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邊鬧哄哄的:原來躺著個死人。仵作驗過之後說:此人全身並無明顯傷痕,應該是跌死的。但有一點很是奇怪:河邊平坦,怎麼就無端端摔跤了呢?此事雖然蹊蹺,但也不是不可能。正當大家都以為是無頭懸案時,竟然有兩個證人目睹了全部過程。誰?一個是事主老王頭,一個觀者馬秀才。
這事發生在清朝年間,常州馬士麟年12,他讀書的地方是家裡的北樓,這座樓比較高,隔著一道院牆住著一戶賣菊花 的老頭姓王,正是這種位置優勢讓馬秀才目睹了一場奇案。
那天馬秀才起床往外瞄了一眼,發現老王頭在露臺給菊花澆水,這時來了個挑糞的人,擔了兩桶糞水正要上來,說要幫他澆灌菊花。老王頭不樂意,就拒了。誰知道挑糞人脾氣執拗,非要上去。一來二去,兩個人就開始推搡。
夜裡剛剛下過雨,露臺溼滑,而且臺階又陡又高,挑糞人一滑就跌下去了。然後,兩隻桶隨後滾下來,直接壓在他胸口。等老王頭趕緊下來檢視時,此人連腿都伸直了。老王頭驚恐萬分,趕忙將挑糞人扔到了河邊,又把他的木桶丟在身體旁,再把現場打掃乾淨。
馬秀才曉得人命關天,就悄悄關上了窗戶,什麼也不敢說。因為時間早,沒人發現,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9年後,馬秀才21歲,到太學當了生員。因為父親過世,家中窮困,故此招弟子授課。有天早起,又是瞄了一眼,卻見之前那位挑糞人衝著老王頭家走過來。馬秀才大驚失色:莫不是鬼魂尋仇?誰知這挑糞人卻進了一戶李姓人家,恰好在老王頭的隔壁。
不久,李家生下一子。這馬秀才明白了:挑糞人投胎而來,因此非常留心李家小兒的言行舉止。7年後,又是一天大清早,馬秀才起床後照例開窗。卻見李家小兒在樓上放鴿子,老王頭依舊在露臺澆花。
馬秀才見一切正常,正準備讀書,卻見李家小兒的鴿子落在老王頭的花臺欄杆上。小孩子性子急,就尋了石子丟過去,誰知沒有丟中鴿子,卻把老王頭打著了。這老王頭受了驚嚇,失足跌下露臺一命嗚呼了。
這個故事出自《子不語》,大約在我小學時第一次讀到,對因果觀念十分震驚。後來大學時代在圖書館翻到《子不語》一書時,已經對因果的觀念十分深刻了。
雖說受的是“科學”教育,但有一點我卻深信不疑:這世間事,吉凶禍福,都是有前因的。做任何事包括讀書,也都是有後果的。
這個故事跟讀書經驗和習慣有什麼關係?
天下沒有無用之書,所謂的“雜書”、“閒書”自有用處,只不過一般人看不到罷了。入學後,我有兩點一直比同齡人強點兒:眼界開闊些,作文很好。
有些孩子發愁作文,坐在書桌前半天憋不出幾個字,我從來沒有這個問題。從來都是洋洋灑灑一大篇,然後刪減修改調整,可以說的很多。老師經常拿我的作文當範文,有時候也有同學問我訣竅,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回過頭看,閒書、雜書讀得多罷了。
最初讀書,都是囫圇吞棗,不認識的字瞎讀,也鬧過笑話,但我識字就是比其他同學多些,特別是閱讀理解很強。遇到難的跳過去,在小學老師看來是“壞毛病”,但在高中,老師們教我們應對考試的“技巧”之一就是:先放過去,把會的先搞定。
我才發現,最初讀書,遇到難點、疑點放過去,不是缺點,而是正常現象。把明白的解決了,再回頭集中精力攻下難點、疑點,其實也是一種策略。
另外,我喜歡的書,我會一遍又一遍重讀。老師和父親干預過多次,我都改不掉。比如《西遊記》我就喜歡來來回回地讀。還有,小侄兒看《小飛象》的時候,也有這種習慣。堂嫂會干預他,抱怨說,其他孩子讀了100本了,小侄兒才讀了20、30本,這樣的速度太慢了。
其實,這都是誤區。喜歡看的,多讀幾遍,反而有益。讀書,就是有些需要精讀,有些需要略讀而已。孩子喜歡什麼,自然會多看,家長貿然干預,追求數量,反而犧牲了“質量”。
讀書,其實更多是對性情和品格的一種薰染,求快求多,或者一定要達到什麼目的,反而失了本意。
順遂天性,於我們華人來說,是很艱難的一件事情。因為無時無刻,我們都在“強求”。我們把這種精神叫做“上進”,有“追求”,例如讀書強調勤奮、早起,更誇張的是頭懸梁錐刺股。但,經常忽略一點,而且是最基礎的一點:先天的天賦和基礎。
假如魯班去讀書而不是學木匠,估計這世間又多一個落第才子,少了一位手藝大神。
小時候讀過愛因斯坦的名言: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於是,開始瞎努力。但是,有些領域努力有用,有些就完全沒用,也不明白怎麼回事。唸了大學之後才發現,這句話還有後半句: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我才曉得:什麼材料做什麼事。拿破崙再努力,也成不了數學家,愛因斯坦再努力也沒辦法畫出米開朗基羅那種水準的畫作,姚明進了大學,也不過就是個學渣而已。
所以,我看書,隨心、隨性,從來沒有計劃,沒有安排。最後,這些稀奇古怪,枝枝叉叉的書混在一起,反而幫我打下獨特而堅實的底子。
我見過很多人列書單,很長很有用,看起來極為高大上。然後,數年過去之後,卻連3本都沒有讀完。跟自己的天性和本能作對,能走多久呢?
最後總結一下:
1 我使用的方法大致是在非專業領域,也就是說,專業設定的課程我會一本不落讀完,但是專業之外,基本都是隨心所欲的。我也沒啥計劃,也沒有什麼目標,就是讀喜歡讀的書罷了。現在看,未見得我的知識面比人窄,也未見得有什麼明顯的不足。
因為讀著讀著,自然而然會選擇、調整,一邊實踐、一邊驗證,沒覺得有什麼不好。
2 別人總結的經驗也罷,習慣也罷,都是人家的。你可以模仿、嘗試,最終還需找到自己路子才行。曾國藩喜歡做筆記,但,費曼這種人從來不做筆記。所以,再好的經驗,都像小馬過河,需要自己體驗、實踐才行。
河邊鬧哄哄的:原來躺著個死人。仵作驗過之後說:此人全身並無明顯傷痕,應該是跌死的。但有一點很是奇怪:河邊平坦,怎麼就無端端摔跤了呢?此事雖然蹊蹺,但也不是不可能。正當大家都以為是無頭懸案時,竟然有兩個證人目睹了全部過程。誰?一個是事主老王頭,一個觀者馬秀才。
這事發生在清朝年間,常州馬士麟年12,他讀書的地方是家裡的北樓,這座樓比較高,隔著一道院牆住著一戶賣菊花 的老頭姓王,正是這種位置優勢讓馬秀才目睹了一場奇案。
那天馬秀才起床往外瞄了一眼,發現老王頭在露臺給菊花澆水,這時來了個挑糞的人,擔了兩桶糞水正要上來,說要幫他澆灌菊花。老王頭不樂意,就拒了。誰知道挑糞人脾氣執拗,非要上去。一來二去,兩個人就開始推搡。
夜裡剛剛下過雨,露臺溼滑,而且臺階又陡又高,挑糞人一滑就跌下去了。然後,兩隻桶隨後滾下來,直接壓在他胸口。等老王頭趕緊下來檢視時,此人連腿都伸直了。老王頭驚恐萬分,趕忙將挑糞人扔到了河邊,又把他的木桶丟在身體旁,再把現場打掃乾淨。
馬秀才曉得人命關天,就悄悄關上了窗戶,什麼也不敢說。因為時間早,沒人發現,此事也就不了了之。
9年後,馬秀才21歲,到太學當了生員。因為父親過世,家中窮困,故此招弟子授課。有天早起,又是瞄了一眼,卻見之前那位挑糞人衝著老王頭家走過來。馬秀才大驚失色:莫不是鬼魂尋仇?誰知這挑糞人卻進了一戶李姓人家,恰好在老王頭的隔壁。
不久,李家生下一子。這馬秀才明白了:挑糞人投胎而來,因此非常留心李家小兒的言行舉止。7年後,又是一天大清早,馬秀才起床後照例開窗。卻見李家小兒在樓上放鴿子,老王頭依舊在露臺澆花。
馬秀才見一切正常,正準備讀書,卻見李家小兒的鴿子落在老王頭的花臺欄杆上。小孩子性子急,就尋了石子丟過去,誰知沒有丟中鴿子,卻把老王頭打著了。這老王頭受了驚嚇,失足跌下露臺一命嗚呼了。
這個故事出自《子不語》,大約在我小學時第一次讀到,對因果觀念十分震驚。後來大學時代在圖書館翻到《子不語》一書時,已經對因果的觀念十分深刻了。
雖說受的是“科學”教育,但有一點我卻深信不疑:這世間事,吉凶禍福,都是有前因的。做任何事包括讀書,也都是有後果的。
這個故事跟讀書經驗和習慣有什麼關係?
開卷有益,此言不虛
天下沒有無用之書,所謂的“雜書”、“閒書”自有用處,只不過一般人看不到罷了。入學後,我有兩點一直比同齡人強點兒:眼界開闊些,作文很好。
有些孩子發愁作文,坐在書桌前半天憋不出幾個字,我從來沒有這個問題。從來都是洋洋灑灑一大篇,然後刪減修改調整,可以說的很多。老師經常拿我的作文當範文,有時候也有同學問我訣竅,其實我也不知道為什麼。現在回過頭看,閒書、雜書讀得多罷了。
很多幼年讀過的東西,長大後,逐漸驗證了
最初讀書,都是囫圇吞棗,不認識的字瞎讀,也鬧過笑話,但我識字就是比其他同學多些,特別是閱讀理解很強。遇到難的跳過去,在小學老師看來是“壞毛病”,但在高中,老師們教我們應對考試的“技巧”之一就是:先放過去,把會的先搞定。
我才發現,最初讀書,遇到難點、疑點放過去,不是缺點,而是正常現象。把明白的解決了,再回頭集中精力攻下難點、疑點,其實也是一種策略。
另外,我喜歡的書,我會一遍又一遍重讀。老師和父親干預過多次,我都改不掉。比如《西遊記》我就喜歡來來回回地讀。還有,小侄兒看《小飛象》的時候,也有這種習慣。堂嫂會干預他,抱怨說,其他孩子讀了100本了,小侄兒才讀了20、30本,這樣的速度太慢了。
其實,這都是誤區。喜歡看的,多讀幾遍,反而有益。讀書,就是有些需要精讀,有些需要略讀而已。孩子喜歡什麼,自然會多看,家長貿然干預,追求數量,反而犧牲了“質量”。
讀書,其實更多是對性情和品格的一種薰染,求快求多,或者一定要達到什麼目的,反而失了本意。
讀書也罷,做事也罷,都不能強求
順遂天性,於我們華人來說,是很艱難的一件事情。因為無時無刻,我們都在“強求”。我們把這種精神叫做“上進”,有“追求”,例如讀書強調勤奮、早起,更誇張的是頭懸梁錐刺股。但,經常忽略一點,而且是最基礎的一點:先天的天賦和基礎。
假如魯班去讀書而不是學木匠,估計這世間又多一個落第才子,少了一位手藝大神。
小時候讀過愛因斯坦的名言:天才就是1%的靈感加上99%的汗水。於是,開始瞎努力。但是,有些領域努力有用,有些就完全沒用,也不明白怎麼回事。唸了大學之後才發現,這句話還有後半句:但那1%的靈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我才曉得:什麼材料做什麼事。拿破崙再努力,也成不了數學家,愛因斯坦再努力也沒辦法畫出米開朗基羅那種水準的畫作,姚明進了大學,也不過就是個學渣而已。
所以,我看書,隨心、隨性,從來沒有計劃,沒有安排。最後,這些稀奇古怪,枝枝叉叉的書混在一起,反而幫我打下獨特而堅實的底子。
我見過很多人列書單,很長很有用,看起來極為高大上。然後,數年過去之後,卻連3本都沒有讀完。跟自己的天性和本能作對,能走多久呢?
最後總結一下:
1 我使用的方法大致是在非專業領域,也就是說,專業設定的課程我會一本不落讀完,但是專業之外,基本都是隨心所欲的。我也沒啥計劃,也沒有什麼目標,就是讀喜歡讀的書罷了。現在看,未見得我的知識面比人窄,也未見得有什麼明顯的不足。
因為讀著讀著,自然而然會選擇、調整,一邊實踐、一邊驗證,沒覺得有什麼不好。
2 別人總結的經驗也罷,習慣也罷,都是人家的。你可以模仿、嘗試,最終還需找到自己路子才行。曾國藩喜歡做筆記,但,費曼這種人從來不做筆記。所以,再好的經驗,都像小馬過河,需要自己體驗、實踐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