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子》約成書於戰國中期以前。由著名軍事家兵法家吳起所著,《漢書·藝文志》著錄為48篇。現存《續古逸叢書》影宋本及明、清刊本,有六篇,分上、下兩卷。國外有英、法、日、俄等文種譯本。
吳起對軍事問題的論述,是圍繞著治國的恨本目的展開的。他在《圖國》篇中指出,要使國家強盛,就要“內修文德,外治武備”。他所說的“文德”,就是“道、義、禮、仁”,即政治所涵蓋的基本內容;“武備”就是“安國家之道”,即:使國家安定強盛的軍事。如果國家的文德好,用仁、義教育百姓,用仁、德薰陶民眾,用賢、能的人治國,那麼百姓就能安居樂業,民眾就會敬重官吏和擁護國君,就能戰勝強敵。所謂武備好,就是要選募有才能的人,建設強大的軍隊,以防突然事變。吳起認為,文德和武備不可偏廢,諸如承桑氏部落的首領,只講文德而廢弛武備,結果遭致滅亡;有扈氏部落的首領,光憑兵眾而失德好戰,終於喪失社稷。可見文德失而戰亂起,武備廢而社稷亡。吳起把政治和軍事視為鞏固國家、安定民心的兩大根本條件,這是《吳子》的核心內容,也是其戰略思想的立足點。
吳起在《圖國》篇中分析了戰爭的五種起因:一是為了爭名位,二是為了爭利益,三是互相間冤仇的長期積累,四是內部發生變亂,五是災荒、飢餓的逼迫。它們的性質各有不同:禁暴除虐、挽救危亡的稱“義兵”;恃強凌弱、侵犯別人利益的稱“強兵”;因激忿洩怨而動用干戈的稱“剛兵”;背禮忘義、貪圖私利的稱“暴兵”;因受災荒而飢寒交加起事的稱“逆兵”。對不同起因和性質的戰亂,要採取慎重的態度和不同的方法對待,切不可窮兵黷武。吳起對戰爭不同起因的分析,是古代兵學的一大進步,而他對國君不要窮兵黷武的告誡,則是他洞察戰爭之弊端的精闢見解。
吳起“內修文德,外治武備”的戰略,反映在他的軍事思想上主要有三:其一是嚴明治軍,其二是料敵用兵,其三是因敵而戰。
《吳子》中關於嚴明治軍的論述,集中在《論將》和《治兵》篇中。吳起認為,治軍的關鍵在治將。所以他在《論將》篇中指出,要選拔文武相濟、剛柔兼備的人擔任統兵的將領,才能受命不辭,率領大軍,統一號令,嚴明軍紀,恩結士卒,分明賞罰,料敵如神,謀劃全面,部署周密,決策果斷,戰法多變,出奇制勝。有了良將,還必須要有一支治理良好、訓練有素(即《吳子》所說的“以治為勝,教戒為先”)的精兵。這支精兵,駐營時遵守紀律,行軍時威武雄壯,進攻時敵不能擋,退卻時敵不能追,可以無敵於天下。《吳子》還特別注重加強士兵對兵器使用的訓練。這是因為吳起的軍事生涯主要是戰國前期。其時,由於鐵兵器的使用和強弩威力的增大,機動不便的戰車往往成為強弩之的,車戰的作用逐漸下降,步騎戰的作用日益上升,水戰亦已興起。種類不斷增加的兵器,戰馬的裝具,戰船的槳櫓,也都需要根據士兵的特長,進行分門別類的專業訓練。為此,《吳子》提出輾轉教學訓練法,使“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由良將統領訓練有素的精兵,便可無往而不勝,這就是吳起治軍思想要達到的目的。《吳子》關於料敵用兵的論述,並不停留在一般的理論上,而是在《料敵》篇中,針對齊、秦、楚、燕、韓、趙等六國的不同國情,採取不同的作戰方針和戰法。對剛愎而富饒,君臣驕奢,政令鬆弛,軍心不一的齊國,可分兵三路,“獵其左右,脅而從之”;對國勢強盛、地據險要、政令嚴厲、賞罰有信、人皆好鬥的秦國,要先以利引誘,待其士卒失去控制時,乘機襲擊之;對於國勢衰弱、國土廣闊、政令紊亂、人民疲睏的楚國,可以採取先襲擾其駐地,挫傷其士氣,再以輕騎突擊,速進速退,不斷消耗和疲勞它,便可以取勝。此外,還分別針對燕、韓、趙國的國情,提出了取勝之法。吳起還提出了因敵而戰的多種戰法,其要旨是“審敵虛實而趨其危”。他在《料敵》篇中指出,當敵人處於嚴寒酷暑行軍而極度困難、糧食告罄、物資耗盡、兵力不足、救兵不至等八種危境時,可無需卜問吉凶而立即進擊;當敵人處於遠來新至、行列未定、既食未備、來往奔走、未得地利、旌旗亂動等13種情況時,可乘隙蹈瑕,不失戰機,“急擊勿疑”;對於土地廣大、人民富眾、上愛其下、惠施流佈、能任賢使能等六種情況的國家,決不可與之交戰。此外,吳起還在《應變》篇中,提出了擊強、擊眾、谷戰、水戰、圍城等各種具體戰法。
《吳子》繼承並發展了《孫子兵法》,總結了戰國前期的戰爭經驗和特點,受到後世兵家的重視。
《吳子》約成書於戰國中期以前。由著名軍事家兵法家吳起所著,《漢書·藝文志》著錄為48篇。現存《續古逸叢書》影宋本及明、清刊本,有六篇,分上、下兩卷。國外有英、法、日、俄等文種譯本。
吳起對軍事問題的論述,是圍繞著治國的恨本目的展開的。他在《圖國》篇中指出,要使國家強盛,就要“內修文德,外治武備”。他所說的“文德”,就是“道、義、禮、仁”,即政治所涵蓋的基本內容;“武備”就是“安國家之道”,即:使國家安定強盛的軍事。如果國家的文德好,用仁、義教育百姓,用仁、德薰陶民眾,用賢、能的人治國,那麼百姓就能安居樂業,民眾就會敬重官吏和擁護國君,就能戰勝強敵。所謂武備好,就是要選募有才能的人,建設強大的軍隊,以防突然事變。吳起認為,文德和武備不可偏廢,諸如承桑氏部落的首領,只講文德而廢弛武備,結果遭致滅亡;有扈氏部落的首領,光憑兵眾而失德好戰,終於喪失社稷。可見文德失而戰亂起,武備廢而社稷亡。吳起把政治和軍事視為鞏固國家、安定民心的兩大根本條件,這是《吳子》的核心內容,也是其戰略思想的立足點。
吳起在《圖國》篇中分析了戰爭的五種起因:一是為了爭名位,二是為了爭利益,三是互相間冤仇的長期積累,四是內部發生變亂,五是災荒、飢餓的逼迫。它們的性質各有不同:禁暴除虐、挽救危亡的稱“義兵”;恃強凌弱、侵犯別人利益的稱“強兵”;因激忿洩怨而動用干戈的稱“剛兵”;背禮忘義、貪圖私利的稱“暴兵”;因受災荒而飢寒交加起事的稱“逆兵”。對不同起因和性質的戰亂,要採取慎重的態度和不同的方法對待,切不可窮兵黷武。吳起對戰爭不同起因的分析,是古代兵學的一大進步,而他對國君不要窮兵黷武的告誡,則是他洞察戰爭之弊端的精闢見解。
吳起“內修文德,外治武備”的戰略,反映在他的軍事思想上主要有三:其一是嚴明治軍,其二是料敵用兵,其三是因敵而戰。
《吳子》中關於嚴明治軍的論述,集中在《論將》和《治兵》篇中。吳起認為,治軍的關鍵在治將。所以他在《論將》篇中指出,要選拔文武相濟、剛柔兼備的人擔任統兵的將領,才能受命不辭,率領大軍,統一號令,嚴明軍紀,恩結士卒,分明賞罰,料敵如神,謀劃全面,部署周密,決策果斷,戰法多變,出奇制勝。有了良將,還必須要有一支治理良好、訓練有素(即《吳子》所說的“以治為勝,教戒為先”)的精兵。這支精兵,駐營時遵守紀律,行軍時威武雄壯,進攻時敵不能擋,退卻時敵不能追,可以無敵於天下。《吳子》還特別注重加強士兵對兵器使用的訓練。這是因為吳起的軍事生涯主要是戰國前期。其時,由於鐵兵器的使用和強弩威力的增大,機動不便的戰車往往成為強弩之的,車戰的作用逐漸下降,步騎戰的作用日益上升,水戰亦已興起。種類不斷增加的兵器,戰馬的裝具,戰船的槳櫓,也都需要根據士兵的特長,進行分門別類的專業訓練。為此,《吳子》提出輾轉教學訓練法,使“一人學戰,教成十人;十人學戰,教成百人……萬人學戰,教成三軍”。由良將統領訓練有素的精兵,便可無往而不勝,這就是吳起治軍思想要達到的目的。《吳子》關於料敵用兵的論述,並不停留在一般的理論上,而是在《料敵》篇中,針對齊、秦、楚、燕、韓、趙等六國的不同國情,採取不同的作戰方針和戰法。對剛愎而富饒,君臣驕奢,政令鬆弛,軍心不一的齊國,可分兵三路,“獵其左右,脅而從之”;對國勢強盛、地據險要、政令嚴厲、賞罰有信、人皆好鬥的秦國,要先以利引誘,待其士卒失去控制時,乘機襲擊之;對於國勢衰弱、國土廣闊、政令紊亂、人民疲睏的楚國,可以採取先襲擾其駐地,挫傷其士氣,再以輕騎突擊,速進速退,不斷消耗和疲勞它,便可以取勝。此外,還分別針對燕、韓、趙國的國情,提出了取勝之法。吳起還提出了因敵而戰的多種戰法,其要旨是“審敵虛實而趨其危”。他在《料敵》篇中指出,當敵人處於嚴寒酷暑行軍而極度困難、糧食告罄、物資耗盡、兵力不足、救兵不至等八種危境時,可無需卜問吉凶而立即進擊;當敵人處於遠來新至、行列未定、既食未備、來往奔走、未得地利、旌旗亂動等13種情況時,可乘隙蹈瑕,不失戰機,“急擊勿疑”;對於土地廣大、人民富眾、上愛其下、惠施流佈、能任賢使能等六種情況的國家,決不可與之交戰。此外,吳起還在《應變》篇中,提出了擊強、擊眾、谷戰、水戰、圍城等各種具體戰法。
《吳子》繼承並發展了《孫子兵法》,總結了戰國前期的戰爭經驗和特點,受到後世兵家的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