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難道就因為劉備是漢室宗親嗎

18
回覆列表
  • 1 # 華夏曆史5000年

    這個很簡單,諸葛亮的志向是要成為將相之才的,並且自己要能夠大展拳腳!

    三國志記載:

    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諸葛亮在隆中時,當時荊州聚集了很多的名士,比如司馬徽、龐統、徐庶等等,他們相互之間都是認識的,這些人經常在一起談天說地,並且大家一致都認為諸葛亮是天下奇才,因此有多人都曾像劉備推薦過諸葛亮!

    首先說曹操,諸葛亮出山時曹操已經統一北方,麾下謀士多如雲,如荀彧、賈詡等,連郭嘉這樣的軍事天才直到死也只是個軍事祭酒,(郭嘉對曹操的貢獻不亞於孔明對劉備的貢獻),可想而知想在曹營中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難如登天!

    再來說孫權,孫權當時有周瑜、張昭、魯肅等,魯肅之才不輸於孔明,魯肅也是最早提出三分天下的人,只不過其中那個不是劉備而是劉表,周瑜是孫權兄長孫策的摯友,人稱孫郎與周郎,周瑜待吳國太入母親一樣,他已經打入孫權家庭內部,諸葛亮去了地位肯定是很難超過周瑜等人的!

    諸葛亮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只能尋找一個創業型還很弱小並且有機會有潛力稱霸天下的人,並且急需周瑜郭嘉這樣的天才的人,毫無疑問他的最佳人選便是劉備!

  • 2 # 蘭臺

    不是諸葛亮只幫劉備,而是隻有劉備剩下給諸葛亮“輔佐”。

    先說,像諸葛亮這樣的人才,他的目的肯定不是為了混口飯吃,不然他大可以投靠曹魏和東吳。

    諸葛亮想的是做操盤手,是要做CEO的。

    而在諸葛亮出山之前,天下局勢北邊是曹操,東南是孫權,中南地區劉表新死,益州劉璋也不是什麼雄才大略之主,剩下的也就是劉備還可以輔佐,而且劉備因為邊地武人身份,也一直缺少文臣勢力,也符合諸葛亮這些荊襄士人的需要。

    曹魏集團的武力班底當然是曹操安徽老家,而文臣班底則是穎川士人集團,後來又加入了河北士人集團,可以說已經是滿滿當當,諸葛亮這樣客居荊襄的山東士人去到曹魏絕對不可能得到真正的重用。

    更何況曹魏勢力對荊襄士人並不友好,曹魏藉著魏諷事件,在鄴城展開了刻意針對荊襄士人的大屠殺和大清洗,殺了幾十名荊襄有名的士人。

    另外就是東吳勢力,可問題是孫權家族作為跨江而來的外來戶,為了在江南站穩腳跟,必須和江南士人集團合作,也正因為孫吳外來勢力特性,所以江北士人與江南士人圍繞著東吳主導權斗的特別厲害,而孫權等孫氏皇族也有意利用江北士人來壓制江南士人,比如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就是孫權千挑萬選出來接替魯肅,壓制江南士人的。

    這種情況下,諸葛亮要是投降東吳,那麼諸葛亮就只能屈居於自己哥哥之下,而東吳內耗這麼嚴重,對於諸葛亮來說,也沒有辦法施展他的抱負。

    劉備集團就不一樣了,雖然劉備本質和呂布、董卓一樣,是邊地武人,但是他是漢室宗親,又是建安朝廷承認的豫州牧、左將軍,同時身邊軍事力量也不薄弱,這就完美符合諸葛亮等荊襄士人,尤其是荊襄新銳士人的需要。

    劉備可以藉著吸納諸葛亮為首的荊襄新銳士人,填補他自己麾下文臣不足的缺陷;而諸葛亮、李嚴這些荊襄新銳士人也可以藉此主導劉備集團的政務。

    相比去曹魏、東吳吃閒飯,諸葛亮等荊襄新銳士人更願意主政中樞,這也是一種寧為雞頭不為鳳尾的氣概。

    其實你看《三國演義》裡的所謂“諸葛四友”,他們最後入仕選擇就非常有代表意義。

    石韜因為是潁川人,所以最後投了曹魏;

    孟建是汝南人,也投了曹魏;

    徐庶之所以棄劉歸曹,很大一個原因是他也是潁川人;

    而龐統因為是湖北襄陽人,所以他選擇追隨劉備。

  • 3 # 楚塞江郎

    1.為什麼諸葛亮只幫劉備爭奪天下?

    2.為什麼諸葛亮不幫孫權爭奪天下?

    3.為什麼諸葛亮不幫曹操爭奪天下?

    1.亮於《出師表》中曾自謂曰:“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這不正是他只所以“遂許先帝以驅馳”的根本原因嗎?

    還有些其它方面的原因,但已不是主要因素,故在此略過不談。

    1.孫權根本不知道他,或者縱然知道也沒打算請他去幫忙,以諸葛亮那種“常自比於管仲、樂毅”的性格,能自己上趕著跑到東吳去找孫權討碗飯吃嗎?臥龍先生雖不算是標準的商人,但他也非常明白“上趕著不是買賣”的道理!

    4.孫權將來若稱帝,則名不正而言不順,在史冊上有可能累及自身令名受損(此亦頗有先見之明,從最終吳帝孫皓降晉後僅被司馬炎封為“違命侯”,比劉禪低一個檔次,就可知孫權稱帝明顯是不合於封建舊制的)!

    三、“為什麼諸葛亮不幫曹操爭奪天下”?除與上述不幫孫權相同或相近之原因外,尚需補充以下幾點:

    2.“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諸葛亮非常明白,曹操那裡聚集了大批的智慧之士,“人謀”的力量非常強大,是其擊敗袁紹的重要因素!郭嘉、荀彧、賈詡、徐庶、許攸……等高才滿座,哪個與自己相比也都才能處於彷彿相若之間,自己若去幫助曹操,誰敢保證就能脫穎而出?搞不好到後來再象楊修一樣被他給咔嚓了,那可就更划不來了也!

  • 4 # 福榮

    諸葛亮只邦劉備,不邦曹、孫是有多重因素促成的。

    1.首先諸葛亮有"經天緯地"之才,他平日自比管仲、樂毅,雖躬耕臥龍岡,但心懷天下。徐庶向劉備舉薦時言:"…若得此人,無異周得呂望、漢得張良也。",另外諸葛亮這個人人品很好,忠心耿耿,躹躬盡瘁,死而後唉!

    2.諸葛亮較為正統。東漢未年天下大亂,漢邦北南遭魏、吳分割。天下有識之士都盼著漢室重興,而劉備劉皇叔是正統的漢室之後,諸葛亮邦劉備順理成章。

    3.士為知己者死。諸葛亮用金蟬脫殼計試探劉備,劉備三顧茅廬的誠意感化了諸葛亮。第三次諸葛亮才接見劉備,並命童子取出一軸軍事地圖,說出"隆中對"。他未出茅廬而邦劉備先三分天下立定足,再後一統漢室。可見他是早就精心準備多年了,只是不知劉備的心思。今見劉備有如此真誠的誠意和興漢的決心、信心,"士為知己者死。",他不邦劉備邦誰?

    即使劉備不請他,他也不會去邦北魏和東吳的。

  • 5 # 夜談春秋肥星星

    諸葛亮,數千年開來一直都是智慧的化身,人臣的楷模,未出茅廬,已知天下三分。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在風雨飄搖的東漢末年,群雄並起,英才輩出,選擇很多時候都是大於努力的。

    首先我們看一下,如果諸葛亮選擇了孫權或者曹操,會是怎樣?

    諸葛亮的家族是琅琊名門望族,祖輩都是做官的,父親做過郡丞,以如此身份去投靠曹魏或者孫權,都能得到禮遇。但是是否能受到重用,這個就不一定了。前面排著的人太多,很難輪到他。這是有著經天緯地之才的諸葛亮無法接受的。

    那麼最後為什麼選擇了劉備呢?

    其實原因也就是這幾方面。

    第一,知遇之恩。

    古人重氣節,重禮遇。劉備三顧茅廬,用真誠感動了諸葛亮,看著劉皇叔給足了面子,諸葛亮也是投桃報李,選擇出山輔助,共創大業。

    第二,劉備仁德。

    劉皇叔是要恢復漢室江山的,仁德就是劉備的人設,他禮賢下士,仁義之名遠播,是一位賢德的主公。而且劉備是漢朝皇族,對於忠於漢室的諸葛亮有些巨大的吸引力,特別加分。

    第三,雪中送炭。

    前面就說過了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要好,當時曹操身邊文臣武將雲集,荀彧、賈詡,郭嘉,都是叱吒風雲的名士,諸葛亮在當時無法與之相比,肯定排不上號。而孫權有周瑜、魯肅、張昭等人,諸葛亮過去投靠自然也無法受到絕對的重用。而劉備就不一樣了,求賢若渴,過去投靠就是雪中送炭。

    第四,自我價值的實現。

    諸葛亮是自負的,自比管仲樂毅,是想匡扶漢室,統一中原的。當然是難度越發越有挑戰性。曹操已經一統北方,席捲天下大勢已成;東吳也歷經三世,盤踞江東,基業穩定。只有劉備此時英雄末路,屢戰屢敗,還未有立足之地,此時進場,可以施展平生所學,豈不痛快。

    以上這些可能就是諸葛亮最終選擇劉備的真實思考。劉備遇到諸葛亮就像自己所說的那樣如魚得水,兩人君臣相信,互相成就。劉備就是諸葛亮的最佳選擇。

  • 6 # 使用者名稱雲中鶴

    諸葛孔明,自謂臥龍,自比管仲,樂毅。劉備未三顧茅廬前,還是荊州一個農夫,名不見經傳,而且是年齡青青,劉備是聽到徐庶舉薦才去拜訪諸葛出山的。徐庶幫劉備火燒新野,讓劉備感到了徐庶的才能,可是,徐庶舉薦諸葛孔明說,諸葛孔明才能勝我徐庶百倍,劉備相信徐庶的舉薦,也相信諸葛有那個真才實學,也是抱著真稱的心求諸葛輔助自己。劉備當時沒有傑出的人才,好不容易找到一個徐庶,還讓曹操挖走,劉備求賢若渴所以才會三顧茅廬,求諸葛出山輔助。諸葛孔明,認為劉備真心相請,認為劉備是漢皇血統,又是一個體憐天下百姓的名主,恢復漢室也是諸葛的政治理想,所以諸葛願意輔助劉備,實際也就是為了恢復漢室的政權。不管是隆中對,還是出師表,都反應了諸葛的政治理念。那對曹操呢?其一,政治理念不同,在諸葛眼裡,曹操就是篡漢的奸臣,道不同不相為謀。其二,諸葛孔明看不上曹操的人品,寧使我付天下人,不使天下人付我的曹操人生哲學讓諸葛卑棄。其三,曹操那裡人才濟濟,戰將千員,沒有諸葛立身之地,就是到曹操那裡,也只能是默默無聞,這也不是諸葛孔明要的理想之地。其四,曹操雖愛惜人才,也沒有聽到過諸葛的名聲,諸葛當時年少,又沒有歷練過,不會去找一個乳汗未幹的農夫來輔助自己。東吳的孫權呢,諸葛孔明的哥哥已在東吳,何必去爭哥哥的飯碗呢?就不去輔助劉備,孔明也不會去東漢輔助孫權!

    諸葛孔明只能輔助劉備,對於劉備的知遇之恩,只能是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也是諸葛孔明的最好的理想的實現。

  • 7 # 水泊之聲

    因為一人,一城。

    夢破碎和開始的地方。

    不過說起來怎麼感覺基情滿滿呢?

    雖然大部分人都知道諸葛亮自述: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但諸葛亮是琅琊人。

    181年,諸葛亮出生;

    193年,曹孟德屠城(徐州)。

    在《三國志》和相關史料當中都有明確的記載。

    再其後,戰亂不休,相關時間線如下:

    諸葛珪身亡——曹嵩在徐州被殺——琅琊戰亂——諸葛玄帶諸葛亮南下——諸葛玄死——諸葛亮躬耕於南陽。

    試問:家鄉遭逢戰亂,鄉親父老被殺,被迫顛沛流離,如何對曹操有好感?

    至於孫權那裡,老大已經過去了,老二再過去,不符合世家投資策略——“雞蛋不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而選擇劉備,蘇軾的《晁錯論》揭示了文人的價值觀: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劉備恰恰符合這一點(屢戰屢敗,屢敗屢戰)。

    1、背景:宗親身份

    2、名望:衣帶詔事件

    3、班底:有小股部隊,有大將,缺少戰略佈局人員(總參謀)。

    最重要的是,劉備率幾千人毅然支援徐州,在年少的諸葛亮心中留下了希望的火種:

    一生一隊

    任歲月流走,許一世芳華。

  • 8 # 中州的野草

    作為諸葛亮來說,輔佐哪位明主是要看投資回報率的!

    諸葛亮是在赤壁之戰之前出山輔佐劉備的。那個時候曹操已經平定黃河以北,勢力很大。好比一家公司已經發展到了瓶頸期,前期做的很好平臺做的很大了,但是繼續發展的空間很小了。

    而江東孫權這邊已歷經孫堅,孫策兩代人的拼搏奮鬥打下堅實的基礎,並培養了許多人才。像張昭周瑜都是和孫策升堂拜母的,意思就是孫策視這兩人為異姓兄弟,並且可以在死後託孤的。

    而劉備什麼都沒有,除了空有一腔報國之志和關張趙雲幾個人才。主要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劉備沒有地盤,需要有人為他規劃藍圖。

    所以作為高階謀士而言諸葛亮只有選擇劉備是回報收益最高的。

    曹操的事業已經發展到了頂峰,手下人才濟濟,已經有所謂的一百多位謀士,諸葛亮去了能做什麼呢?真是英雄無用武之地啊!

    孫權方面是需要人才的,因為他的勢力比曹操的勢力小的多。但是諸葛亮去了最多隻能排到張昭和周瑜的後面,而且在諸葛亮和張昭意見不一致的時候孫權一定聽張昭的。諸葛亮的地位就相當尷尬了!

    所以只有缺乏謀士的劉備會倚重諸葛亮。而且劉備的偉大事業剛剛起步非常需要一個高階謀士為其規劃事業藍圖。所以成就了歷史上的一對非常君臣,為後世所有讀書人津津樂道!

  • 9 # 鐵騎

    跟了曹操後果可參考司馬懿,曹操帳下能人太多,且不說排不上號,曹操也不可能把權力分給他太多,而且會設防,曹家父子都如此。如果想成事,得對自己壽命有自信。東吳大都督是一個高危行業。相較之下劉備比較聽話,也捨得放權

  • 10 # 煙雨蒼松

    諸葛亮是絕頂聰明人,他考慮到無論是幫孫還是幫曹,即使成就了帝業也不算多大本事,因為孫曹本來就有地位有基業。而要凸現英雄本色,就應幫弱的一方,於是他選擇了劉備。諸葛亮投奔劉備後,通過艱辛努力,最後終於幫劉備由白手起家成就了帝業。這下諸葛亮便有吹了: 當今天下善謀略者,誰能及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學四大家的楷書,哪個相對容易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