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福筱航
-
2 # 怎麼做自媒體
老梁觀點:阿里巴巴和騰訊生態環境不相上下,小米做好原生態就好了,老老實實做數碼領域挺好。三大生態優劣對比,我認為各有特色。這不是一篇文章所能概括的,咱們簡短截說。
阿里巴巴生態:阿里巴巴的生態環境覆蓋線上線下,涉足領域極其廣泛。在衣食住行四大領域都有投資,阿里巴巴的健全發展離不了馬雲的雄心壯志。
馬雲說:銀行不改變,我們就要改變銀行!支付寶挺身而出。馬雲對助理說:幫我拿下申通,助理:46億買下申通!馬雲說對助理說:點個外賣,助理:已全資收購餓了麼!
阿里巴巴收購和投資的領域太多,無法一一道來,還請諒解!阿里巴巴無論在收購還是投資方面,都有其獨到見解。老梁觀點:有錢任性!
騰訊生態:騰訊生態環境和阿里巴巴不相上下,你投資我也投資,這也是一大亮點。除了在電商領域不佔優勢,其他都挺好的。騰訊在社交這一方面佔據大片江山,稱霸遊戲領域,騰訊生態同樣健全,和阿里不分伯仲,平分秋色。
小米生態:小米涉足智慧家居方面,確實挺出色。還是好好研究智慧裝置吧,老梁觀點:專注同一領域,垂直化發展才是正道。
老梁觀點:三大生態優劣對比,各有千秋,平分秋色,不分伯仲。
-
3 # Metakey
回到話題中,我們在談論商業生態時,既需要看表面,也需要分析更深的一面。何為生態?我們在看大自然的時候,無論多大的生態系統,他一定有自我迴圈的體系,以確保生態的穩定,並有成長性,在本話題中三個體系中,其實小米目前為止嚴格來說還不能是一個合格的商業生態,因為構建小米生態的土壤並不肥沃,且容易被顛覆。再者,一個健康的生態,構成生態中的每一個因素都是相互獨立且互相影響,他們彼此的重要性是相對對等的。從這個標準看,小米還沒有構建好自己的生態,目前只有阿里與騰訊構建了相對完整且健康的生態體系。
1、阿里生態:
阿里是以電商起家,所以對於阿里來說,豐富和拓展電子商務的消費場景更為重要,且一直是阿里系重要的能力,並以為基礎不斷拓展新的邊界。
與電商具有天然聯絡的支付、伺服器、物流等次級業務也能發展起來。換句話說,因為阿里天生具有To B端的能力,釘釘與阿里雲這些重量級或者次重量級的業務才能在阿里發展起來。
有人會問:微信的使用人數明顯高於淘寶啊,為什麼不是騰訊?還有人拿今年百度在春晚期間沒有出現宕機的行為,所以得出結論百度的技術一定高於阿里。且不論百度和阿里的技術能力究竟怎麼樣,但電商交易環境的複雜性一定高於百度與微信,這是毋庸置疑的。12306為什麼最後會選擇阿里的技術方案,也是肯定阿里的技術能力。
還有物流,只有阿里有能力組建菜鳥網路,因為物流依託電商而生存,京東的規模也可以,但阿里系涉及的商業個體更多,物流訂單更大,所以對於物流行業來說,誰能帶來業務,誰就是老大。況且京東還有自己的物流體系需要競爭。
所以,我們總結阿里生態的迴圈:電商——支付——物流——伺服器(雲服務)——垂直業務(外賣、售票、OA等)——線下智慧消費場景
但大家發現沒有,阿里系的業務彼此關聯性是最強的,這個能力也帶來了另一個問題:就是阿里跨界業務很難有突破,而騰訊卻能不斷將業務拓展到阿里的範圍內,並對部分業務產生一定的壓力。
2、騰訊生態
(備註:第二張圖有點老,但是可以用來闡述騰訊系的生態體系)
截止到目前,我一直認為騰訊系所連結的產業及規模是要大於阿里系的,大家可能關注了騰訊最近的財報,感覺騰訊在走下坡路。這裡需要闡述下阿里與騰訊兩家不同的投資理念:阿里系傾向於整合,而騰訊系傾向於關聯。由此導致的後果是阿里系在面上越來越龐大,而騰訊系感覺變化不大。
我一直在想,隨著科技的發達,科技賦能個體,個體越來越強大。假如有一天,每一個個體都可以相當於今天的一個小個體商業單位,那麼阿里生態的強大會超越騰訊生態?這個答案,目前看來還沒看到這個可能。
3、小米生態
我在前面為什麼說小米生態還不健全,因為小米的生態非常依賴於手機業務,他更像是中心控制系統,以手機為中心,延伸其他業務,看似規模與種類也很大,但一旦有公司或者品牌突破到手機這個核心業務,那麼是不是小米的生態很容易出現問題?
華為在前不久的釋出會上,也宣佈開始佈局生態,OPPO等廠家也在跟進。可以預見這個型別的生態競爭會更為激烈。小米也好,華為也好,更接近物聯網的系統,透過網際網路以各個智慧裝置為一個個點形成連結,組建成某一個某某網路,例如:家居網路,健康網路等,然後在後臺生成大資料,進行分析,從而完成對消費個體具體行為的追蹤。這個想象的場景可能更為接近小米生態,但能否讓消費者形成習慣併產生依賴,這在現階段依然是問號?假如這個成立,那麼小米生態就合理併成立。否則,難以下定論。
以上。
-
4 # joiberg
這三個生態放在一起比較其實有點奇怪。主要是小米的硬體生態和前兩者的商業生態不太在一個維度上。
先說阿里。阿里透過自建業務或者收購公司,已經橫跨了電商、金融、雲服務、物流、內容(文化娛樂)、地圖、旅遊、外賣、健康、線下零售等領域。阿里的企業願景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所以,凡是和商品交易相關的,資訊流、資金流、物流都想攬入自己的版圖裡。但它也有不涉及的,比如生產,阿里不會自己去造手機、造衣服,它給自己的定位還是生產出來後的交易環節的大生態平臺。而內容和社交業務,因為涉及到交易流量來源,所以阿里也非常想把這一塊把控起來,因為一旦流量受影響,消費者就少了,整個交易就會受到影響。但內容業務做得不溫不火,社交則是三番五次出師不利。
整體上,阿里是自己下場把關鍵的東西都掌握起來,試圖保證自己的交易生態掌握在自己手上,給生態裡的小公司們輸送流量、服務的同時,向他們收取佣金,使自己保持壯大。
然後是騰訊。騰訊生態的根基則是流量。因為坐擁中國兩大巨無霸,騰訊幾乎把持了全國最主要的流量。如果說阿里是知道如何掙錢,但是要吸引來流量,騰訊則是有源源不斷的流量,但是需要找到把流量變成錢的途徑。
在早年,騰訊的做法與阿里類似,也是自己下場,把能用流量掙錢的業務都做一遍。但發現這樣攤子鋪太大,很可能被自身的過於巨大所反噬,於是把自己的業務聚焦在流量和現金奶牛業務上,而把自己的流量更多輸送給合作伙伴,透過投資的方式分享自己流量的紅利。騰訊自己聚焦的業務在社交、遊戲、內容、金融上,而在其他的領域,尤其是交易相關的領域,投資了大量公司,把流量輸送給這些公司,再由他們透過交易進行流量變現。
騰訊這樣做的好處是控制了自己的規模,作為公司,規模越大,越難以管理,也越容易在時代的變化中丟失掉快速響應的能力。
在手段上,小米主要透過控股方式實現,控制力與阿里更接近。
優劣阿里生態的優勢是自己吃下整個交易環節,從而能為依託於生態的商家、使用者提供完整的服務,達到鞏固自身地位的效果。缺點是規模要擴張得很大,管理難度極高;
騰訊是強幹弱枝,自己全力攻核心業務,其餘的活讓合作伙伴來做,優勢是能聚焦,也是因為騰訊的核心競爭力是可以聚焦的(阿里如果聚焦,則可能被搶了飯碗),缺點是對合作夥伴的掌握力有限,一旦合作伙伴不給力,一塊業務就失去了;
小米的生態鏈優勢是產品之間可以互相加成,而小米大平臺能給小兄弟們提供更好的使用體驗和品牌、營銷方面的加成,似乎沒有什麼明顯缺點。
-
5 # 城農商務
三大商業模型邏輯來看:
阿里以交易平臺為中心,關於交易的物品和服務,交易線上線下都佈局,靠提供交易平臺的服務獲取利益。
騰訊以人的連線為中心,不管人跟人,物,資訊,服務等都有所佈局,靠提供連線服務取得回報。
小米以人的人性為核心,不管粉絲需要的啥,按粉絲的標準打造物和服務,靠提供滿足粉絲的產品和服務獲得利潤。
從市場看,交易是市場固有的屬性,不可或缺,市場在,交易在,市場繁榮,交易量大,前景不可限量,它的制約性是政治,市場規則秩序,戰爭,誠信,安全,交易物件和頻率。需要強大的後盾依託方可前行。交易多是國家管控領域,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可亂為。
從社會看,世間萬事萬物皆有聯絡,連線是社會的基因,有社會在,連線永久在,生活無時無刻都在連線,是人在社會生活的基本社會屬性,其基礎作用不言而喻,產生的作用不可想象。連線的威脅是政治,科技,工具,途徑,效益,標準。連線是人在社會的空氣,不可缺少的養分。
從人性上看,服務好上帝就會有恩賜,上帝需求就是服務的價值和方向。但是人的需求是多樣性的,特別是群體性的,只能求同存異,找到共同追求群體,共同的需求把服務做到極致,獲得人性的認同,附帶價值的認同,大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勢,只要不斷抓住新生群體的人性需求變化,也將一直的跟隨需求而改變。變化是威脅。人性不滅,需求永缺,服務永伴。
綜上看,騰訊是社會基礎工具的建設,阿里是市場功能的部分補缺,小米是社會群體的喜愛。工具人人得具備,補缺的未必人人必須,喜歡的難得實時喜歡。騰訊模式不僅要時間上要延續,空間上還得普及,方可長盛不衰。阿里空間上的開拓就是補缺,交易缺失的角落就是阿里戰鬥的地方。小米不僅要找到人性貪婪之需,還得有滿足貪婪之物,時空不停,質量不減。
回覆列表
阿里巴巴的生態最好
網路生態也是馬雲提出來的
再有就是阿里巴巴除了客服
其架構體驗非常好
支付寶下單 雲計算推薦 大資料把控
高檔品商城 普通品商城 源頭廠家價
閒魚舊貨店 綠化植樹 菜鳥快遞
廢舊回收 公益事業 支援教育
最重要的是建立信用體系
別人誰行呢?
但是還是客服服務除外!
因為大家都抱怨沒有本地化!
設立客服形同虛設
這個不是胡說的本人有記錄!
圖
四歲的孩子在實體店刷碼學支付
機器裝置顯示是支付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