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例外狀態

    近期讀的比較多的就是劉慈欣了,是比較喜歡的作家,期待他能有新作品。在他的一些短篇小說中,比較喜歡的是《詩云》,也推薦,很好看,主要是也很玩。《詩云》開頭部分描寫了地球變成氣球之後的景象:“今天,天空和海水都很清澈,對於做詩來說,世界顯得太透明瞭。”同樣,和《詩云》同屬於大藝術系列的是《歡樂頌》中那個恆星演奏家,則是“宇宙中最光滑、最光潔的表面”,而“這個東西沒有厚度”。劉慈欣似乎對“透明”有一種特別的期待,這不僅是指他的科幻作品中不斷描寫到宇宙中透明的事物,也是說他的某種想象方式與現代主體的基本形態和相應的語言機制密切相關。

    現代主客體認識論的一大前提即是笛卡爾式的透明、實體化的、完全擁有自身意識的主體,它能徹底控制其命運之“我”。劉慈欣的創作意識其實也很自覺。在某次採訪中,劉慈欣認為“科幻文學的語言,一大要素就是透明。你讓讀者直接看到的是內容而不是語言,科幻是內容文學,不是形式文學,我的語言努力想做到這一點,讓讀者忘記你的語言,看到內容。”

    這種對語言透明性的追求相當自覺,而這種透明性對應的也是對主體的想象與塑造。我們知道,(西方)現代主義的一大追求是回到自然、追求透明與無中介,這既是對主體的想象,也是對再現主體的語言本身的要求。而前現代的的語言觀即是認可語言的透明化,將語言等同於觀念。

    這裡,劉慈欣想象了某種透明的語言機制,可以直接將文學的“內容”呈現給讀者,並與讀者進行“交換”與“對話”。這如同劉慈欣寫作中的“上帝視角”,可以同時看見過去與未來,“站在同時可以看見兩個過程的地方”,在這樣的觀照下,“歷史也是透明的”。《詩云》中的地球“被掏空了”,變成了氣球。那個“宇宙深淵中的舞臺”,是“無限薄的平面”,“沒有厚度”等等,這些小說中描寫到的細節也印證了上述機制。很有意思。

  • 2 # 婉寧悅心靈美文

    我最喜歡的作家並且正在研究的作家是愛麗絲•門羅,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門羅在其作品中描述了普通人真實的人生。她的故事通常是黑暗的,但人物在黑暗的人生困境中以順應、包容的大智慧消解或者弱化了人生之痛,有一種柔韌的力量。她的短篇三部曲《機緣》,《匆匆》,《沉寂》就是這樣一部作品,讀她的書,可以悟人生,得智慧。

  • 3 # 平安一生1651728

    友好!我最喜歡的書是《三俠五義》作家石玉昆。是中國最早出現具有真正意義的武俠作品。稱之為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上課都偷著看,不提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車被別人刮花了,但找不到肇事者,能不能報保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