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孤猴78345271

    西方人的普遍缺點就是不能站在全域性的高度看問題,所謂的熱力學實際上就是站在能量的區域性看待問題,他們沒有追問宇宙中的能量從何而來,以為宇宙就是能量一條路走到黑,殊不知,宇宙中的能量是由引力勢能,即負能量轉換而來,引力勢能並不遵循熱力學定律。恰恰相反,使得能量從低向高處彙集。所以,宇宙能夠在能量和引力勢能的反覆轉換中永恆地執行。也正因為是這樣的能量轉換機制,所以愛因斯坦的質量導致時空彎曲,與能量轉換機制無關的廣相不能成立的根本原因!

  • 2 # 觀天下科技

    誕生於19世紀的熱力學第二定律,其實是有其適用條件的。就是其組成宏觀物體的微觀粒子是基於熱運動和碰撞等簡單相互作用,而且系統要處於近平衡態附近。對於遠離平衡態的熱力學系統,上個世紀有協同學,自組織和散結構等理論學說。 其中普利高津的耗散結構獲得了諾貝爾獎。

    對於所謂的宇宙熱寂學說。 由於天體之間之間的引力和劇烈的核反應,熱力學定律第二定律是不適用的。宇宙熱季說也就無從談起。而且,恰恰相反,黑洞、星系合及生命出現等等現象說明宇宙的熵是在減少。

  • 3 # 語境思維

    一,熱寂論,本質上就是熱力學第二定律的“熵增論”,只適合孤立系統。質疑的焦點是:熵增加究竟是否導致的“熱平衡”。從恩格斯1862年琢磨“自然辯證法”起迄今,這個問題已經爭論了156年,依然沒有定論。

    三,熱寂說之所以尚無定論,是因為有“六大定義”尚未真正的搞定:宇宙的定義、空間的定義、真空的定義、電磁波與引力波的定義、紅移的定義、能量的定義。

    因為,科學研究的最終成果,其實就是正確的“定義”二字。顯然,留給莘莘學子的研究課題與挑戰機會很多。

    四,借鑑先賢前輩加上我的反思,我認為:

    ①自然界的物質存在形式不存在孤立系統,宇宙是無限多個開放系統的總和。

    ②空間物質的分佈絕對不平衡,運動是絕對的,熱平衡是相對的或近似的,克勞修斯的“準靜態過程”只是一個理想模型。

    ④不同物質波總是會或強或弱的相互聯絡、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必然發生兩大“熵減機制”:自我波形的摺疊/卷積/高維化、相互之間的糾纏/簇合/聚團。

    ⑤熵增與熵減是物質運動不可分割的兩個側面,可謂物質波的“熵增減二象性”。一個物質系統,在不同的環境中,時而熵增突出,時而熵減突出。

    結論:自然界或宇宙,不存在熱寂。物質的運動,既有波粒二象性,又有熵增減二象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以前人們常說:“老婆、孩子、熱炕頭”,是什麼意思?有人懂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