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月嫂阿花
-
2 # 航媽16
如果是你親媽,我覺得可以直接告訴你媽小孩子吃糖的壞處,並告訴她你不會給孩子吃糖的。比較閨女和親媽之間應該很好溝通。如果是你婆婆,你也可以先把壞處告訴她,儘可能的說到最壞,讓她打消送糖的念頭。還可以讓老公出馬解決。
-
3 # 童言無忌不離不棄
我一直不怎麼給孩子吃零食,有時候會買些進口的甜味不那麼重的給她吃,牛奶只喝純的,果汁只喝鮮榨的,有時候學校組織郊遊我會允許她買一點零食,但也儘量挑好一點的。可能我家孩子比較乖,她也不太饞那些。我帶她去單位玩,別人給她她也不要。有時候要了她會偷偷告訴我不太好吃,然後給我吃,我就會趁機灌輸她爸爸媽媽給你的都是最好的,不給你的一般也真的不好吃這個概念,她也信了。但是每次去我媽那裡,我就感覺我像個後媽,我媽喜歡喝水果味的牛奶,還喜歡買飲料什麼的在家裡。然後每次我一去她就一定要給孩子吃,我不讓吃就感覺我有病似的。飲料什麼的我女兒是不吃的,但是牛奶她就拒絕不了,然後一邊是我女兒眼巴巴看著,一邊是我媽一直在塞,我就感覺我像後媽。所以每次去我媽家之前我都會跟女兒說好,你在家喝過牛奶了,一天只能喝一次,到外婆家就不能再喝了。一般能起作用,但有時也會破功,畢竟孩子還小。只能想著難得一次也沒什麼關係吧。
-
4 # LALA十三
不要拒絕啊,送了就拿著,控制著給孩子吃就好了。孩子也才2歲,是沒有形成自己意識的年齡,你完全管的了的。
長大一點就不行了,四五歲的小孩子有自我意識了,零食類的東西就要講道理加引導了,但是也不能不給吃。就像前面幾個回答一樣,不給吃你孩子以後才會拼命吃。
我男朋友就特別喜歡吃泡麵,但是因為我自己生活的早,所以初中就吃夠了那個味精味兒。
不過很奇怪的是哈,我小的時候就不愛吃糖,愛吃辣,我哥哥就特別愛吃糖,還偷糖吃,沒有糖果就偷白糖,所以啊,小孩子也不一定就愛吃那些東西的。不要一開始就覺得糖果像魅惑小孩子的妖怪,如果你的小孩愛吃糖,你可以把它當獎勵,當做孩子的一個嚮往點。
-
5 # TT三寶麻麻
我在孩子兩歲之前對孩子的食物控制的很嚴格。以至於我家親戚都覺得我寶寶很可憐,我大姨甚至偷著給我寶寶吃糖果。
後來我發現隨著孩子在外面交往的變多,很難避免讓孩子吃一些零食,包括棒棒糖,餅乾,甚至膨化食品。一般我拒絕的話就是,我寶寶從來沒吃過這個,或者拿回來以後並不給寶寶吃。但是我寶寶因為什麼都沒有吃過,表現的特別的饞或者想吃。後來我乾脆就買了一些品質比較好比較健康的零食放在家裡讓我寶寶自己吃,當然也會規定她吃的分量。這樣我寶寶在家吃過的零食都是味道比較好的,也就不那麼饞外面人給的不那麼好吃的零食了。家裡零食多了,寶寶好像對吃零食興趣反而沒那麼大了。
你媽媽要送棒棒糖作為禮物,如果還沒有買,你可以直接說寶寶更喜歡吃某些其他的東西比如水果,可以買另外的東西給她吃。如果已經買了,就收下也無妨,偶爾吃一顆,注意安全,孩子不會一直惦記著的。找到機會分給其他大孩子或者大人自己吃了也不是啥事情。
最後想說為啥跟媽媽還這麼委婉,其實可以直接拒絕的嘛!
回覆列表
說實話,我驚呆了:原來很多人都以為偶爾給孩子吃棒棒糖是無關緊要的!
我實在是無法贊同這種觀點!
首先,棒棒糖的主要成分是,糖、色素、香精,營養價值並不高,尤其新增的色素和香精,是毫無營養價值的!
其次,孩子吃多了糖,對生長髮育並不好!
有人說,只是偶爾吃吃,無關緊要。
是這樣嗎?
一兩歲的孩子正處於味覺發育的敏感期,一旦嘗過了甜的,就會覺得糖才是美味,時不時都想吃,你能保證經常拒絕孩子想吃糖的要求嗎?
另外,糖的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人體很容易將其吸收,當寶寶吃了糖之後,會不覺得餓,尤其寶寶在空腹時吃了糖,自然的飢餓感會消失,正常的飲食需求就會受到影響,嚴重時甚至偏食挑食!
當然也有人說,我家孩子吃過好多棒棒糖了,也沒什麼問題啊。
我套用兒科醫生裴洪崗的經典語錄:“吃棒棒糖會增加孩子把糖柄等異物吞食的風險,並不等於說每個孩子都會發生,就像告訴你飆車風險大,你說,我飆完了我怎麼還好好的,那我只好說你高興就好。”
當然,可能還會有人說,你這些都是大道理(屁話),這些大道理(屁話)我都明白啊!
我只能說您給不給孩子吃棒棒糖,那是您的事,反正我是絕不會給這個年齡的點點吃棒棒糖的!
其實,問題的關鍵並不是孩子能不能吃棒棒糖,而是,當我們面對孩子諸如要吃棒棒糖等不合理要求時,該如何應對?
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先共情安撫,再給出其他選擇,又稱轉移注意力!
什麼是共情?
共情就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感受孩子的需求,即當你是一個孩子時,你想要某件東西而得不到,你是什麼感受?
比如孩子還不太會用語言表達,媽媽就可以說:“媽媽看到你難過得哭了,是不是因為你想要吃棒棒糖,卻吃不到。來,媽媽抱抱。”
如果孩子已經能用語言表達,媽媽就可以說:“媽媽看到你難過得哭了,做一個孩子真不容易啊,有時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哭,來,告訴媽媽,是發生了什麼事情嗎?是什麼事情讓你這麼傷心呢?”
將孩子真實的感受表達出來,就能和孩子產生共情,孩子就明白原來我的媽媽是理解我的。
被人理解是多麼難的一件事啊!
孩子同樣需要被大人理解。
在文章為什麼我強烈反對給孩子吃棒棒糖?之後,有媽媽說,完全壓制孩子的慾望真的好嗎?我想說的是,我並沒有強制不讓孩子吃糖,而是誘導讓孩子自己不吃糖,對於沒有很好判斷力的小孩子,這反而是尊重她的意思。等孩子大一些之後,明確告訴她利弊,吃不吃也是她自己判斷,並且承擔可能會有的後果。
就像馬伊琍的女兒要打耳洞一樣,全班同學都打,她也想打,馬伊琍並沒有阻止,而是和孩子分析利弊和可能出現的後果,讓孩子自己決定。不管孩子的決定是否要打耳洞,她都會贊成。
對於還沒有分辨能力的小孩子來說,父母有責任幫TA避免更多的傷害。比如小寶寶吃木頭,咬磚塊,父母阻止,這也是壓制慾望嗎?
對於小孩子,很多要求在大人眼裡是無理取鬧的,直接拒絕,可能真的長大之後就拼命獲取小時候沒有得到的東西,但是轉移注意和誘導孩子做其他的,TA就沒有那麼強烈的慾望,並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所以此文誕生。
理解孩子當下的感受之後,再給孩子其他的選擇,通常孩子都願意合作。既保證目前的健康,以後也不會因為兒時缺失而拼命擁有,兩全其美的辦法,何樂而不為呢?相比直接拒絕或者直接滿足只多了幾個步驟而已,關鍵是你是否真的願意為孩子,多說幾句話,多提幾個建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