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虞山上姑射仙

    彩陶最早出現於大地灣一期文化中(距今約7800至7350年),只是在部分缽的口沿上繪出紫紅色寬頻紋,罐和碗的口沿則多繪成鋸齒狀。

    進人仰韶文化時期,陶器開始通體著色,基調便是自山頂洞人以來便十分崇尚的紅色,不過又增加了紋飾的色彩。早期以紅底黑彩為主,後期往往在彩繪部分先裹上一層白衣,再施以黑、黃,紫等色彩,從而形成了雙色或多色的圖案。

    彩繪主要著在器物外端的口部和腹部,一些大型的敞口器物如淺底盆等,則在內部也施彩。從此,形制各異的食具便多是彩陶製品了,諸如西安半坡的魚紋彩陶盆、臨潼姜寨的蛙魚紋彩陶盆、寶雞北首嶺的船形彩陶壺,廟底溝的圓點曲線彩陶盆、鄭州大河村的白衣彩陶缽和彩陶雙連壺、特別是作為甘肅仰韶文化代表的馬家窯遺址中出土的提樑彩陶罐、蛙蚊彩陶甕、旋渦紋四系彩陶罐、中心圓彩陶盆等等,都以鮮明的圖案、熱烈的色彩,烘托著紅火的飲食生活。

    但在仰韶文化型別的彩陶衰微後,陶器製作在用途、工藝等方面發生了明顯的分化。

    一方面,大多用於日常使用的陶器製品已經不再講究紋飾,素面陶、灰陶較為多見。人們注重的只是方便實用。另一方面,伴隨著父系社會原始宗教活動的一步步加強,開始出現專用於祭祀、殉葬等特殊用途的禮器,這些禮器則更加講究奇特的造型、有意味的紋飾和高精密度的工藝,從而越來越向超實用的審美型工藝製品靠攏。

    位於山東中南部的大汶口文化遺址中,中晚期的墓葬中就出土了許多形制各異的陶鬻,有拱嘴、短尾、軀體肥壯的豬鬻,有昂首張嘴、形如吠叫的狗鬻,還有拱鼻張口、豎耳翹尾、似狗似緒的獸形鬻等。

    作為特殊飲器,它們將動物形體與實用造型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既寓有某種維條神靈的潛在意味,濃縮了史前人類富於想象的藝術創造力。其生動、逼真的模樣,在今人看來,又極富觀賞情趣。

    上海青浦福泉山良渚文化驀地出土的蟠螭紋禽紋帶蓋陶壺,器口飾弦紋和曲折紋,圈足鏤孔,通體刻有纖細的蟠螭紋和禽紋,做工十分精細,也應該是專門用於條祀等持殊活動的禮器。

    尤為值得一規的還是花山文化的黑陶薄胎高柄杯。它們有的厚度不足1毫米,因面又被稱作“蛋殼陶”這種蛋殼陶製成的高柄杯。多為裡外皆黑的細泥質黑陶製品,敞口高柄。寬口沿向外敞開,宛如一個平盤,柄身細高瘦長,上面刻有鏤孔、竹節狀紋或纖細的弦紋,表面漆黑油亮,造型精巧優美,代表了製陶工藝的最高水平。

    這種形器過於薄制,顯然不是出於實用的考慮。從考古發現來看,它們從未見於居住址內,無疑更是專門用在祭祀諸神的場合或殉葬升靈的宗教儀式中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核定徵收真的可以節稅80%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