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風雪太平路
-
2 # 志人
太平天國究竟哪一仗損失最大?其實是一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問題。不過,有一個權威之人所講的,顯然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這就是李秀成的分析。
曾國藩抓到李秀成以後,李秀成曾經對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進行了詳細的分析,他講到了太平天國的“十誤”,也就是戰爭上十個方面的失誤。其中前三條講的,都與北伐有關。既然前三條都講北伐,由此可見,在李秀成的心中,北伐的失敗,應該是太平天國運動最大的失敗。
為什麼李秀成會把北伐的失敗,認為是太平天國運動最大的失敗呢?
事實上,在我們看來,北伐的決策其實還是不錯的,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以後,如果光是依靠天京這個點,與強大的清政府作戰,是很難活下去的。本來江南地區就沒有什麼戰略優勢可言,同時後面是大海,也沒有戰略縱深。一旦北方的力量打過來,基本上就沒有什麼退路了。當年金國打到南京來的時候,趙構沒地方逃,最後只好逃到海里去。而太平天國的處境,比南宋更惡劣。因為太平天國只有一個小小的據點,而且並沒有包括南部地區。太平天國北邊是清政府的,南邊也是清政府的,清政府就在太平天國北面和南面,構築了江北大營和江南大營。這兩座大營其實不需要打,只需要圍而不打,太平天國就沒轍了。
所以,應該說,太平天國當時提出北伐和西征的策略,是非常恰當的。確實當時太平天國只能往這兩個方向打。而且透過打這兩個方向,可以很好地拉開戰略的空間。尤其是往北打,非常重要。北方是中原地區,歷朝歷代的統治者,想要爭奪江山,都必須爭奪中原地區。所謂逐鹿中原,就是這個道理。假設西征和北伐兩路人馬,都能夠站住腳跟。太平天國將在清政府的內部,釘上三顆釘子。這三顆釘子遙相呼應,對清政府就可以構成巨大的威脅。
既然北伐如此重要,為什麼李秀成卻把北伐認為是太平天國戰役中,最大的失敗呢?
應該說,既然李秀成說了這個話,他的說法就一定有道理。他是太平軍後期重要的將領,他對太平天國失敗的情況,看得是最清楚的。那麼,為什麼說他講的一定有道理呢?
主要是時機不對。
固然北伐的決策肯定是沒錯的,肯定要拉開空間,才能夠保住太平天國的生存。肯定要逐鹿中原,才能夠最終實現獲取天下的目的。但是,太平軍北伐的時機,確實不夠恰當,北伐行動的做出,確實有些冒險。
事實上,如果能夠把南方穩定下來,發芽生根再進行北伐,可能會更好一些。畢竟在冷兵器時代,北方的力量實在是太強大了。在南方根基未穩的情況下,就貿然往北方推進,確實顯得非常冒險。
除了一開始就冒險以外,在北伐過程中也是多次失誤。
比如林鳳祥和李開芳,根本就不建立根據地,而是一味猛衝猛打。乃至於打到了天京城下,最後形成孤軍深入的態勢,從而招致失敗。再比如林鳳祥和李開芳,在北伐的時候,後援保障嚴重不足,他們根本就沒有辦法補給,沒有補給,怎麼可能勝利呢?
當北伐軍一開始打仗的時候,他們是有後勤保障的。所以他們英勇無畏,打起來非常順暢。但是後來沒補充了,所以就撐不起來了。
北伐的失敗,形成了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它讓太平天國軍心受到了很大的動搖,讓太平天國將士,看到了清朝政府的實力有多強大,從而心裡產生畏懼之感。同時,太平天國林鳳祥、李開芳孤軍深入,後面大家都不著力去救援,太平天國將士互相的團結也就受到了影響。
另外,清政府也看出太平軍不是鐵板一塊,他們也找到了對付太平軍的辦法。
後來,曾國藩等人組織起了多個地主武裝,四面襲擾,取得了不錯的成果。最終也依靠這種戰術,耗損了太平軍,最終打敗了太平軍。
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李秀成的總結,應該是有道理的。
(參考資料:《太平天國史》等)
-
3 # 無事忙852
當然是安慶之戰。安慶之戰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多隆阿帶領的騎兵部隊和鮑超帶領的霆軍部隊,對陳玉成的支援部隊的打擊,另一方面是曾國荃帶領的湘軍主力、楊載福、彭玉麟帶領的湘軍水師對安慶城的圍攻。安慶之戰,歷時兩年多,最後以湘軍的勝利結束。
-
4 # 微笑60776379
我認為損失最慘重的應該是陳玉成指揮的安慶保衛戰,後果是一陳玉成戰敗後被誘殺,二是首都天京門戶大開,失去屏障,有人說是天京事變,我認為不是,孫然楊秀清很厲害,但是經過整頓,後起之秀陳玉成李秀成雙劍合璧,軍事上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補了缺”,但是安慶之戰後陳玉成一死,洪秀全就知道天國不行了,因為再也沒人能夠“補這個缺”了
-
5 # 關東俠客
太平天國打了許多硬仗,惡仗,按照忠王李秀成的說法有"十誤",除了太平軍北伐損失二兩餘精銳外,湘潭之戰亦損失慘重。
太平天國定都天京以後,除了派兵北伐以外,還派軍西征。
東王楊秀清為了節制翼王石達開,命林紹璋為主帥,帶一支太平軍西征。
林紹璋是參加廣西起義的老將,資歷高,卻不是一員獨當一面的統帥。
1854年2月,太平軍西軍,一路勢如破竹,四月兵進湖南,佔據嶽州,在靖巷大敗剛則組建的湘軍,。
林紹璋偵知長沙城防守嚴密,率萬餘人迂迴到寧鄉,於24日佔領湘潭,對於沙城構成夾擊之勢。
25日,湘軍悍將塔齊布引兵來犯。林紹璋率軍迎擊,與往常清軍一觸即潰不同的是,塔齊布軍驍勇善戰,太平軍屢戰屢敗。
林紹璋不是大將之才,只是與湘軍死打硬拚,此時,新老將士之間不和,還引發了內訌,士氣非常低落。
這時,湘軍水師統帥褚汝航率五營艦隊溯湘江而上,擊毀太平軍數百船隻。
林紹璋留一部分兵馬守湘潭,親自率水師溯湘江上駛,湘軍水師聞迅追來,焚燬太平軍船隻。林紹璋只好棄船,從陸路返回湘潭。
當湘潭守軍出城迎接林紹璋部入城時,湘軍出重兵截擊。太平軍兵分兩路,一部走醴陵,一部賁嶽州,湘軍佔領湘潭。
這次戰役,太平軍損失數萬精銳,餘部撤回湖北,西征開始轉為戰略防禦。
此時,湘軍也剛剛成立,靖巷一戰,湘軍水師大敗,曾國藩急得要自殺,清庭對湘軍戰力也表示懷疑。
湘潭之戰,湘軍完勝,曾國藩聞迅欣喜若狂,湘軍土氣亦大振,在一糸列戰鬥中,鍛鍊成為一支勁旅。
太平軍無力則再染指湖南,由於,上層不團結,形式日趨不利。太平軍雖浴血奮戰,但是,在中外反動勢力絞殺下,還是失敗了!
-
6 # 同同週週
列寧曾經說過,堡壘最容易從內部攻破人。
1850年,一群信‘上帝教’的兄弟夥兒橫空出世,在短短的2年內,沿長江中下游流域橫掃清軍、所向披靡,北伐至天津,打的清末重臣曾國潘三次跳水。可見太平軍初期是一個得民心、不畏死、有信仰的隊伍。當然打仗有贏有輸,有生有死,但真正動搖了太平天國的根基,造成天國土崩瓦解的正是那次天京內亂。
黑夜如墨,喧囂奢華的天王府彷彿熟睡的美女,恬靜輕柔。兩位英氣十足的女校尉分列御書房門兩側,雙目炯炯警衛於此。書房內,天官正丞相陳承瑢跪在天王腳下,苦苦勸諫:“天王,東王弒君篡位之心昭然若揭,若再猶豫定將凶多吉少!”天王眉頭緊鎖:“東王隻手遮天,眼中早無本王,日前竟假以‘天父’之名要加賜‘萬歲’,欺本王日漸甚矣!然……東王軍政集權、節制眾王,軍中親黨眾多,本王充其為一“虛君”,心餘而力不足呀……”
陳承瑢道:“東王雖顯赫,趨附之徒甚多,但與其他諸王卻心有嫌隙。北王曾因屬下犯錯而被東王當眾杖責。北王的族兄只因跟東王的姨丈爭財,東王叫北王議罪,北王迫於無奈將族兄五馬分裂。翼王的岳父黃玉昆因軍機議事開罪東王,被杖刑三百,革去爵位及降職,累及燕王秦日綱與本官被東王無端杖刑。眾王均懷恨於心,僅懾於東王權大,敢怒而不敢言。如天王發詔,眾王必全力誅殺此賊!”
天王思忖良久,終定下殺意,旋即擬寫誅殺東王楊秀清的密詔,急召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及燕王秦日綱回師天京勤王救主,剷除東王。
本對東王懷恨在心的北王韋昌輝接詔大喜,日夜兼程,率三千精兵趕回天京,9月4日當夜在城外與燕王秦日綱會合,由陳承瑢開城門接應。眾軍在凌晨突襲沒有設防的東王府,東王倉促欲逃,被秦日綱部抓信砍殺,東王府內女眷孩童、親隨衛隊,數千男女皆被殺盡,無一生還。佔地百畝、雄偉瑰麗的東王府被焚燬一炬,烈焰沖天,照亮夜空如同修羅地獄。
血是最能刺激荷爾蒙的東西,韋昌輝殺紅了眼,突然起了“皇帝輪流做,今天到俺家”的想法,他開始趁亂剷除異己。
誅殺東王后,韋昌輝又兵諫天王,以奉旨討逆為名,要求拱衛京師的精銳禁軍繳械聽後調遣。東王眾多部眾見東王已死,反抗無意,紛紛棄械。然後韋昌輝以搜捕“東黨”為名,大殺異己,京衛軍中大批精銳被砍首,許多無辜平民也受到牽連被誅,隨後血洗天京城,只十餘日就有2萬餘人被屠殺。
翼王石達開十餘日後到天京,進城會晤北王韋昌輝,責備濫殺之事,雙方不歡而散,經部屬提醒,過家門而未入,連夜匆忙縋城逃出城外。韋昌輝在城內未能捉拿住石達開,氣憤難奈,竟然兵發翼王府,連夜盡殺翼王其家屬及王府部屬。
石達開逃至安慶,聽聞噩耗,大怒,召集部眾起兵討伐北王,求天王下詔書殺北王以謝天下。因為北王已經殺的天怒人怨,此時天京城外的太平軍大多支援翼王,紛紛起兵響應。
北王眼看不好,情勢所逼,不做不休,竟急令攻打天王府,天王府內無一男丁,皆為幗國女兵,但這些女兵們悍不畏死,血戰不退,竟抵擋住了北軍的攻勢,眼見翼王兵臨城下,城內效忠天王的將士及東王殘餘眾紛紛持械反抗,一番混戰,最終北王韋昌輝於11月2日被叛變部眾所殺,其首級被送石達開營中驗收,翼王兵進城內控制了局勢。
造成如此慘烈事變,原起於天王密詔,但天王甩鍋稱不知情。為平息眾怒,替罪羊秦日綱及陳承瑢不久亦被處死,天京事方告一段落。
天京事變前,正值太平軍北伐、西征捷報頻傳,朝中人才濟濟之際,本有可能創造另一段歷史。
可惜,因為天京事變爆發,導致軍中幾萬精銳自損,軍心民心盡失,君臣失和,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形勢逆轉直下,讓太平天國失去了取代清王朝,亦或是佔據半壁江山之機會。與這些機會擦肩而過的後果是,1864年7月,宿敵曾文正攻破天京,歷時14年的太平天國運動宣告滅亡。
-
7 # 老伊先生談史
損失最慘的。毫無疑問就是自相殘殺的天京事變:東王楊秀清在建都天京後掌握大部分軍政實權,其驕傲專橫的作風擴大了他和洪秀全、韋昌輝、石達開、秦日綱等的矛盾。1856年,八九月間江南大營被打垮之後,楊秀清更逼天王洪秀全到東王府封其萬歲。洪秀全密令韋昌輝和石達開回京對付楊秀清。
韋昌輝接令後立即率兵迴天京,包圍東王府,誅殺楊秀清及其眷屬,在天京城內製造大屠殺,實行恐怖統治,並殺死楊秀清全家老小,石達開逃往安慶。韋昌輝的屠殺和暴虐統治激起了天京將士的憤怒,石達開也要求洪秀全懲辦韋昌輝,洪秀全遂於11月初處死韋昌輝及其心腹200多人。11月底,石達開回天京,洪秀全命他掌管政務,但是對其心存疑忌,加封自己兄弟為王,處處牽制石達開。1857年6月石達開率部出走,1863年5月陷入清軍包圍,全部被剿滅。
天京事變後,太平天大陸人心開始渙散,軍事形勢逆轉,清軍陸續在各戰場得勝,太平天國的控制區大為縮小,即使後來太平軍攻下江浙一帶,形勢上一直處於下風 。
北王韋昌輝死後,翼王石達開執政,天王洪秀全開始重用其兄弟以牽制石達開,激石達開在1857年帶領大軍出走,更令太平天國雪上加霜。
太平天國初期由軍師主政的政制,在天京事變及翼王出走後已名存實亡。後期的太平天國,天王雖然掌握了實權,然而當時的政府架構頗為混亂,加速了太平天國的滅亡 。
在天京事變中,東王楊秀清、北王韋昌輝先後被殺,翼王石達開出走敗亡。三萬多太平軍精銳死於自相殘殺,十餘萬人被波及,長江上漂著浮屍數萬。天京事變嚴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國的領導和軍事力量,成為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分水嶺 。
但是,精神和思想層面的損失才是最嚴重的,天京事變的惡果不是軍事兵力的銳減和戰鬥力的下降,也不是土地的喪失,而是神話宗教體系的崩潰。天京事變使太平軍元氣大傷,並喪失了乘勝殲滅敵人的有利時機,是太平天國由盛轉衰的轉折點。
回覆列表
太平天國損失最慘重的一戰,當屬洪秀全瞎指揮登峰造極的“進北攻南”。
“進北攻南”的直接後果,是太平天國喪失幾乎所有機動部隊,從此再也沒有能力與天京城外的湘軍進行決戰,只能龜縮守城。同時,也令到蘇南、浙北根據地在無兵救援的情況下,被李鴻章、左宗棠逐個擊破,太平天國的覆亡局面,從此再也無力改變。
雨花臺會戰,未能解天京之圍1862年5月30日,從安慶出發的曾國荃部湘軍,一下子兵臨天京城下。其中陸師進逼城南雨花臺,水師在彭玉麟指揮下駐泊到天京城外秦淮河口,封鎖了護城河入江處。天京重新被清軍包圍。
面對進展神速的湘軍,城內洪秀全驚慌失措,連忙命令各地軍隊勤王,尤其嚴令正在上海郊外節節獲勝的李秀成回援。
此時李秀成正率軍進攻上海,並且取得戰場的主動,守衛上海的清洋聯軍被打得完全不敢出戰,左宗棠譏諷慘敗之後的英法軍隊:“夷人之畏長毛亦與我同”。
但這局面卻隨著接二連三的天王詔旨所逆轉。上海近在眼前,垂手可得,李秀成極不願意退兵,他認為湘軍新來,天京周圍據點又多在太平軍手中,只需要穩守,以逸待勞就可以了。
無奈洪秀全卻是不聽,甚至派出當時負責執掌刑罰的“天朝刑部正秋官”莫仕睽作為使者來到軍中,明擺著李秀成再不遵旨就要人頭落地。
李秀成只得違心從上海撤軍,這一撤,就給了原本困守上海的淮軍與常勝軍翻盤的機會。
10月13日,李秀成率領多路回援天京的13王,號稱60萬大軍(實際人數約十多萬),打響了著名的雨花臺戰役,一直打到11月25日,與湘軍鏖戰44天,曾國荃所部損失慘重,仍然死戰不退。
太平軍雖然有人數優勢,但各王統屬不一,指揮系統紊亂,命令難以貫徹。太平天國後勤更加混亂,每個王都單獨從自己的地盤進行物資調配,沒有統一的後勤保障制度。有部分參戰軍隊後方都已經讓清軍包圍或者佔領,供應斷絕,更加難以保證作戰需要。
未能解圍?洪秀全丟擲“進北攻南”雨花臺會戰雖然不能解京圍,但也算打成平手,湘軍元氣大傷,暫時沒辦法發動新攻勢。
洪秀全也非完全的昏庸短視,他與李秀成一樣,透過雨花臺會戰看出了太平軍最大的問題,就是後勤保障能力太差,無法確保大兵團在天京城外長期作戰,而且城下的湘軍氣候已成,也非一、兩場速戰就可以擊潰。
那麼,如何解決這一問題?換句話來說,太平天國下一步戰略應該怎麼樣?
在這方面,洪秀全和李秀成出現了嚴重的分歧。
洪秀全想出來的,就是所謂的“進北攻南”。
“進北攻南”核心是以下幾點:
1. 李秀成全軍渡江北進,進入安徽、湖北等清軍大後方,調動圍城湘軍回援,解除天京之圍。
2. 重佔淮南產糧區,使天京獲得糧食供應;
3. 與陳玉成舊部,已經進入陝西的扶王陳得才、馬融和等,以及捻軍沃王張樂行呼應,聯手南下,重振兩淮、取得天京上游之地。
這個計劃骨子裡仍然是太平天國之前用過的“圍魏救趙”老辦法。其實也不是完全沒有可取之處:“進北攻南”逼近清廷腹心,朝廷必然會強令曾國藩兼顧北方,可以有效分散天京城下兵力;陳、馬兩部兵力雄厚,戰鬥力不俗,一旦會合南援也將實力大增。
願望是美好的,洪秀全卻完全忽略了最關鍵的情況——兩淮雖然是產糧區,但因為捻亂和饑荒,早已是赤地千里,顆粒無收。當地地方官、團練與太平軍直接作戰不行,堅壁清野驅趕老百姓卻很有經驗。太平軍大兵團在此作戰會遭遇很嚴重的糧食危機,又是冬春之交,天氣反覆而且寒冷。一旦無糧,幾十萬太平軍就會不戰自亂,到時什麼戰略戰役都是白搭。
因此,“進北攻南”從一開始就遭到李秀成的反對,忠王主張應該“回顧根本”,即讓蘇南、浙北的太平軍返回原駐地,先擊敗進犯的李鴻章、左宗棠等各路清軍,再回師天京城下,天京方面繼續依託城垣和城外據點固守。
“進北攻南”的風險如此之大,洪秀全卻鐵了心要執行,甚至命令屬於天京系統的章王林紹璋、對王洪春元作為先遣隊提前出發。在又一次的萬般無奈之下,李秀成只得於1862年底讓郜永寬、汪宏建、忠二殿下李容發率幾萬人馬先行渡江。自己回蘇州處理常熟叛亂之後,也於1863年3月,會集護王陳坤書、顧王吳如孝等率領大軍三十萬渡江跟進。同時,洪秀全也調令襄王劉官芳,奉王古隆賢、堵王黃文金分三路西進,配合李秀成大軍。
陷入絕境的進軍太平天國曾經用圍魏救趙的手法取得第二次攻破江南大營的輝煌勝利。但現在的情況已經和那時候不一樣了,因為對手已經不同。
曾國藩得到太平軍大軍渡江北上的情報,很快就摸清了洪秀全的意圖,連忙調兵遣將,強化安徽等地的防務,但包圍天京的湘軍主力決不動一兵一卒,而且還要繼續增加兵力。
太平軍這次重兵進攻,開始進展確實順利,佔領了江北不少地方。但湘軍果然採取了堅壁清野,守城不出戰,再層層堵截的戰略。太平軍全軍糧食供應困難,再加上天氣也非常差,變化莫測,軍中疫病橫行,因此士氣低落。
李秀成後來寫下了當時的慘狀:
彼不出軍,專守為穩,以逸待勞,攻數日未下。天連降大雨,我兵困苦,病者甚多,一夜至天明,各館病倒數千。見勢為難,攻又不下,戰又不成,思無法處,清軍又不出戰,總以嚴守為強,後路救兵又至,我軍病者又多,無兵可用。——《李秀成自述》
太平軍進入安徽後,在無為石澗溪被湘軍所阻,然後攻廬江、舒城不下,最後到六安城下,雖然守軍只有千餘人,而且是李秀成親自指揮攻城,卻仍然攻打不下,士氣低沉戰鬥力低下可見一斑。
次日行兵趕到六安,正逢青黃不接,那時想去會陳得才之軍,此地無糧,不能速去,不得不由壽春邊近而回。此地正無糧,被苗沛霖之兵久害,民苦萬分,我兵又未得食,餓死者多,食草充飢,如何為力。——《李秀成自述》
面對如此情形,李秀成只得撤六安之圍開始東退。李秀成大軍於千里無糧缺糧之地行軍,處於飢寒交迫處境,稍遇強敵,就不能取勝,全軍正是進退維谷,不知所從。
九洑洲慘敗但以上這些還不是整個“進北攻南”最悲慘的。1863年6月13日凌晨時分,曾國荃派出精兵,奇襲由洪秀全族侄對王洪春元把守的雨花臺要塞。洪春元疏忽大意,雨花臺被輕易攻破,湘軍得以一直進逼到天京南門之下。
聽聞雨花臺被破,洪秀全又驚又怒,一方面將洪春元下獄,後斬首示眾。一方面強令尚在江北的李秀成所部回援。
又來一次瞎指揮!
6月16日,李秀成率部來到長江北岸,準備南渡,但剛好遇到江水暴漲,江面上遊弋著強大的楊載福、彭玉麟部湘軍水師,枕戈以待李秀成部隊。對面的天京,根本無力派出一兵一卒和一船接應……
這場渡江非常慘烈,湘軍採用半渡而擊的戰術,李秀成人馬沒有接應,沒有掩護,沒有隱蔽之地,只得聽憑湘軍炮火轟擊……
渡江必經之地九洑洲要塞,多為上漲江水淹沒,一片汪洋,成千上萬的將士擁進九洑洲邊蘆葦叢中,蘆葦密處水深一丈,溝渠縱橫,人馬擠於此處,稍不注意就會溺水。
在長達十二天的時間內,李秀成大軍將士被擊斃、溺死和餓死不計其數。李秀成在呤唎的小艇上得以渡過長江,隨他回到南岸的只剩一萬五千人,其餘太平軍都成了水下冤魂。
此時正逢大江水漲,路道被水衝崩……我兵紛亂,此數處軍兵死二萬餘人。後將舟只渡江官戰兵馬,正過河,尚有老少以及不肯上舟馬匹,落在江邊。此九洑州又被水沒,我兵無棲身之所,有米無柴煮食,餓死甚多。正逢楊帥、彭帥水軍前來攻打,下關又被水師攻去,九洑州餘有未過來之兵,亡者甚多……——《李秀成自述》
6月30日,湘軍水陸師強攻九洑洲,全殲太平天國水師主將、貢王梁鳳超守軍二萬人。此時江北已無太平天華人馬。湘軍水師全面控制天京長江水面,天京水上糧路完全被截斷。
整場進北攻南,太平軍損失高達十萬以上,惟一可恃的李秀成大軍遭受致命打擊,“此舉前後失去將士十數萬人,因我一人之失銳而國之危也。——《李秀成自述》”最後的機動力量損失殆盡,天京解圍已是徹底破產。
最重要的還不是人力方面的損失,因為兵力空虛,李鴻章、左宗棠也趁機在蘇南、浙北進行反攻,太平天國根據地接二連三丟失。在天京城破後,江浙只剩下廣德與湖州兩處據點。
雖然李世賢、楊輔清、黃文金等各部再加上其他將領,尚有幾十萬人馬,但這些軍隊沒有根據地,糧草接濟不上,只能為了就食而四處流動,騷擾遊擊尚可,再也無力與清軍進行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