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作為蜀漢的智囊人物之一,諸葛亮從出山到去世,人生的一半時間都奉獻給了蜀漢,特別是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為了蜀漢兢兢業業,接連發動了好幾次北伐,最後耗盡心血病死在軍中。
來說說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諸葛亮老來得子,生諸葛瞻時他已經四十多歲了。
諸葛亮數次北伐,最後油盡燈枯,耗盡心血而死,蜀後主劉禪卻寵幸黃皓,沒有一點改正的意思,公元263年,曹魏詔令諸軍進攻蜀漢,派徵西將軍鄧艾率領三萬人從狄道奔赴甘松、沓中,以牽制姜維。
派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領三萬人從岐山奔赴武街、橋頭,斷絕姜維的退路。鍾會統兵十多萬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奔赴漢中。
姜維排列營壘據守險要之地,鍾會進攻不能取勝,而運糧道路危險又很遠,想要領兵撤回。鄧艾上書說要從陰平出發由小路經過漢朝的德陽亭奔赴涪顯,在離成都三百餘里出奇兵進攻腹地,鄧艾首先到達江油,蜀國的守將馬邈投降。
諸葛瞻率軍抵抗鄧艾,到達涪縣後卻停住不前,尚書郎黃崇屢次勸諫諸葛瞻,希望他快速佔據險要之地,不要讓敵軍進入平地,諸葛瞻卻不聽取。
於是鄧艾就長驅直入,擊敗諸葛瞻的前鋒,諸葛瞻退兵駐紮在綿竹,鄧艾寫信給諸葛瞻,說如果諸葛瞻投降,可以封他為琅邪王。
諸葛瞻大怒,殺掉鄧艾的使者,排列陣勢去進攻鄧艾,鄧艾派他的兒子鄧忠攻右翼,派師纂攻打左翼,鄧忠與師纂進攻不利,就撤兵回來了,說還不到時機。
鄧艾生氣的說存亡就在此一舉,如果他們再攻打不破就殺了他們,於是兩人跑回去再戰,大敗蜀漢軍隊,殺了諸葛瞻和黃崇,諸葛瞻的兒子諸葛尚後悔沒有早點殺了黃皓,使得國家滅亡,然後衝入敵陣也陣亡了。
所以說,不僅是諸葛亮,還有他的兒子諸葛瞻以及他的孫子諸葛尚,都為蜀漢奉獻了生命,都是忠烈之士。
說起諸葛亮,他家連他有兄弟三人,他居第二,上面有個哥哥叫諸葛瑾,下面有個弟弟叫諸葛均。諸葛瑾是東吳的大臣,為東吳效力,得到孫權的信賴,一直努力緩和和蜀漢的關係。
建安二十年,孫權派諸葛瑾出使蜀國與劉備結好,但是諸葛亮和諸葛瑾分屬兩個陣營,但兩人見面都為公事,私下不會為了私事見面。諸葛瑾這人的性子很好,他和孫權談話或者勸諫的時候,從來不直接表明自己的心意,說話都是點到為止。
如果自己的意思和孫權不同,他就會轉向其他內容,以對同類事情的看法求得孫權的贊同,孫權也因此想法得到開通。
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關羽襄樊之戰,曹操派于禁率軍前去增援,結果水淹七軍,于禁被關羽擒獲,龐德被斬殺,關羽一時之間威震華夏。
孫權和關羽有過節,看不得關羽出風頭,於是前去討伐關羽,當時諸葛瑾被封為宣城侯,以綏南將軍的身份接替呂蒙兼任南郡太守,駐守公安。
當時的南郡太守糜芳和關羽不和,關羽襄樊之戰的軍需由糜芳和士仁供應,兩人因為沒完成任務,關羽放狠話說回來收拾他們。
孫權手下的大將呂蒙偷襲荊州,糜芳和士仁投降孫權,最後導致關羽兵敗被殺。關羽死後,劉備氣急之下東伐吳國,吳王孫權向劉備求和,諸葛瑾給劉備寫信勸說劉備權衡利弊再做決定。
孫權登基稱帝后,任命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護,兼職豫州牧。
諸葛瑾在吳國受到重用,他有個兒子叫諸葛恪,在當時也很有名,孫權對他十分器重。之後被任命為威北將軍等職務,陸遜去世後,諸葛恪被任命為大將軍,督領左部,代替陸遜,鎮守武昌。孫權病危時,因為太子孫亮年幼,孫權想找個可以託付國家大事的人,孫峻推薦大將軍諸葛恪,認為他可以承擔大事。
孫權開始覺得諸葛恪剛愎自用,但在孫峻的勸說下,還是把諸葛恪召到了武昌去。
公元252年,孫權召諸葛恪、孫弘、將軍呂據、侍中孫峻等人囑託後事,孫弘平時和諸葛恪不和,害怕孫權去世後被諸葛恪整治,想秘不發喪假詔令殺死諸葛恪,孫峻知道這事後告訴了諸葛恪,諸葛恪把孫弘殺了。
之後,曹魏將領王昶進攻南郡,毋丘儉進攻武昌,胡遵、諸葛誕率七萬軍攻打東興。
身為太傅的諸葛恪率四萬軍去救援東興,吳軍大勝,大軍自東興返回,諸葛恪被進封為陽都侯,並且兼任荊州、揚州牧,都督中外軍事。
經此一事,諸葛恪產生了輕敵的想法,他想再度出兵,朝中大臣勸說頻繁出兵,軍隊疲憊不堪,但是諸葛恪不聽。
諸葛恪進犯淮南,驅逐殺掠百姓,將領中有人對諸葛恪說深入敵境,境內百姓都逃跑了,收穫甚微,不如圍困新城,肯定會有援兵來救,到時候和他們交戰,肯定能大獲全勝,諸葛恪採納了這個建議。
曹魏太尉司馬孚率軍二十萬奔赴戰場,大將軍司馬師詢問虞松該怎麼辦,虞松說吳國的諸葛恪和蜀國的姜維深入魏國境內,但是沒有運量部隊,只能吃境內的麥子,他們認為曹魏盡全力攻打東方,西方肯定會空虛,只要出其不意攻打姜維,姜維大概很快會撤走。
司馬師採納這個計策,讓吳國去攻打新城,去解救狄道的圍困,果然姜維糧盡撤退了。而諸葛恪攻打新城不直攻打不下,正好遇上大夏天,吳國計程車兵喝了不乾淨的水,導致腹瀉病流行,生病過半,死傷的人遍地都是。
諸葛恪心裡沒有好的計策,但又不想就這麼回去,等到後來士兵們有的生病受傷流落在道路上,有的死在溝中,有的被俘,諸葛恪卻去江中小洲住了一個月,直到詔書接二連三發來,他才返回。
諸葛恪不幹人事,吳國的大臣和百姓都怨恨他,孫峻因為大臣百姓怨恨諸葛恪,就在吳主孫亮的面前誣陷諸葛恪要謀反,於是孫亮和孫峻密謀在酒宴上殺死諸葛恪。
最後諸葛恪被殺,他的兩個兒子諸葛竦和諸葛建,也被孫峻派人殺死,諸葛恪的弟弟諸葛融和他的三個兒子也被殺,就連諸葛恪的外甥都鄉侯張震和常侍朱恩也都被誅滅三族。
諸葛恪雖然後期沒幹啥好事,因為輕敵導致兵敗,但是他落到被誣陷被殺,還連帶兒子、外甥也被殺的下場,也確實可憐。
諸葛誕是諸葛亮的族弟,他是曹魏政權的大將,諸葛誕平時和夏侯玄、鄧颺等人關係很好,夏侯玄等人死後,王凌、毋丘儉等人也相繼被誅殺,諸葛誕心裡很不安。
於是他就拿出官府庫中的財物賑濟施捨,又設法赦免有罪的人,還蓄養幾千人作為自己的敢死隊。
司馬昭剛剛執掌朝政的時候,長史賈充建議司馬昭派遣部下去慰勞徵東、徵西、徵南、徵北四將軍,觀察他們對司馬昭的態度。
之後賈充對司馬昭說諸葛誕深得士人之心,以後肯定會反叛。應該早點把他召來,於是司馬昭就任命諸葛誕為司空,讓他來。
諸葛誕得到詔書特別恐懼,以為是揚州刺史離間自己,殺掉了揚州刺史,聚集淮南、淮北十餘萬官兵和揚州招募的四五萬士兵,又集聚糧食,準備閉門自守,又把兒子諸葛靚送到吳國,向吳國稱臣。
司馬昭侍奉魏帝討伐諸葛誕,吳國那邊派好幾員將軍和文欽等人去救援諸葛誕,任命諸葛誕為左都護,並封為壽春侯。
文欽和諸葛誕本來就有矛盾,因為反對司馬昭的想法而結合,事情越緊急越加猜疑,文欽想讓北方人先出城投降節約糧食,留下他和吳華人一起堅守,但諸葛誕不同意,兩人就此結怨。
之後諸葛誕直接把文欽殺了,文欽的兒子文鴛、文虎聽說文欽的死訊,投降了司馬昭。最後壽春城被攻下,諸葛誕被誅殺,並被夷三族。
值得一提的是,諸葛誕和司馬懿是煙親關係,司馬懿的兒子司馬伷娶了諸葛誕的長女,司馬伷是司馬昭的弟弟,司馬昭殺了諸葛誕,也就是說他殺了弟弟的老丈人。
司馬家除了和諸葛家聯姻,還和夏侯家聯姻,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娶了夏侯玄的妹妹夏侯徽,夏侯徽也沒得到好下場,她的哥哥夏侯玄被司馬師殺害,並被夷三族。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作為蜀漢的智囊人物之一,諸葛亮從出山到去世,人生的一半時間都奉獻給了蜀漢,特別是劉備去世後,諸葛亮為了蜀漢兢兢業業,接連發動了好幾次北伐,最後耗盡心血病死在軍中。
1、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來說說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諸葛亮老來得子,生諸葛瞻時他已經四十多歲了。
諸葛亮數次北伐,最後油盡燈枯,耗盡心血而死,蜀後主劉禪卻寵幸黃皓,沒有一點改正的意思,公元263年,曹魏詔令諸軍進攻蜀漢,派徵西將軍鄧艾率領三萬人從狄道奔赴甘松、沓中,以牽制姜維。
派雍州刺史諸葛緒率領三萬人從岐山奔赴武街、橋頭,斷絕姜維的退路。鍾會統兵十多萬分別從斜谷、駱谷、子午谷奔赴漢中。
姜維排列營壘據守險要之地,鍾會進攻不能取勝,而運糧道路危險又很遠,想要領兵撤回。鄧艾上書說要從陰平出發由小路經過漢朝的德陽亭奔赴涪顯,在離成都三百餘里出奇兵進攻腹地,鄧艾首先到達江油,蜀國的守將馬邈投降。
諸葛瞻率軍抵抗鄧艾,到達涪縣後卻停住不前,尚書郎黃崇屢次勸諫諸葛瞻,希望他快速佔據險要之地,不要讓敵軍進入平地,諸葛瞻卻不聽取。
於是鄧艾就長驅直入,擊敗諸葛瞻的前鋒,諸葛瞻退兵駐紮在綿竹,鄧艾寫信給諸葛瞻,說如果諸葛瞻投降,可以封他為琅邪王。
諸葛瞻大怒,殺掉鄧艾的使者,排列陣勢去進攻鄧艾,鄧艾派他的兒子鄧忠攻右翼,派師纂攻打左翼,鄧忠與師纂進攻不利,就撤兵回來了,說還不到時機。
鄧艾生氣的說存亡就在此一舉,如果他們再攻打不破就殺了他們,於是兩人跑回去再戰,大敗蜀漢軍隊,殺了諸葛瞻和黃崇,諸葛瞻的兒子諸葛尚後悔沒有早點殺了黃皓,使得國家滅亡,然後衝入敵陣也陣亡了。
所以說,不僅是諸葛亮,還有他的兒子諸葛瞻以及他的孫子諸葛尚,都為蜀漢奉獻了生命,都是忠烈之士。
2、諸葛亮的兄長諸葛瑾說起諸葛亮,他家連他有兄弟三人,他居第二,上面有個哥哥叫諸葛瑾,下面有個弟弟叫諸葛均。諸葛瑾是東吳的大臣,為東吳效力,得到孫權的信賴,一直努力緩和和蜀漢的關係。
建安二十年,孫權派諸葛瑾出使蜀國與劉備結好,但是諸葛亮和諸葛瑾分屬兩個陣營,但兩人見面都為公事,私下不會為了私事見面。諸葛瑾這人的性子很好,他和孫權談話或者勸諫的時候,從來不直接表明自己的心意,說話都是點到為止。
如果自己的意思和孫權不同,他就會轉向其他內容,以對同類事情的看法求得孫權的贊同,孫權也因此想法得到開通。
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關羽襄樊之戰,曹操派于禁率軍前去增援,結果水淹七軍,于禁被關羽擒獲,龐德被斬殺,關羽一時之間威震華夏。
孫權和關羽有過節,看不得關羽出風頭,於是前去討伐關羽,當時諸葛瑾被封為宣城侯,以綏南將軍的身份接替呂蒙兼任南郡太守,駐守公安。
當時的南郡太守糜芳和關羽不和,關羽襄樊之戰的軍需由糜芳和士仁供應,兩人因為沒完成任務,關羽放狠話說回來收拾他們。
孫權手下的大將呂蒙偷襲荊州,糜芳和士仁投降孫權,最後導致關羽兵敗被殺。關羽死後,劉備氣急之下東伐吳國,吳王孫權向劉備求和,諸葛瑾給劉備寫信勸說劉備權衡利弊再做決定。
孫權登基稱帝后,任命諸葛瑾為大將軍、左都護,兼職豫州牧。
3、諸葛瑾的兒子諸葛恪諸葛瑾在吳國受到重用,他有個兒子叫諸葛恪,在當時也很有名,孫權對他十分器重。之後被任命為威北將軍等職務,陸遜去世後,諸葛恪被任命為大將軍,督領左部,代替陸遜,鎮守武昌。孫權病危時,因為太子孫亮年幼,孫權想找個可以託付國家大事的人,孫峻推薦大將軍諸葛恪,認為他可以承擔大事。
孫權開始覺得諸葛恪剛愎自用,但在孫峻的勸說下,還是把諸葛恪召到了武昌去。
公元252年,孫權召諸葛恪、孫弘、將軍呂據、侍中孫峻等人囑託後事,孫弘平時和諸葛恪不和,害怕孫權去世後被諸葛恪整治,想秘不發喪假詔令殺死諸葛恪,孫峻知道這事後告訴了諸葛恪,諸葛恪把孫弘殺了。
之後,曹魏將領王昶進攻南郡,毋丘儉進攻武昌,胡遵、諸葛誕率七萬軍攻打東興。
身為太傅的諸葛恪率四萬軍去救援東興,吳軍大勝,大軍自東興返回,諸葛恪被進封為陽都侯,並且兼任荊州、揚州牧,都督中外軍事。
經此一事,諸葛恪產生了輕敵的想法,他想再度出兵,朝中大臣勸說頻繁出兵,軍隊疲憊不堪,但是諸葛恪不聽。
諸葛恪進犯淮南,驅逐殺掠百姓,將領中有人對諸葛恪說深入敵境,境內百姓都逃跑了,收穫甚微,不如圍困新城,肯定會有援兵來救,到時候和他們交戰,肯定能大獲全勝,諸葛恪採納了這個建議。
曹魏太尉司馬孚率軍二十萬奔赴戰場,大將軍司馬師詢問虞松該怎麼辦,虞松說吳國的諸葛恪和蜀國的姜維深入魏國境內,但是沒有運量部隊,只能吃境內的麥子,他們認為曹魏盡全力攻打東方,西方肯定會空虛,只要出其不意攻打姜維,姜維大概很快會撤走。
司馬師採納這個計策,讓吳國去攻打新城,去解救狄道的圍困,果然姜維糧盡撤退了。而諸葛恪攻打新城不直攻打不下,正好遇上大夏天,吳國計程車兵喝了不乾淨的水,導致腹瀉病流行,生病過半,死傷的人遍地都是。
諸葛恪心裡沒有好的計策,但又不想就這麼回去,等到後來士兵們有的生病受傷流落在道路上,有的死在溝中,有的被俘,諸葛恪卻去江中小洲住了一個月,直到詔書接二連三發來,他才返回。
諸葛恪不幹人事,吳國的大臣和百姓都怨恨他,孫峻因為大臣百姓怨恨諸葛恪,就在吳主孫亮的面前誣陷諸葛恪要謀反,於是孫亮和孫峻密謀在酒宴上殺死諸葛恪。
最後諸葛恪被殺,他的兩個兒子諸葛竦和諸葛建,也被孫峻派人殺死,諸葛恪的弟弟諸葛融和他的三個兒子也被殺,就連諸葛恪的外甥都鄉侯張震和常侍朱恩也都被誅滅三族。
諸葛恪雖然後期沒幹啥好事,因為輕敵導致兵敗,但是他落到被誣陷被殺,還連帶兒子、外甥也被殺的下場,也確實可憐。
4、諸葛亮的族弟諸葛誕諸葛誕是諸葛亮的族弟,他是曹魏政權的大將,諸葛誕平時和夏侯玄、鄧颺等人關係很好,夏侯玄等人死後,王凌、毋丘儉等人也相繼被誅殺,諸葛誕心裡很不安。
於是他就拿出官府庫中的財物賑濟施捨,又設法赦免有罪的人,還蓄養幾千人作為自己的敢死隊。
司馬昭剛剛執掌朝政的時候,長史賈充建議司馬昭派遣部下去慰勞徵東、徵西、徵南、徵北四將軍,觀察他們對司馬昭的態度。
之後賈充對司馬昭說諸葛誕深得士人之心,以後肯定會反叛。應該早點把他召來,於是司馬昭就任命諸葛誕為司空,讓他來。
諸葛誕得到詔書特別恐懼,以為是揚州刺史離間自己,殺掉了揚州刺史,聚集淮南、淮北十餘萬官兵和揚州招募的四五萬士兵,又集聚糧食,準備閉門自守,又把兒子諸葛靚送到吳國,向吳國稱臣。
司馬昭侍奉魏帝討伐諸葛誕,吳國那邊派好幾員將軍和文欽等人去救援諸葛誕,任命諸葛誕為左都護,並封為壽春侯。
文欽和諸葛誕本來就有矛盾,因為反對司馬昭的想法而結合,事情越緊急越加猜疑,文欽想讓北方人先出城投降節約糧食,留下他和吳華人一起堅守,但諸葛誕不同意,兩人就此結怨。
之後諸葛誕直接把文欽殺了,文欽的兒子文鴛、文虎聽說文欽的死訊,投降了司馬昭。最後壽春城被攻下,諸葛誕被誅殺,並被夷三族。
值得一提的是,諸葛誕和司馬懿是煙親關係,司馬懿的兒子司馬伷娶了諸葛誕的長女,司馬伷是司馬昭的弟弟,司馬昭殺了諸葛誕,也就是說他殺了弟弟的老丈人。
司馬家除了和諸葛家聯姻,還和夏侯家聯姻,司馬懿的長子司馬師娶了夏侯玄的妹妹夏侯徽,夏侯徽也沒得到好下場,她的哥哥夏侯玄被司馬師殺害,並被夷三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