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雲門客
-
2 # 折枝俠
東南邊是海,西北是陸地。冷兵器時代遊牧民族,騎兵差不多是黑科技了。而且他們不能定居,生產力受自然氣候影響,於是南下劫掠一番是價效比最高的生產方式。強盛朝代基本都是,把西北打服,才有和平安寧可言。
-
3 # 沉默螺旋V
因為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是過去2000多年人類最重要的貿易、文化通道。掌握了絲綢之路,打通絲綢之路就是一個盛世。
-
4 # 觀察使阿魏
不是,要論美女,中原的也不差啊。
那為什麼中原王朝喜歡往西打,那是因為軍事原因。
說西部,也就是西域,得重點說一下中原往西域開拓者漢朝了,漢朝時帝都就在西安,離西域近,且遭受北方匈奴部落的連年襲擾,匈奴西擴,佔領西域,佔據河西走廊,漢朝急切需要一西域盟友一起抗擊匈奴,所以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尋求與大月氏一起成為盟友,但是大月氏畏懼匈奴,未能成功,但是張騫回來後,把在西域路途所見情況報給了漢廷,漢朝得以開闢絲綢之路,一方面使漢朝對西域的瞭解更為深入,另一方面擴大了漢朝在西域各地的影響,從而為漢朝擊敗匈奴在西域的勢力,並最終統一西域奠定了基礎。
張騫前後二次出使西域,使得漢朝的知名度在西域傳開,再加上漢武帝時漢軍對匈奴的反擊,使得漠南無王庭 ,讓西域知道了漢朝的強大,很樂意與漢朝接近交流了。
於是漢朝頻繁派人去西域,一年出使的多則十餘次,少的五六次;每次去的人有百餘、數百不等,出現了“使者相望於道”的空前盛況。但這時匈奴還佔據西域,一些西域國家迫於匈奴的壓力,故意刁難漢使,幾個位於交通要道的國家,還常常攻劫漢使團隊,以兵阻道。
這情況的發生,漢廷當然不能忍,大匈奴都能被我擊敗了,你們這些西域小國膽敢這樣跳,於是漢廷屢次出兵遠征教訓那些西域小國,經歷幾次漢軍的征討,西域小國們都知道了漢軍的軍威,西域震恐,都遣使來貢獻”太初三年(前102年)漢在敦煌到鹽澤之間設立了交通亭站,還在輪臺和渠犁等處駐軍屯田,置使者校尉,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日逐王率眾到漢西域地方長官鄭吉處投降,天山以此也歸屬於漢,漢“並護北道”,始設“都護”。
漢朝以軍事行動而去開疆拓土西域,並設都護府,東漢設為西域長史府並駐軍屯田戍守,魏晉隋等亦然延用以西域長史府固守西域。
至唐朝擊敗西突厥而設安西都護府,安史之亂後西域逐漸失去了與中原的聯絡,宋而不得,元時為一汗國屬地,明時亦然不得之。
直至清朝乾隆朝二十年(1755年)開春,五萬清軍遠征西北,攻入伊犁,俘獲準噶爾達瓦其大汗,後於1757年平定準嘎爾阿睦爾撒那部叛亂,又於1759年平定大小和卓叛亂,1762年設立伊犁將軍府。
由此可見,中原開拓西域者,皆因軍事也。
-
5 # 梨城雅士
中國西部歷來是亞歐橋樑,
且盛產駿馬 寶玉 葡萄酒,
可口的瓜果和重要畜產品,
對內地的發展壯大很重要!
又因為西部遊牧民族侵擾,
因此強盛朝代必須要西征!
西征是國泰民安重要保證!
西征利於中國大一統格局!
-
6 # 煙郭說歷史
主要是為了兩樣東西,一樣是錢財,另一樣是戰略資源。
所謂錢,指的是透過絲綢之路帶來的經濟發展,可以收很多很多稅的。
而西域各國是絲綢之路通暢的根本保障,一旦有一各西域國家與中原敵對,絲綢之路就會中斷,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是巨大的。
唐朝就有一個生動的例子:唐玄宗末期,位於今天巴控克什米爾西北部的小勃律國,是唐朝通往中亞阿姆河流域諸國的唯一通道。
但這個小國當時背叛唐朝,轉而依附敵對的吐蕃國,由此帶來另外一個負面效應,其他西域二十多國紛紛背叛唐朝。
絲綢之路就此面臨中斷的危險,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唐朝派出一萬遠征軍,由名將高仙芝率領,翻越帕米爾高原,穿過喀喇崑崙險峻山區,千里奇襲,一舉攻滅小勃律國,保證了絲綢之路的暢通。
其次是為了戰略資源所謂戰略資源,指的是寶馬良駒。自古以來,中原地區並不是良種馬匹的產地,但遊牧民族的武力威脅是幾千年來一直存在的。
想要打贏與遊牧民族之間的戰爭,就必須組建騎兵部隊,中原地區的馬並不適合騎兵作戰,必須要西部地區高大威猛的馬才行。
古代的產馬區域主要集中在北方的蒙古草原、西南偏西藏區域、西北甘肅、青海一帶、西域,這幾個地區。
往西打,可以將這些地方的牧馬區收歸己用,有高品質戰馬,在與遊牧民族之間的戰爭中就可以擁有足夠的進攻能力,保持戰略壓制。
回覆列表
個人理解為,古朝代陸戰紛爭多,水戰少,而古代西域都是陸地相連,東域都是河海相隔,所以中國古朝代強盛時都往西打,以拓寬疆域,讓西域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