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孤獨的人209381559
-
2 # 還情客
剛剛讀完了李商隱的五律詩【蟬】: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陪你一起欣賞這首古詩。
首聯: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描寫蟬的痛苦,蟬棲身在高枝上,難以飽腹,悲鳴傳恨,無人理會,白費聲音。
頷聯: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進一步描寫蟬的痛苦,五更天以後,蟬的叫聲斷斷續續,快要沒有力氣了,蟬所棲身的樹木,依舊碧綠如故,毫不動情,
頸聯:薄宦梗猶泛 故園蕪已平。再聯想到詩人自己的處境。我官職卑微,就像桃梗一樣漂流不定。家園長期荒蕪,雜草叢生。
尾聯:煩君最相警 我亦舉家清。詩人和蟬得到了共鳴。勞煩蟬的鳴叫讓我警醒,我雖然一貧如洗,仍然要保持著清白之身。
讀完這首詩,我也和詩一首。
高處飲不飽,終日恨出聲。
聲歇力已竭,世人不動情。
難捱苦日子,只能學躺平。
秋風吹落葉,冬日耳根清。
-
3 # 亓簡人文
字面上的意思是:自己官路不暢,漂泊不定,故鄉許久未歸,草都長得很茂盛了。一聽到蟬兄鳴叫,就觸動了心絃,想起自己的際遇與蟬兄如出一轍。
表達的感情大概就是是空有才華,無人賞識。
-
4 # 亮亮25252743
您好謝邀!歷代詠蟬詩佳作頗多,虞世南的“居高身自遠,非是藉秋風”,借蟬聲之遠來歌詠蟬的居高身正。駱賓王的“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借蟬的艱苦寄寓自己的悽苦淪落。李商隱這首詠蟬詩,融入了詩人本人的人生境遇和精神意境,詩中的蟬也就是自己的影子。
《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蟬》是一首五言律詩,借寫蟬以喻己之清高廉潔。這首詩抓住蟬的特點,緊密結合詩人的情思,為情而造,情景相融。從結構上看,可以分風上下兩層,前四句為第一層,緊扣蟬來寫,突出蟬的特點,以一“高”字為詩眼。
作者以蟬喻人,實寫自己的境況。蟬本沒有“高”和“恨”的感覺,但詩人卻採用移情的手法,賦予事物一定的感情色彩,所以寫得真實生動。第二層由蟬及人,直抒胸臆。
最後兩句為詩的尾聯,也是全詩的結句。一個“君”字將蟬擬人化,且與“我”對舉,使詠物詩與抒情緊密結合。詩人因聞蟬鳴而自警,不禁發出與蟬相同的感嘆。一個“警”字照應“聲”字,“清”字照應“高”字,絲絲入扣,嚴謹慎密,並具有畫龍點睛之妙。固,這首詩被譽為“傳神空際,超超玄著”,為詠物詩最上乘。
-
5 # 瀟灑雲水禪心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寫儘自己一生無盡的委屈,無人理解他,無人同情他。李商隱的一生是懷才不遇的一生,是憋屈的一生。他陷入黨爭之漩渦不能自拔。
-
6 # 使用者春花有意
這是一首借物抒情的永物詩。把第四句譽為神句,縱觀上句,這一句神就神在作者在這一句中巧妙的從蟬的恨聲徒勞和樹的無情自碧中,形象而含蓄地抒發了人不知我的苦悶和世情的冷漠,官場的炎涼,從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本質。
-
7 # 爐石許褚
李商隱《蟬》第四句:“一樹碧無情”,出自清代錢良擇《唐寅審體》:“樹碧無情,謂之不解也”;無獨有偶,清代李因培《唐詩觀瀾集》:“樹碧無情,謂之不解也”。簡單的五個字,為什麼要說“可思而不能言”,字裡行間隱藏著作者哪些難以言說的情感?上帝在哪裡呢?
形而下取神,形而下求真:李商隱的《蟬》,與虞、駱寫蟬不同,詩人不注重對形而下的描寫刻畫,而是專注於形而下的情感、情感、心理,達到人與蟬渾然一體的神遊境界。碧樹無情,說的是知了的感情,說的是知了無理可言,而詩人這裡,樹不是樹,知了也不是知了,都是詩人的感情,多少失望、無奈、委曲,都是這五個字裡透出來的;人、樹、知了,渾然一體。
品高潔,氣憤難言:李商隱生於士宦之家,品高法,志向遠大。無黨無派,李商隱一生陷於中李黨爭,不為兩黨所知,導致仕途受阻。在過去的一年裡,李商隱多次向他曾經的朋友令狐沖陳情,希望得到某種幫助來擺脫困境,卻被對方無情地拒絕,像知了一樣徒勞。對一個品行高潔的人來說,向人陳情求官是多麼可恥的事,心中悲憤、痛苦、無奈無法與人言說,只能託蟬言志;“一樹無情”就是把蟬當作有志者、有情者來寫,藉此來表現品行高潔而忍受壓抑、憤慨、無言之士的心態。
樂景寫哀,倍增其哀:“一樹碧無情”,這裡“樹”是無情的,“碧”更冷酷無情,表面上是蟬的感覺,表達的是詩人的痛心之感;樹(暗指狐魚,此時已官至宰相)的無情使詩人心灰意冷,難以依賴;傳神筆在“碧”字中,“碧”是生動的顏色,“碧”是生動的顏色,為什麼詩人會感覺到冷淡無情?詩中所採用的藝術手法是:“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與杜甫的“時時感花淚”,有異曲同工之妙,以此來表現現實環境中冷酷而絕望,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的苦悶情緒。
上述三點也許就是為什麼所謂的神句“一樹碧水無情”。
李君只用一種喧鬧的心態來調侃嘈雜的蟬,很多人自以為多情,李商隱故意借物喻己。他來了一句“煩君最相警,我也是舉家清淨”明白地道出了什麼,還是借物喻人?古代皇帝不急太監急,主角沉默配角鳴,文人騷客自多情!
本以高難飽,徒勞無功恨費聲:這是先聞蟬聲,才笑其本以高難飽。如果按時序,無益於煩煩,本以高難飽,才是詩人的思維次序。
更疏欲斷,樹冷冷的:這是李君如正常人躺在床上,聽蟬聲聲聲,內心羞愧不已,又調侃知了一頭熱,樹自炫美碧葉俏枝。碧水無情,是樹平日以窈窕碧綠的美承誇於人。今日蟬鳴一夜,樹影顧自展,美不勝收,號稱無情。那時的場景是沒有風的夜晚,樹靜悄悄的,樹葉無聲的,無聲的代表無情。
正如錢良擇所說的,所謂神句是“神句非復可通,所謂不可釋者也是”,處於黨爭漩渦中的義山,許多話如鯁在喉,不便說出,只能回到屈原象徵手法中去尋找依靠:什麼也不是,只是秋風吹落葉,根本不是因為黨爭讓自己芳華虛度,而現在又要為卑微的官職遊蕩,拋棄家業。這首以象徵手法寫成的詩篇,表達了對黨爭的不滿,對逝去歲月的感傷,對老去無成的憤慨,多種情感,集中在一個句子中,因而被後人稱為神筆。
詩歌的後四句,應該以前兩句為準,前兩句在詩人的思緒前:煩君之後再思蟬君最能喚醒我啊!我也是清徒四壁的徒弟,薄宦…
《禪》詩是李商隱以自嘲自嘲為題,以“十分巧合”為題而創作的一首詩歌。其中第四句是對整個詩歌的意境的最佳註釋。作家感嘆自己一生困苦潦倒,衣食堪憂,不思進取,不思進取,冷冷清清,雖在朝廷這棵大樹下,卻未能乘涼。所以作者倍感悲痛無奈和忍隱。想著這些事,他想到或看見了樹中的禪兒他突然想到我的緣分和命運不也是這樣嗎:名聲被忽視了,遭遇無奈,於是有了“一樹碧無情”的神句。“我也是清官”的最後一句話,說明李商隱在為自己的辨析和不滿而苦惱。
李君心胸狹隘,
解詩眾士多心。
如同書聖王羲之,
揮手神筆無思,
後世千年累牘 (dú)析!
-
8 # 文旅Range Rover
《蟬》詩是李商隱以自嘲自嘲為題,以“十分巧合”為題而創作的一首詩歌。其中第四句“一樹碧無情”是對整個詩歌的意境的最佳註釋。
李商隱的《蟬》,與虞、駱寫蟬不同,詩人不注重對形而下的描寫刻畫,而是專注於形而下的情感、情感、心理,達到人與蟬渾然一體的神遊境界。
“一樹碧無情”,說的是知了的感情,說的是知了無理可言,而詩人這裡,樹不是樹,知了也不是知了,都是詩人的感情,多少失望、無奈、委曲,都是這五個字裡透出來的;人、樹、知了,渾然一體。
詩中所採用的藝術手法是:“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與杜甫的“時時感花淚”,有異曲同工之妙,以此來表現現實環境中冷酷而絕望,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的苦悶情緒。
這首以象徵手法寫成的詩篇,表達了對黨爭的不滿,對逝去歲月的感傷,對老去無成的憤慨,多種情感,集中在一個句子中,因而被後人稱為神筆。
-
9 # 季凱的詩和話
李商隱的這首《蟬》是首詠物詩。詠物詩的特點就是借物喻人,託物言志。李商隱的這首詩顯然也是透過物來寫人,抒發人的情感。結合詩的前三句“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來看,“一樹碧無情”從表層意思上理解,是說蟬的叫聲都快斷絕了,而它所依停的樹依然一樹蔥碧,沒有一點悲傷憔悴之感,顯得是那麼的冷酷無情。深層意思則是說自己的身世遭遇就像蟬一樣,而本可依靠的大樹卻一臉無情。
-
10 # 文藻巧翁
李商隱,字義山,懷州河南人。文宗開成二年進士。調弘農尉。歷佐幕府,終於東川節度使判官,檢才交工部員外郎。有義山詩集。義山詩雖縟麗,然寄託深微,多寓忠憤,尚風人之旨。王安石以為“唐人學杜而得其藩籬者,惟義山一人。”到了宋時,楊大年輩承他的風格,就是西崑體。
五言律詩,【蟬】(唐)李商隱
本以高難飽,
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
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①,
故園蕪已平②。
煩君最相警,
我亦舉家清。(平聲庚韻)
【註解】①戰國策:“有士偶人與桃梗相與語曰:子東國之桃梗也,刻削子以為人。降雨下,淄水至,流子而去,則子漂漂者將何如耳。”
②陶潛歸去來辭:“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作意】此詩借蟬以喻已立清高廉潔,在詩為興體。
【作法】本詩可分兩段,前半段完全是詠蟬,以“高”字為柱意。首二句造語奇硬,且用虛字起筆,尤與他詩不同。意謂蟬本以清高而歺風飲露,難求一飽。不能溫飽而空勞作不平之鳴,亦不過徒費響而已。頷聘上句即承“聲”字,謂即力竭聲嘶,亦無同情的人。下句承“高”字,調高棲於樹,而樹亦無情。字字詠蟬,卻字字是自況。下半段則是直抒已意,頸聯他鄉薄宦,等於梗漂,故園已蕪,胡不歸去。看似與蟬無關,實自“難飽”“費聲”而來。結句因聞蟬自警,與蟬同病,亦與蟬同操,以“警”結“聲”,從“清”結“高”,一絲不漏,章法非常嚴宻。
回覆列表
李商隱的這一首《蟬》,抒發的是自己的小官低俸,家徒四壁的悲涼之情。《蟬》的全詩是:“本已高難飽,徒勞恨費聲,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蟬》詩的開頭就說:“本已高難飽,徒勞恨費聲。”意思是說“(你)蟬本來在高處已經是很難吃得飽的了,更何況你徒勞的枉自作聲呢?”接著李商隱又說:“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到了五更的時候,蟬兒斷斷續續的鳴叫聲也幾乎是快要中斷了,但是那棵碧綠的樹,依舊是無情的無動於衷的站立著。在這裡,詩人用蟬兒不停的鳴叫暗指自己在職場上雖然是不停的勢力工作著,但是卻始終是得不到上司的青睞。既然是得不到上司的青睞,那麼詩人的向上升遷,就沒有什麼希望了。所以詩人沉痛的說:“一樹碧無情。”詩人的另一首名為《無題》的“嗟餘聽鼓應官去,走馬蘭臺類轉蓬”的詩句,同樣的抒發了詩人對官小位卑,寄人籬下的處境的悲哀之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詩人說的是“我在官小俸微的職場中不斷的隨波逐泛(流),而我的家園,卻因為我沒有時間去照料它的緣故,已經荒蕪得像一個廢園了。”本來就是清苦貧寒的詩人的家,由於詩人的無暇照料和詩人的妻子的離世,顯得更加的破敗衰落了。和詩人同時期的元稹,也寫有“昔日戲言身後事,今朝都到眼前來,衣裳已施行看盡,針線猶存未忍開。尚想舊情憐婢僕,也曾因夢送錢財。誠知此恨人人有,貧賤夫妻百事哀”的詩句,兩人的地位身份雖然是猶如天壤之別,但是對於家庭敗落的辛酸感情,都是一樣的。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詩人最後對他筆下的蟬說:“我還是麻煩你最勤勞的向我發出警示吧,因為我和你一樣,也是舉家清貧的。”至此,詩人心中悲哀的感情,達到了最高峰。
和蟬一樣的辛苦工作著的詩人,換來的只是家徒四壁的貧寒生活。而現實生活中知音的寥寥無幾,讓詩人不禁悲從中來,他滿腔的話語,卻不知要向誰訴說。於是,詩人只好藉著他筆下的蟬,藉著和蟬對話的方式,來向時人和後人,訴說他心中的無限悲涼了。
李商隱的這首《蟬》詩,借蟬喻人,雖然是用心良苦,但是卻流於了晦澀難懂的套路。從藝術上來說,這首詩是較難讓人讀懂看透的。在藝術上,是不大成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