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可洛加冰
-
2 # 故人云
劉備託孤,他想試探諸葛亮,因為他擔心諸葛亮會反,把劉阿斗取而代之,所以他要知道諸葛亮的想法,不合他意就殺,諸葛亮當然猜到了,所以順了劉備的意,劉備就順勢把阿斗託付,並且還說可以取而代之,一硬一軟,諸葛亮都已經變態了,還怎麼反
-
3 # 驕然
高明之處在於,劉備對諸葛浪說的“可以自取之”,這句話有很多種猜測,也有不同的 意義,1、你諸葛亮可以自己來坐蜀國之主。1、一個試探的虛詞,看諸葛亮重鎮與否。3、可以自行決定取捨,也就是在如果阿斗真的扶不起來,可以自行決定在其他的皇子當中選一個能勝任的。所以,劉備的這個遺囑是留了很多的懸念,讓後人引發各種猜測。
雖然三國中我看不起劉備的虛偽,但還是先簡介下事件吧。
劉備為奪回荊州及報關羽被殺之仇,發動了對東吳的戰爭。在夷陵這個地方,被東吳軍打得大敗,全軍覆沒,損失慘重。劉備退到永安(今四川奉節)駐紮下來。不久,劉備就病倒了,蜀漢章武三年(223年)四月,劉備病危,他把諸葛亮從成都召來說遺囑。
託孤主要有三個用意。
政權問題戰略要地荊州的丟失,關、張敗亡以及夷陵之戰,這一系列的事件使得荊楚集團遭到了重大創傷。而在這個時候劉備又一病不起,當然會想到這三者之間的矛盾和蜀漢政權的鞏固問題。
欲擒故縱“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劉備既然以這樣的方式將這話明白地說了出來,那諸葛亮也只有以“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樣的態度,來明確地表示他惟有盡忠而死也不會取而代之一途了。如此一來,倘若日後劉禪昏庸而諸葛亮真的想要取而代之,那他就要先背上個輔佐不力,背主食言的罵名,在政治、輿論以及民心上都將會面對“不臣不忠不義”的罪名,並因此導致師出無名而居於劣勢。
明智決定而另一位重要人物李嚴,在劉璋時期就是東州集團中的佼佼者。自劉備入主成都以後,他在任上又屢次以少數兵力平定大規模的叛亂,充分表現了他的出色軍事和政治能力。相比較而言,諸葛亮此前在政治和外交上展示了他的出眾能力,但在軍事上並沒有什麼建樹的機會,因此劉備很明智地做出了這樣的決定: “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輔少主;以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
宣讀遺詔
先主駕崩,文武官僚,無不哀痛。孔明率眾官奉梓宮還成都。太子劉禪出城迎接靈柩,安於正殿之內。舉哀行禮畢,開讀遺詔。詔曰:“朕初得疾,但下痢;後轉生雜病,殆不自濟。朕聞人年五十,不稱夭壽。今朕年六十有餘,死復何恨?但以卿兄弟為念耳。勉之!勉之!勿以惡小為之,勿以善小不為。惟賢惟德,可以服人;卿父德薄,不足效也。卿與丞相從事,事之如父,勿怠!勿忘!卿兄弟更求聞達。至囑!至囑!”
這樣才安心離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