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雲深處是吾齋

    本人認為缺乏一個養帖的環節。比如,臨《聖教序》,如果單純地就是看拓片臨《聖教序》,你想象不到王羲之當年寫字的那種感覺,所以我要藉助一點力量,藉助“二王”體系的那些書法家們。我會看看米芾的行書,或看看趙孟頫的行書,甚至王鐸所臨的《聖教序》,參考這條主線上這些重要的書法家。在學習他們的同時,我就實現了對《聖教序》新的感悟,這是一種方法。

    還有,要強化對碑帖的感情。我特別反對拿過來就臨,臨一下就放下,這個習慣特別不好。水過地皮溼,甚至就是蜻蜓點水,對這個帖還沒有掌握。我主張一個書法人要堅守一家、一碑、一帖,這是最基本的。比如,我立足宋人米芾,選擇了《苕溪詩帖》或者《蜀素帖》。那麼為了學好米芾,我必須把王獻之牽出來,看看米芾是如何學習、借鑑王獻之的。再往下牽出王鐸,看看王鐸是如何藉助米芾這個跳板去追“二王”的。這樣臨帖要求比較高,一是加強書家的理解,二是對整個書法的鏈條會理得非常清楚。我覺得這是一種科學的臨帖方法,這樣就讓脫節問題得到了有效的解決。

    再有,就是要學會對帖的“舉一反十”,甚至“舉一反百”的能力。對帖上字的用筆、結字的特點,要形成一種記憶。歷史上有很多名家都是藉助了某個帖,而創造一種自己新的風格。比如,吳玉如先生,給他啟示最多的是王珣《伯遠帖》。王珣《伯遠帖》只有5行47字,吳玉如先生透過這個達到“舉一反百”的能力,掌握了帖上每個字的特點,形成他對王字的繼承、創新。白蕉先生也是這樣,他特別喜歡晉人尺牘。如果分析白蕉先生的用筆結字,其實寫得很平和,沒有故作驚人之態,但是這種韻味比較醇厚。為什麼醇厚?他就是非常真實地走進了晉人尺牘的表達方式。沈尹默先生則是在點畫的錘鍊上非常厚實,所以看沈先生的字就感到鐵畫銀鉤。這些大家都是結合自己的特點、性情,結合自己的心得體會找到一個突破口,實現對某個帖的一點繼承和發展,能做到這一點已經很好了。

    孫過庭《書譜》臨寫示範

    戀上八雅,邀你一起練字。

  • 2 # 小寶的思考

    因為學習方法出現了錯誤,就像你學數學,課本里提出一個公式,下面往往會有一個關於這個公式的應用題解析,那你是要學透這個公式來運用還是隻會解這個應用題?現在的很多人學習書法就只會解這個應用題(用描的方式照貓畫虎背字形)而不是學會公式(調鋒技巧和結字規律)來運用,所以臨帖學的是方法,而不是字的形狀。因此臨得像不一定對,方法對才是對的。歡迎觀看我的筆法影片,也許能給你帶來一些其他的啟示,謝謝

  • 3 # 尤年

    簡言之:臨帖就是立規矩,就是改正自己信筆為體的劣習。選好字帖以後先認真閱讀,再由筆法、結構、使轉、倚側處仔細臨寫,等有一定感覺後,可選自己拿手的帖中之字,選擇一首古詩進行"創作"。久而久之習慣就形成了,自然的就進入創作狀態。主要的是要邊臨習邊用於創作,提高實戰能力,臨創結合可事半功倍。否則,適得其反。

  • 4 # E203278026

    臨帖如果只簡單的為了創作,我覺得是膚淺的。書法的表現形式是作品不假,但是書法的靈魂是學識和涵養,啟功先生說過積學大儒和孩童字寫的最好,如果只是為了花哨的表現另類,我覺得學畫畫是個不錯的選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還記得小時候過年的樣子嗎?這個春節有哪些地方變得「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