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認知加油站

    所謂公族就是指諸侯或君王的同族。之所以說“晉無公族”應該是因為在晉獻公的時候,把所有的宗室公子全殺掉了,這在《史記·晉世家》中有記載:

    “……八年,士蒍說公曰:“故晉之群公子多,不誅,亂且起。”乃使盡殺諸公子,而城聚都之,命曰絳,始都絳。九年,晉群公子既亡奔虢……”

    或許是因為晉獻公出身於曲沃小宗的緣故,雖然是公族上位的既得利益者,但是也會擔心日後自己宗族的基業會被其他公族奪走。

    於是,在獻公即位第八年,當士蒍勸諫獻公說:“原來晉國的一大群公子人數很多,不殺死他們,禍亂將會興起”時,獻公就派人把宗族諸位公子全都殺死了。

    雖然是在很大程度上杜絕了後代延續被同宗攫取的風險,但是也順帶導致了沒有自己的公族可用,只能憑藉外姓力量輔助自己治理國家的情形,導致了後來的卿大夫專政。自然而然地,也就增加了後代延續被他卿大夫家族斷掉的機率。這或許也就是後來三家分晉的起源吧。。。

  • 2 # 澹奕

    所謂的公族,原本說的是先秦時代,各諸侯國君主身邊的近親旁支,他們也是王室後裔,與國君同根同源,但因為作為宗室分支,通常情況下並不能繼承王位,跟後來的“宗室”是差不多的意思。

    在晉國的歷史上,曾多次發生公族叛亂的事情,引起了晉國的很多麻煩。

    晉文侯繼位之後,倚重趙氏等卿族,將宗室中的諸子給遣散到各國去為質子,以削弱公族。

    為了防止自家人叛亂,晉國將自家的公族給遣散削得七零八落,結果造成了諸多的卿族實力不斷崛起,成為晉國的新的威脅,最終發生了著名的趙魏韓三家分晉事件。

    晉國曾是先秦周王朝時期最鼎盛的諸侯國之一,曾率先稱雄北方,其先祖唐叔虞乃是周武王姬發的兒子,周成王的親弟弟,因此地位也非常顯赫。

    只不過,在晉國前期的兩百多年裡,經常發生各種公族反叛的事情,晉國也被折騰得不行。

    從晉文侯時期開始,晉國才真正走向強盛,但是晉文侯年輕的時候,晉國還是亂糟糟的,叔侄之間爭奪王位,晉國內亂不休,更是發生了著名的“曲沃代翼”。

    好不容易等到晉文侯登基,他覺得之前的叛亂,就是因為公族的實力實在太強大了,有必要進行削弱,以保證晉國大宗力量的絕對優勢。

    這麼想其實也沒錯,剛好當時犬戎攻入鎬京,西周結束,晉文侯倒向周平王,憑藉扶持東周建立的功勞,晉國得到了大量封地,實力急速上升。

    不過後來尷尬的是,一心想著削弱公族的晉文侯,竟然將曲沃封賜給了自己的弟弟公子成師。

    本來也是兄弟之間手足情深,但晉文侯怎麼都想不到,後來公子成師的後人竟然以曲沃作為基地不斷壯大,與晉國大宗之間對抗不斷。

    公子成師的孫兒晉獻公最終繼位,以小宗取代大宗之後,晉國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晉國的實力也走向了鼎盛時代。

    可是,晉獻公也想的很清楚,他知道自己的王位是怎麼來的,所以對於公族力量過於龐大也就更加忌憚,他可不同於晉文侯,晉獻公對於公族的剷除,真正落實了。

    晉獻公聽從大夫一件,設計剷除掉了當時公族之中實力最強的桓、莊兩家,不過可惜的是因為他寵愛驪姬,又引發了著名的驪姬之亂,晉國再次陷入了長久的鬧騰當中。

    晉獻公的寵姬驪姬構陷之下,晉獻公與幾個兒子之間的關係一落千丈,太子申生自盡,而重耳等人被迫流落在外多年。

    經過了長期的清洗,晉國的公族力量,在這個時候就已經非常薄弱了。

    當年晉獻公時期,就曾前往祖廟中發誓,晉國“無蓄群公子”,後來的歷任晉國國君都奉行著一個傳統,就是沒有成為國君的公子們,全都要被趕走到其他諸侯國去生活。

    多年以後,重耳回到了晉國登基,也就是晉文公,他沒有可以倚仗的公族,因此只能去倚重那些卿族大夫,像是趙成子、魏武子等人,都是輔佐晉文公的功臣。

    其實,同時期的其他諸侯國,幾乎都是公族主掌朝堂事務,不管是楚國、宋國還是魯國,幾乎都是如此,唯獨晉國,將公族打擊得幾乎不成氣候。

    當然,晉國並非完全沒有公族,像是祁氏、韓氏等也算是公族,他們的先祖都是晉國的王室旁支,但經過幾百年歲月,他們幾乎與卿族無異,跟公族差得多。

    公族被擊垮的同時,晉國也不能完全國君一個人玩兒,所以那些卿族就受到了重視,這個時候晉國大量的卿族紛紛崛起,成為了晉國新的顯貴群體。

    晉獻公晚年的繼承人鬥爭之中,趙氏與魏氏都支援後來的晉文公重耳,因此獲得先機。

    晉文公稱雄中原以後,趙成子深受器重,地位權柄都無與倫比。

    晉靈公時代,趙成子的後人趙盾幾乎掌握了晉國全部的君權,當時晉國三軍六卿全都是趙盾的心腹,晉成公時期,趙盾更是公然冊封,讓趙氏成為了所謂的“公族大夫”。

    如果事情繼續發展下去,趙氏很有可能直接取代晉國,但趙盾卻突然去世,而晉成公逐漸長大以後,自然是不肯放過趙氏一族的。

    趙氏的後人才能有限,雖然實力強悍,但到了晉景公時期,終究被擊垮。

    眼看著趙氏就要被滅族,但當年受恩於趙氏的韓厥為趙氏求情,而晉景公心慈手軟,不願看著趙氏終結,因此留下了趙朔的兒子趙武。

    而趙氏感念韓氏,在背後默默支援韓厥,並且休養生息,趙氏不斷恢復,韓氏也迅速興盛。

    最終,趙武恢復了祖先趙盾時期的輝煌,而趙魏韓三家的聯盟也徹底形成,當時晉國的六個卿族之中,除了智氏、範氏與中行氏,就是趙魏韓三大家。

    後來的事情就愈發清晰了,因為六大家族的興起,晉國王室衰落,而六大家族之間,也為了爭奪大權不斷攻伐傾軋,相較於趙魏韓,其他三家顯然並不團結,率先失敗。

    晉定公時期,中行家與范家先被趙氏所滅,而趙魏韓三家聯手除掉了實力最強的智氏,將智氏的土地人口全部瓜分,這就是著名的晉陽之戰。

    此後的趙魏韓三家,不停吞食晉國公室的土地人口,而晉國國君絲毫沒有辦法反抗。

    晉哀公薨後,晉幽公登基,這個時候的晉國公室,只剩下了絳、曲沃兩塊土地,沒多久後晉國徹底被趙魏韓三家瓜分,並且得到了周天子的冊封承認。

    可以說,晉國在某種程度上是被自己的玩兒崩了的,約束公族是沒錯,但放任卿族壯大,無異於換湯不換藥,甚至結果更糟,晉國削了自家的公族,結果被外人給徹底取代。

  • 3 # 老蔣就是老蔣

    所謂公族,就是國君的兄弟以及兄弟的孩子。

    上圖我只做到了晉獻公。

    晉獻公的父親,晉武公於前716年,繼父曲沃莊伯之位,稱曲沃武公。公元前678年,殺死晉侯緡,吞併晉國,並以珍寶賄賂周釐王,周釐王便封其為晉國國君,列位諸侯。曲沃武公改稱晉武公。結束了晉國67年的內亂,完成了史上第一次的小宗滅大宗的叛逆大事,這就是“曲沃代翼”。

    前677年,晉武公薨,其子詭諸即位,是為晉獻公。

    獻公即位後用士蒍之計,盡滅曲沃桓叔、曲沃莊伯子孫,鞏固君位。奉行尊王政策,提高聲望。

    原文:士蒍說公曰:“故晉之群公子多,不誅,亂且起。”乃使盡殺諸公子,而城聚都之,命曰絳,始都絳。九年,晉群公子既亡奔虢,虢以其故再伐晉,弗克。十年,晉欲伐虢,士蒍曰:“且待其亂。”

    士蒍:祁姓,士氏,名蒍,多有謀略,故後代以士為氏,其後人有士缺、士轂、士會、士燮、士匄、士鞅、士吉至士吉開始衰落。士姓、範姓、隨姓、彘姓、劉姓(部分)共同始祖。

    晉獻公尊士蒍之計將曲沃桓叔、曲沃莊伯子孫,還有獻公的兄弟等公族盡滅,暫時穩固了公族對自有勢力的危害。

    但是獻公採納的這一計策,表面看“兄弟不再鬩於牆”了,但是也沒法“而共御其侮”了。於是便有了狐氏、趙氏、魏氏、先氏、荀氏、欒氏、郤氏、胥氏、士氏、等外族勢力的逐漸強大。

    最後演變成了趙氏、魏氏、韓氏、荀氏(演變為中行、智)、士氏(演變為範氏)的尾大不掉。

    從公元前633年晉文公作三軍設六卿起,六卿一直把握著晉國的軍政大權。到晉平公時,韓、趙、魏、智、範、中行氏六卿相互傾軋。後來趙把範、中行氏滅掉後,公元前453年又聯合韓﹑魏滅掉了智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

    公元前376年,韓、趙、魏廢晉靜公,遷於端氏(今晉城市沁水縣)。將晉公室剩餘土地全部瓜分。因此韓、趙、魏三國又被合稱為“三晉”。三家分晉是中國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是春秋戰國的分水嶺。

    上圖:掩耳盜鈴就是發生在趙氏滅範氏期間的故事

    自此晉國從有公族變成無公族,再然後變成自己也被分。嗚呼哀哉!結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黃鼠狼一晚禍害了100只鴨苗,光吸血不吃肉。有什麼辦法幹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