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朝文社老張

    考上科舉就有官做?放在唐代,這就是個不切實際的夢想。

    作為中國千年科舉制度的成型年代,唐代的科舉考試,一直被後人大書特書。甚至還有很多愛惜人才的典故。就連唐太宗都曾自誇,透過科舉制度,讓天下的人才都來為大唐效力。不過看看唐朝這科考制度就知道:這話,無比誇張!

    因為對於渴望對於大唐建功立業的人才們來說,科考金榜題名,也只是萬里長征裡的一小步而已,真正關鍵的一步,就是《文獻通考》裡所說的“試吏部”,學名叫“銓選”。比起出名嚴格的科考來,唐朝的銓選,才是更加難的一關,不信就瞧唐朝文學家韓愈,考取科舉功名的時候,真叫輕輕鬆鬆,但是接下來的銓選,卻是連續三次都被刷下來,苦熬了十年都沒官做。可見銓選之難。

    為什麼難?瞧瞧銓選的四個基本考核內容就知道,先考“書”,也就是書法水平,寫一筆好字才重要。然後再考“判”,也就是判詞,這是工作能力考核。但後面兩個才叫難,一個是言,就是語言表達能力,最後一個是身,就是考核儀表。四個都合格,才能有官做。

    換句話說,唐朝以後很多業績卓越的名臣,放在唐朝極有可能連個官都撈不到。比如主持明朝“弘治中興”的一代睿智閣老丘浚,如果放在唐朝,就憑他一臉困難的相貌,銓選中極有可能就刷下來,莫說位極人臣,能吃個俸祿就算是幸運。再比如王安石變法時代的干將崔公度,辦事能力十分強大的改革家,卻偏偏有口吃毛病。放在唐朝這個制度下,莫說參與變法大業,進官場都叫難!

    當然,唐朝的銓選,也並非只看這四樣標準,就算四條都過了,還要按照“德”“才”“勞”的標準進行考核,全部過了之後,才算正式步入官場,總的看來,考核還算比較嚴格。

    但是,這樣嚴格的篩選模式,說到底還是漏洞百出。連最起碼的公平,都經常難以保證。以《新唐書》裡的話說“此一彼十”,也就是說憑本事走科舉路為官的官員,不過佔到一成,而靠著門第請託為官的,卻是十倍之多。唐朝,也是一個乾的好不如生得好的年代。

    而到了腐敗加劇的中晚唐時代,這種漏洞百出的選官模式,又加劇的腐敗的滋生,唐朝的吏部,幾乎成了送禮請託的溫床。以《唐會要》的記錄,當時的場面“奸濫以賄賂成名”,而哪怕正常的科舉士子,千里迢迢來長安參加一次選拔,加上送禮的費用,經常是來參選一次,就要傾家蕩產,比參加選秀節目還慘烈。到了藩鎮割據加劇的唐末,很多科舉人才更是乾脆放棄銓選,寧可在藩鎮節度使麾下做幕僚,其中好些人,都在最後唐朝滅亡時,狠狠踹了一腳!

    一個王朝的選官制度如果有漏洞,就好比一個人新陳代謝不暢,人才選拔,就是生死存亡大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善於與人溝通的定義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