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父母總是容易給孩子一份“過於沉重的愛”。這份愛,感動了父母自己,卻也成為孩子心頭一輩子挪不走的石頭。
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的父母一輩子都在等著孩子感激,而中國的孩子一輩子都在等著父母道歉。因為這種自我感動的愛,孩子承受不起。
自我感動的愛,只是一種綁架
曾看過一部臺灣短片,名叫《茉莉的最後一天》。
茉莉的媽媽是一名海歸碩士。結婚後,她為了培養孩子,放棄了原本繼續深造就能得到的教授職位。
為了彌補內心的缺失,她把一切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處處嚴格要求。
孩子稍微不聽話,媽媽就怒吼:“要是沒生你們,我現在也是個教授。為什麼我放著教授不做,在這裡受你的氣啊!”
女兒關心生病的媽媽,可媽媽卻不領情:“你不好好讀書,我怎麼休息!”
女兒上學快遲到,媽媽拿出打車費,還不忘提醒一句:“這些都是我省吃儉用的,好好唸書,不然就不孝啊!”
在媽媽不斷地重壓和道德綁架之下,女兒茉莉選擇了跳樓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影片雖然不長,但卻引起了我們的深思。在生活中,我們做家長的是否也有過這樣“自我感動式”的付出呢?
“你一天的補習費我要工作三天才賺得回來,你要不考好,對得起我嗎?”
“我都是為了你,才不跟你爸離婚的。我過得這麼不開心,還不是因為你?”
“為了讓你學琴,我都幾年沒買過一件衣服了,你怎麼可以不好好學,拿個獎回來?”
看看這些為孩子傾盡一切的父母,偉大嗎?
當然偉大。
可是,這樣的付出會讓孩子快樂嗎?
未必。
當你用犧牲自我的方式為孩子付出,內心難免就會覺得孩子是虧欠自己的。
實際上,你是用自己的犧牲感去兌換對方的內疚感,並透過這種內疚感綁架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會被這種沉重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
中國的父母總是容易給孩子一份“過於沉重的愛”。這份愛,感動了父母自己,卻也成為孩子心頭一輩子挪不走的石頭。
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的父母一輩子都在等著孩子感激,而中國的孩子一輩子都在等著父母道歉。因為這種自我感動的愛,孩子承受不起。
自我感動的愛,只是一種綁架
曾看過一部臺灣短片,名叫《茉莉的最後一天》。
茉莉的媽媽是一名海歸碩士。結婚後,她為了培養孩子,放棄了原本繼續深造就能得到的教授職位。
為了彌補內心的缺失,她把一切希望寄託在孩子身上,對孩子處處嚴格要求。
孩子稍微不聽話,媽媽就怒吼:“要是沒生你們,我現在也是個教授。為什麼我放著教授不做,在這裡受你的氣啊!”
女兒關心生病的媽媽,可媽媽卻不領情:“你不好好讀書,我怎麼休息!”
女兒上學快遲到,媽媽拿出打車費,還不忘提醒一句:“這些都是我省吃儉用的,好好唸書,不然就不孝啊!”
在媽媽不斷地重壓和道德綁架之下,女兒茉莉選擇了跳樓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影片雖然不長,但卻引起了我們的深思。在生活中,我們做家長的是否也有過這樣“自我感動式”的付出呢?
“你一天的補習費我要工作三天才賺得回來,你要不考好,對得起我嗎?”
“我都是為了你,才不跟你爸離婚的。我過得這麼不開心,還不是因為你?”
“為了讓你學琴,我都幾年沒買過一件衣服了,你怎麼可以不好好學,拿個獎回來?”
看看這些為孩子傾盡一切的父母,偉大嗎?
當然偉大。
可是,這樣的付出會讓孩子快樂嗎?
未必。
當你用犧牲自我的方式為孩子付出,內心難免就會覺得孩子是虧欠自己的。
實際上,你是用自己的犧牲感去兌換對方的內疚感,並透過這種內疚感綁架孩子。
久而久之,孩子會被這種沉重的壓力壓得喘不過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