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2
回覆列表
  • 1 # 教育致青春

    陪讀是把雙刃劍,不僅影響家長的事業和正常生活,而且對孩子成長也不利。都上大學了,還一直在父母的羽翼庇護之下成長與生活,過度依賴家長來陪讀,首先就說明這個學生缺乏自信、獨立性差、心理不成熟。長此以往,未來將很難適應和融入社會,應及早警醒。早些“斷奶”,自立自強,不僅是長遠之策,更是明智之舉。

  • 2 # 噠胖影視

    不需要陪讀,大學時代是鍛鍊一個人獨立的時代,大學是一個小社會,他能幫助孩子更好的適應接下來他及將要面臨的社會,社會很複雜所以讓孩子要有一個心理準備,我建議還是不要陪讀的好!

  • 3 # 一飛沖天2111

    一、絕大多數學生不需家長陪讀

    1、為什麼無須陪讀。高中畢業以後,學生們的年齡基本已經滿18歲,成年了,是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可以對自己的行為負責任了。按照中國現行法律,年滿十八歲的公民,除了極少數的比如結婚、收養子女等民事行為的條件不具備外,絕大多數的民事行為都可以也應該獨自完成。所以,大學生符合獨立住校完成學業的法律資格;

    另外,由於生活經驗和學習訓練的積累,大學生們也完全具備了獨立生活的能力。大學生可以學著進行自我管理,比如,時間管理、生活費管理、社團活動管理、人際交往的衝突與調適、個人專業方向的選擇、友誼與戀愛、職業生涯規劃等,都可以由學生自己進行相應的規劃、設計與踐行,從而逐步走上自我節制、自我約束,最終實現出彩的人生;

    2、不陪讀意義何在

    陪讀實際上就意味著家長可以繼續包攬孩子的日常生活瑣事,限制了他們選擇的權利,剝奪了孩子自我成長的權利,從而讓孩子缺乏獨立意識,責任意識,成為不負責任的“巨嬰”。

    大學階段的不陪讀,就是為了給大學生留下成熟、成長的空間。人的成熟不僅僅體現在生理上,也體現在社會成熟,能夠理解社會責任感,承擔社會責任感則是社會成熟的重要標誌。而上大學之後,學著獨立生活,是漸漸讓大學生由不成熟向成熟的過渡。所以,在真正走向社會之前,家長和學校應該儘量放手,讓孩子自己去闖,自己是磨鍊,從而形成獨立意識,強烈的責任意識,最終才能讓大學生真正成為有擔當的合格人才。

    二、極少數學生需要家人的陪讀

    1、為什麼有人需要陪讀

    應該說,絕大多數大學生因為成年,因為亟需一個成長的空間和磨礪,所以,大學期間根本不需要家人的陪讀。但在現實生活中,或許還有極少數人由於某種特殊的原因,比如,身體的殘疾,生活上不能完全自理,也是需要家人陪伴,才能順利完成大學學業。比如,雙目失明,雙耳失聰,還不如不能獨立行走等,都需要家人的陪伴。

    我們學校曾經就有一位特別愛學習的學生,就由母親帶著一名司機陪讀。那個學生先天雙腿殘疾,不能行走。大學裡上課不是固定教室,往往在不同的樓棟之間轉移,這對於一個身體殘障的同學來講,幾乎是一道難以逾越的障礙。所以,就由家人陪同學習,一直陪了4年時間。

    所以,身體殘障的同學,如果家裡條件允許,是可以由家長陪讀,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圓他們的大學夢;

    2、陪讀的意義何在?

    身體殘障的同學,沒有家長的陪讀,結果是什麼樣?一個結果就是,殘障學生就無法實現自己上大學的夢想,放棄學業;另一個結果就是,連續四年時間都麻煩同學們照顧自己。很顯然,這兩個結果都不理想。第一個結果是直接剝奪了殘障人士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第二個結果就是日復一日地麻煩別人,如果是不能行走的人,那恐怕每天都需要幾個人來照顧他,實在是太不方便也太打擾別人了。

    特殊情況下,陪讀就可以讓渴望上大學的孩子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在身體殘障的前提下,力爭受到更多的教育,為以後提高自己的生存能力打下基礎。

    綜上所述,小編認為,絕大多數大學生是不需要家長陪讀的;但也有極少數學生,由於殘障等身特殊因素,需要家長幫忙解決求學路上困難,從而能學到更多的知識,圓滿畢業。

  • 4 # 愛閱讀的小文

    我認為是不要的。何為大學?在第一課中老師幽默的跟我說,所謂“大學”,就是“學大”。意思就是你大學是要學會長大的,學會逐漸步入社會。

    而陪讀是什麼?大多都是因為父母他們放心不下你。這說明了什麼?你根本沒有適應生活,當你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時候,就根本不需要陪讀。

    陪讀並不利於你個人能力的提升。因為一旦遇到問題,你很可能不會自己去想辦法解決,而是依靠父母的幫助。

    綜上所述,我認為大學生不需要陪讀。

  • 5 # 邱葦小記

    我認為大學生完全不需要陪讀。

    首先,我們都是獨立的人,是個體的人。

    如果陪讀,既不尊重自己,也不尊重陪你的人。

    其次,大學陪讀會失去很多自由。你也不能很好的獨立

  • 6 # ZYF朱婭菲

    大學還不能自立,家庭教育太失敗了。七歲之前是童蒙養正,十二歲之前是少年養志,十二歲之後就要養德了。德是行為,要培養正確的為人處理,生活學習的習慣,獨立思考和做事的能力。大學時期是要把學習和工作相結合。適應社會和工作,把知識做為轉化的能力,畢業後才會受到關注和重用。不然畢業後就失業!教育孩子要理智!不可有半點糊塗,父母沒有方向,孩子更沒有方向!

  • 7 # 水瓶座果醬

    可笑的問題!都大學生了,還需要陪讀嘛?多大的人了!

    不得不說,現在的學生成熟太晚!在家不會做家務,在外沒有社會經歷!

  • 8 # 鄉村灣365

    越來越多的家庭是獨生子女,於是越來越多的孩子上大學以後,家長會陪讀。我不太贊成家長在孩子上了大學以後依舊陪讀,因為大學的作用不僅僅是讓孩子學習知識,更多的還是讓孩子漸漸獨立。但是針對上大學還要父母陪讀這件事情的看法,網友提出了不同的意見。

    有的網友說,上大學要父母陪讀也無可厚非,如果家裡有那個條件,家長陪讀也不是不能理解,畢竟有的孩子可能以後還要考研,學習壓力比較重。家長陪讀的話就會讓孩子在生活方面沒有後顧之憂,專心學習。並且有網友指出,因為大學面對的誘惑太多,家長陪讀可以一定程度上看住孩子,不讓孩子走歪。

  • 9 # 徽州小巴爺

    在世界上大部分國家,一個年輕人出門上大學,都是和原生家庭分割“斷奶”的重要標誌。

    但在中國,絕大多數大學生經濟完全依靠家裡給,已經成了大家預設的正常現象;

    高考志願報哪所大學哪個專業經常是家裡做主;

    畢業以後的去向經常,也是父母說了算。

    作為一個法律上生理上都獨立的成年人,這些大學生的人格獨立性在哪裡體現了?護犢是有限度的,不要把好好的一個孩子培養成“巨嬰”。所以說,現在的大學生之所以這樣,就是父母造成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人類只吃魚翅,不吃鯊魚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