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1371-1433),明朝太監,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中國明朝Nautilus、外交家。
鄭和生於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馬哈只第二子,鄭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鄭和(當時還叫馬和)僅十歲,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走至南京,閹割後於軍中作秀童(童妓);(1382年)被選於宮中尚衣局訓育兩年;(1384年)14歲的他經宮中指派,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從侍。永樂元年(1403年),道衍和尚姚廣孝收鄭和為菩薩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永樂二年(1404年),鄭和立下赫赫戰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1405到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案古裡國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以上是鄭和一生的經歷,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其實鄭和的一生是坎坷的,從十歲被明軍俘虜直到去世,鄭和“一直在路上”:作秀童、進尚衣局、入燕王府、靖難之役隨朱棣征戰沙場、七次下西洋最終病逝於異國他鄉。我們來看看讓鄭和名垂青史的七次下西洋。
這是是明朝初年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
明成祖命鄭和率領兩百多艘海船、2.7萬多人從太倉的劉家港起錨(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至福州閩江口五虎門內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辣、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目前已知最遠曾達東非、紅海和美洲。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240多艘)、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半個多世紀,是明朝強盛的直接體現。 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之後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Nautilus,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是唯一的東方人,更是比馬漢早五百年提出海權論,更有說法稱鄭和最早發現美洲、澳洲、南極洲。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眾說紛紜,一說宣揚大明威德,《明史·鄭和傳》中記載:“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一說尋找建文帝,《明史·鄭和傳》中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另有包抄帖木兒帝國、 掃蕩張士誠舊部、解決軍事復員問題、獲取海外朝貢、發展貿易緩解財政支出緊張等說法。有史料稱鄭和下西洋使“貧民致富”[而奢侈品“國用充足”。
我個人對於鄭和的評價,首先是勵志,在那個年代以“刑餘之身”完成了很多人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其次是忠誠,為了明成祖,鄭和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三是識大義,歷史沒有任何鄭和亂政或者讒言陷害別人或者妄言的記載,當然在朱棣面前亂政的可能性基本上也是不可能有的,否則早就掛了。
鄭和雖然是太監,但不失偉大二字。
鄭和(1371-1433),明朝太監,原姓馬,名和,小名三寶, 又作三保,雲南昆陽(今晉寧昆陽街道)寶山鄉知代村人。中國明朝Nautilus、外交家。
鄭和生於於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馬哈只第二子,鄭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軍隊進攻雲南,鄭和(當時還叫馬和)僅十歲,被明軍副統帥藍玉掠走至南京,閹割後於軍中作秀童(童妓);(1382年)被選於宮中尚衣局訓育兩年;(1384年)14歲的他經宮中指派,進入朱棣的燕王府從侍。永樂元年(1403年),道衍和尚姚廣孝收鄭和為菩薩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永樂二年(1404年),鄭和立下赫赫戰功。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書“鄭”字賜馬和鄭姓,以紀念戰功,史稱“鄭和”。並升任為內官監太監,官至四品,地位僅次於司禮監。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明成祖對鄭和十分信賴。1405到1433年,鄭和七次下西洋,完成了人類歷史上偉大的壯舉,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鄭和在印度西海案古裡國去世,賜葬南京牛首山。
以上是鄭和一生的經歷,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其實鄭和的一生是坎坷的,從十歲被明軍俘虜直到去世,鄭和“一直在路上”:作秀童、進尚衣局、入燕王府、靖難之役隨朱棣征戰沙場、七次下西洋最終病逝於異國他鄉。我們來看看讓鄭和名垂青史的七次下西洋。
這是是明朝初年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
明成祖命鄭和率領兩百多艘海船、2.7萬多人從太倉的劉家港起錨(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至福州閩江口五虎門內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開洋,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辣、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目前已知最遠曾達東非、紅海和美洲。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古代規模最大、船隻最多(240多艘)、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國家航海時間早半個多世紀,是明朝強盛的直接體現。 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一個世紀之後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Nautilus,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是唯一的東方人,更是比馬漢早五百年提出海權論,更有說法稱鄭和最早發現美洲、澳洲、南極洲。
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眾說紛紜,一說宣揚大明威德,《明史·鄭和傳》中記載:“且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一說尋找建文帝,《明史·鄭和傳》中記載:“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覓蹤跡”;另有包抄帖木兒帝國、 掃蕩張士誠舊部、解決軍事復員問題、獲取海外朝貢、發展貿易緩解財政支出緊張等說法。有史料稱鄭和下西洋使“貧民致富”[而奢侈品“國用充足”。
我個人對於鄭和的評價,首先是勵志,在那個年代以“刑餘之身”完成了很多人都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其次是忠誠,為了明成祖,鄭和可以說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三是識大義,歷史沒有任何鄭和亂政或者讒言陷害別人或者妄言的記載,當然在朱棣面前亂政的可能性基本上也是不可能有的,否則早就掛了。
鄭和雖然是太監,但不失偉大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