甜品之流也一樣沒少,甚至可能因為口味上不適應,還吃得更多,這些食品一多本質上等於大幅度提高攝入物的能量密度,導致營養密度下降,這才是現代人容易胖的根本原因。
如何科學素食,關注以下五條真正值得推崇的素食是高比重的全穀物(不要對主食恐懼,本來就該吃,但純精細化的主食不怎麼可取)+豆類,輔以足量的蔬菜、瓜果,清淡烹飪之類。
1、素食者需注意補充維生素B12
素食主義者最容易缺乏的營養素就是維生素B12,因為這種營養素在植物性食物中幾乎沒有。B12有助於保持神經及血細胞健康,併合成DNA。缺乏B12會讓人感覺睏倦、身體虛弱、便秘、體重減輕、神經出現問題以及產生精神抑鬱等。維生素B12的主要的來源,是肉、蛋、奶、海鮮。如果你不吃肉了,那麼還是要喝點牛奶、酸奶。
2、素食者需注意需要補充鐵
鐵有兩種形式:血紅素鐵和非血紅素鐵。40%的血紅素鐵都來源於動物製品,很容易被身體吸收。素食主義者只能攝入非血紅素鐵,它不易被身體吸收,因此素食主義者需要攝入更多的鐵來保持身體健康。含鐵豐富的植物有:豆類植物、葵花籽、葡萄乾、深色綠葉植物。維生素 C含量高的食物如辣椒、柑橘、西蘭花等能夠促進鐵的吸收。
3、素食者需多食富含蛋白質的食物
我們每餐都需要攝入蛋白質。蛋白質是人體組織的構成成分,它會分解為氨基酸,幫助細胞生長及修復。成人每天的蛋白質應為每公斤體重攝入0.8-1克,蛋白質豐富的食物有大豆、小扁豆、藜麥等。
4、素食者要多吃全穀物、拒絕垃圾食品
精細白米白麵製作的麵包和餅乾、含糖飲料以及其他型別的快餐食品都會讓你的素食飲食失敗。加工食品帶給我們的只有能量,沒有營養價值,營養物質在加工過程中幾乎都被破壞殆盡了。中國營養學會公佈了“十大中國好穀物”甄選結果:全麥粉,糙米,燕麥米/片,小米,玉米,高粱米,青稞,蕎麥,薏米,藜麥。其實,不僅是中國,全世界的營養專家都在提倡吃全穀物。“2016年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中,核心推薦的內容之一就是,每天應攝入谷薯類食物250~400g,其中“全穀物”和雜豆類需50~150g,薯類50~150g。而美國早在2010年版的膳食指南中就已建議,每天進食的穀物中至少有一半是“全穀物”。
5、素食者要留心劣質“假肉”
現在有很多素食館用大豆蛋白製作仿葷食品,包括素雞、素鴨、素魚等,對這類食品目前營養學界仍有很多爭論。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一些肉類替代品經過了高度加工,含有過量鈉及防腐劑等,所以要仔細分辨產品成分。健康的豆類食品主要有:豆腐、豆漿、腐乳、水煮毛豆等未經過度加工的豆類製品。
最後,任何一種健康的膳食,其核心永遠是營養均衡豐富+適量與否,和是否葷素關係不大。
北京大學營養學博士,北京大學副教授,北京市營養學會秘書長,精準營養學院發起人,註冊營養師,北京預防醫學會營養與食品衛生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市“營在校園”健康促進專家,中國醫藥教育協會糖尿病分會委員,中國醫藥教育協會健康管理分會委員,北京市食品安全標準專家,《食品健康家庭自助圖解一本通》(共4冊)主編,《終結糖尿病——12周飲食方案遠離與逆轉糖尿病》主譯,《糖尿病人的營養保健與藥膳調養》副主編,一直致力於營養與疾病、生命早期營養、精準營養等研究和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