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3
回覆列表
  • 1 # 無柴大叔

    古老的民間茶文化代表:天水罐罐茶

    罐罐茶,是西北地區百姓的一種飲茶習慣,這種飲茶習慣主要分佈在天水、定西及蘭州等地區,在秦隴相交陝西寶雞、青海等地亦有這種飲茶習慣。所謂罐罐茶,即用瓦罐注水燒開的茶水,以味苦、濃烈而醒神著稱,具有悠久的歷史也是一種比較傳統的茶文化代表。

    罐罐茶所用瓦罐最初為燒製的普通器具,後來逐漸演變為金屬材質的器具,如今多數農家人已改良用特製的玻璃器具。在天水地區,人們將喝罐罐茶叫做“煨”罐罐茶。所謂的“煨”,就是用文火去燉,最好是木炭火。裝木炭火的火具叫做“火盆”,比較傳統的火盆為圓邊、圓心,有三立腳;而今多數人都用煤火爐子或者電爐子。

    煨罐罐茶的“煨罐子”一般七到九公分高,四到五公分的直徑,裝水量較小,所以在文火慢燉的條件下,也能很快燒開。罐罐茶的特點是味苦、濃烈,這是因為一般農村家庭經濟條件有限,所購置茶葉多為次品;且由於煨茶時多要文火慢慢燉開,茶葉放得多,水又少,就如熬中藥一般,所以味道自然就濃烈厚重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加上對飲食健康知識的普及,如今的罐罐茶喝起來已經不是當年的味道了。一是茶葉的檔次高了,味道的本質就變了;二是煨好的茶水裡加了輔料,即白砂糖、冰糖、紅糖等等甜品,也有更為講究的人會放入紅棗、枸杞,以及桂圓等補品,以此來提高罐罐茶的品質。

    罐罐茶早先的受眾多為年齡大的中老年人,如今喝罐罐茶似乎成了一種休閒娛樂的潮流。在天水城裡,也有很多專為城裡人和外地人服務的罐罐茶經營店,生意都還紅火。

    在農村農忙季節,尤以渭水峽道的椒農對罐罐茶的依賴性大。比如,在摘花椒的季節,正值酷暑,天氣炎熱,農家人不論男女老少,多數人都要在早上出門前喝上一頓罐罐茶,是為養神,一天的精氣神都會好;中午在地裡吃過午飯,頭頂著毒辣的太陽,在石頭壘的火堆旁,煨上幾罐罐茶喝,是為提神,能幫助人克服太陽暴曬和身體疲勞帶來的睏意。甚至有人在晚上也會煨罐罐茶喝,但這是極少數對罐罐茶有嚴重依賴性的人,因為茶有提神的作用,多數人擔心晚上喝茶影響睡眠,所以在晚上忌茶。

    喝罐罐茶不是單獨喝茶這一件事,在農村,煨罐罐茶至少有一個同步的事項進行,或是烤饃吃,或是聊家常,亦或烤饃和聊家常同時進行。在農村,特別是上世紀之前的農村,煨罐罐茶時烤饃吃,絕對是件享受的事情。煨茶的火是文火,將饃放在火盆圓心離炭火近的地方,慢慢烤著,饃會一點一點的變得發黃,然後將饃換個角度,接著烤,直到整個饃被烤的黃燦燦,即可一邊喝茶,一邊吃烤好的黃饃。烤好的黃饃,皮幹內酥,將外層烤乾烤黃的饃一層一層剝下來就茶吃,脆響美絕,而被剝了黃而脆的外層後,饃裡面的心心已經是冒著熱氣,白白軟軟的等著人張嘴去嚐了。喝茶聊天也是一種享受,幾人圍在火盆前,你給我倒,我給你倒,聯絡感情,話長裡短,其樂融融。

    那麼,如此受隴右地區城鄉群眾親睞,而又歷史悠久的罐罐茶飲茶習慣始於何時呢?

    中國作為茶文化的發源地,有茶宗、茶禪等為代表的中華茶文化,受此影響,日本、南韓等中華文化圈又有茶道,在中國歷史上,更有著名的茶馬古道,用馬來換取茶葉,可見茶文化在中國是根植已久。在人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會聽到有人說“品茶煮茗”這個詞,這個詞或許能為罐罐茶產生的歷史提供一些線索。

    有歷史資料記載說:“神農嘗百草,日遇十二毒,得荼而解之”,即華人的飲茶文化始於神農氏,距今已有近五千歷史。可以說,茶文化是伴隨著中華文明的歷史程序而不斷髮展變化的。茶由最初“神農嘗百草”的藥用,至後來的飲用,再發展到一種被賦予特別有人文意義的色彩後,集禮儀、飲用為一體的文化現象,真可謂茶是奇妙無比。神農嘗過百草,為何偏偏就將茶發展的這麼特殊呢?神農雖是神話人物,其故事久遠,卻極具現實參考性。人們選擇了百藥中的“茶”,想必這定是茶本身所有的獨特之處。

    茶樹的種植距今已有數萬年之久,但在中國,茶樹多分佈於南方,而北方几乎沒有,當然一些地方或許因為地形地貌氣候的特殊性,或許在小範圍也有茶樹種植。據有關資料記載,商周時代茶葉作為貢品,專供王室享用;先秦戰國時期,茶葉的使用初具規模;秦漢以來,佛教東傳,茶葉成為佛教“坐禪”專用;進入魏晉以來,茶的文化身份逐漸成形,越來越多的人以飲茶為時潮之舉,而後歷朝歷代對茶葉及飲茶文化的發展是愈加成熟,尤以兩宋之際最為典型。史料記載,宋太祖趙匡胤本人就十分喜好飲茶,茶馬互市在宋代亦是十分繁榮,民間飲茶之風可想而知,而著名的日本茶道就是宋代茶藝“點茶”發展而來。

    在此期間,唐宋的文化發展十分繁榮,文人士子對飲茶也十分崇尚,魏晉以來就有了“品茶煮茗、圍爐煮茗”等高雅之事,民間亦緊跟此風,久而久之即成習俗。那在此之前,人們又是如何使用茶的呢?

    古人常說“吃茶”,也有“敬酒不吃吃罰酒”的俗語。先秦戰國時期,茶是食物,用作飲食範圍;秦漢以來,茶的使用方法稍有變化,即將茶製作成有形狀的茶團,先烤,再放入器具搗碎加沸水調味後食用;唐朝成書的《茶經》,標誌著中國飲茶文化的正式形成,因為從此開始,茶不再是食用的,而是原汁原味的飲用品了。由此來推測,無論茶作為食品還是飲品,或者被賦予文化元素後,其多半歷史是被用來“煮”的,只是“煮”的程度不同而已。而如今人多習慣用的“泡茶法”,或始於宋代之後。這或許與政治統治者的身份變化有關。

    漢人喜歡飲茶,且講究頗多,而元代以來,江山易主,少數民族統治者難於一時半會習慣漢人的“飲茶方法”,省去了煮茶等環節,直接用開水沖泡代替。隴右地區罐罐茶較為普及的地方,多在山區,資訊閉塞,交通不便,或許正是這一落後的條件,使得這裡的人保留了使用已久的傳統飲茶方法,直到今日亦在延續。

    事實證明,罐罐茶作為中國茶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一種文化代表,具有悠久的歷史,廣大的受眾群體,作為研究茶文化的發展意義特殊。但罐罐茶的“飲法”,由於較為“粗糙”,缺乏更具文化內涵的東西,且罐罐茶由於“煮法”特殊,茶的原有成分或多或少受到破壞或改變,對人體的健康或許有不可避免的傷害,需要改良。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作為一個銷售,如何能快速要到客戶老闆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