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坦蕩的書籤c
-
2 # 肆大財子
先說結論:對非健康的人群,這個保險真的超棒!拿上海的滬惠保來說,不限年齡,無健康告知,不限職業,無等待期,都可以買。但是!惠民保固然好,但不要神話惠民保!這不,這類由政府背書的商業保險,最近也被監管了。
銀保監會的這份通知,算是給了惠民保官方名字,叫“城市定製型醫療保險”。而監管具體包括四項內容:(1)強化依法合規(2)壓實主體責任(3)明確監管要求(4)加強行業自律在這份檔案裡,還專門提到了會重點監管的問題:
包括參與惡意壓價競爭或承保價格低於成本;誇大宣傳、誤導消費者、冒用政府名義虛假宣傳;等等。這份檔案可謂刀刀切中要害。隨著檔案的下發,也再次驗證了我的看法,絕大多數城市的惠民保,最終都會成為曇花一現的保險產品。那惠民保具體被監管了什麼?這就要從惠民保漸漸暴露出的問題說起。
惠民保設計之初,目的是普惠大眾,它有點類似於醫保,比如投保門檻低、低保費等有很多相似地方。但隨著加入的人越多,暴露出了很多問題。1、 保司不賺錢,反而在搞價格戰在監管檔案裡,提到了這麼一條:
低價,無疑是惠民保的核心優勢之一,惠民保能發展到今天的超過6千萬人投保,它功不可沒。2015年,惠民保最先在深圳試點,當時的價格是18塊;今年的惠民保,一年也才39塊;2018年南京的惠民健康保,一年49塊錢。升級到今年的99元/人,還是很便宜。全國惠民保的價格基本在60塊上下。事實上,很多惠民保產品的定價低於成本,保司根本賺不到錢。以18年南京的惠民健康保為例,當年39.5萬人投保,總保費約1759萬。但受理了3185理賠案件,總共理賠1420萬元。再扣除各項運營成本,幾乎是不賺錢的。再以深圳2019年的惠民保為例:2019年,保險公司將保費提高到了30元/人,但依然處於虧損狀態,當年保費收入2.25億元,賠付超過2.3億元。沒有盈利,保險公司為何還樂此不疲?答案只有兩個字:獲客這其實是保險公司之間的一種惡性競爭,透過惠民保業務開拓出新市場和客戶,變相用低成本獲取新客。為了搶佔市場,不惜大肆打價格戰。惠民保不賺錢,但你總有別的保險需求。客戶就是錢,懂的人都懂~
但沒有盈利,影響的是產品的可持續性。今年開開心心買了,得了客戶,結果明年說不賣了。這就很尷尬~
惠民保是商業保險,不是慈善。它本身應該成為服務老百姓的美酒,而不應該淪為保險公司為了賣保險的酒瓶子。所以,未來惠民保的價格上漲,是大勢所趨,更是為了這類產品的健康發展。2、 看似同一款產品,背後多個主體,更有甚者,假借政府名義監管內容第二條是這樣的:
又為什麼要壓實主體責任?因為惠民保和普通的商業保險不一樣,它背後有多個參與主體,從政府背書,到保險公司產品設計,再到產品宣傳,最後到健康管理。包括政府部門、保險公司、健康管理公司、保險經濟公司四個參與主體。所以確定主體責任非常必要。以滬惠保為例:除了政府背書外,承保的保險公司就包括了九家,還有提供資訊支援的公司,以及健康服務公司。
政府站臺是惠民保的第二個核心優勢。惠民保為什麼這麼火?大家口耳相傳的除了便宜外,其中最大的原因還是有政府在背後撐腰,大家心裡更放心。所以惠民保今天才能在市場上大行其道。但事情總有意外,市場上接連出現了掛著羊頭賣狗肉的虛假宣傳。沒有政府背書,也說有。不是惠民保,也能包裝成惠民保。像去年7月,不斷有群眾去長沙醫療保障局諮詢X康養老推出的“星惠保”,嚇得長沙醫療保障局緊急發公告澄清,否認政府對該產品有業務指導。X康真的是膽大,碰瓷碰到政府頭上了。
這個就真要靠大家的火眼金睛了。有,當地政府官微一般都會發布訊息的。3、停售無約束,未來誰負責?惠民保最大的風險是,不對續保做承諾。買1年就是1年,下一年能不能買沒有準信。而且更不可能承諾保證續保。
我們擔心的是,惠民保風風火火搞了一年,兩年,三年,產品持續虧損,啪沒了,患者不僅失去了保障,而且錯過了買其他商業保險的時機,一地雞毛。那個時候,誰來負責?最近幾年,有些城市的惠民保還算比較穩定,比如深圳、南京,每年都可以繼續買,保費持續上漲。但如果突然有一天不能買了,也不好說。比如益陽的益惠保,去年9月釋出了落地訊息,賣了幾天,結果就這麼停售了。畢竟續保也沒有白紙黑字寫著,保司沒有承諾。持續虧損的事情,即便有背書,也沒法硬來。強扭的瓜,不甜。4、虛假宣傳,誇大宣傳,消費者並不清楚責任惠民保是保險公司和政府聯合主導的產品,所以很多產品在宣傳時,經常利用政府名義營造一種很靠譜的感覺,不可避免就會誇大宣傳,過於宣傳低價,反而淡化了免賠責任。過於強調百萬保額,淡化了賠付比例。但這麼低的價格真的能實現上百萬元保額?可是,你知道大多數惠民保其實是不保醫保目錄外的費用嗎?你知道多數惠民保不保外購藥品嗎?你知道部分惠民保不保門診手術、特殊門診嗎?你不知道,因為沒人告訴你這些事情。想想如果你是消費者,會不會覺得有政府在背後撐腰,產品肯定作不了假?那我們閉著眼買就可以了。我們很多人並不清楚責任。最後理賠了,結果預期和責任不一致,引發理賠糾紛。
政府背書,能獲得老百姓無條件認可。但你不知道,保障和期待之間往往存在一個資訊不對稱。產品真實存在的責任,跟你所以為的責任,可能真不一樣。1、 購買前,清楚惠民保責任是什麼,以及惠民保不足很多人都覺得,惠民保就是什麼都保,但事實上,很多產品都並沒那麼惠民。比如只保障醫保目錄內的醫療費用,我們的醫保就能報銷大部分醫保目錄內的費用,70%左右,應對大多數情況也夠了,剩下的30%費用真的問題不大。所以這次監管,鼓勵醫保外的費用很有道理。那宣傳不是說可以100%賠付嗎?那是不知道惠民保的免賠額有多少,少則1萬,多則2-3萬,扣除醫保報銷後,自己還要花幾萬塊,才能報銷。也就是說,扣除醫保報銷後,自己還要花1-3萬,惠民保才能報銷。比如成都的惠蓉保:
很多人對惠民保的期待過高,但自己連保障內容都沒搞清楚,未來如果發生理賠,可能會形成巨大的心理落差。所以,建議大家足夠了解惠民保責任,以及你想要的是什麼樣的責任,再決定是個購買惠民保。這一點,當然也需要各地政府在宣導時的配合,不要讓大家乘興而來,敗興而歸。2、大城市持續性尚可,小城市重在參與惠民保能不能堅持下去,賠付率至關重要。影響賠付率的一個指標,就是參保人數,加入的人越多,基數越大,收到的資金越多,越不容易被賠穿。產品定價遵循的是大數法則,但惠民保是“一城一策”原則,不可避免存在保障理念等區域性差異。所以參保人數多少帶來的效果不一樣。很多市級地區保障方案基礎資料不足,缺少風險測算,在設計產品的時候,就可能犯極端錯誤,比如沒有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基本醫療政策、以及既往醫保資料進行定價參考。造成的後果是,惠民保隨時可能停止。而且,越是經濟發達的城市,群眾的參保意識也更強,惠民保就更穩定。從受眾面上來說,一二線城市持續性應該不會太差,只要政府宣傳給力,整個盤子漲漲價是能運營下去。而對於小城市做惠民保,我會持相對悲觀的態度,大家抱著重在參與的心態吧。(以省為單位進行統籌,可能是更好的方案)3、對非健康人群,惠民保超棒惠民保,就在“惠民”兩字,只要你以當地社保參保人員身份就可以買。准入門檻低、定價低,決定了惠民保更適合身體狀況欠佳的人買,再退一步,預算極低的人也可以買。這些人買惠民保,那真的很棒。其它人,建議還是去買百萬醫療險。惠民保被稱為低配版的百萬醫療險,兩者的責任條款很相似,但它畢竟不是百萬醫療險,兩者保障差異非常大。這幾年,惠民保以星星之火燎原式爆發,以定價低、低門檻優勢吸引更多人投保。但如果惠民保想長久穩定的發展,調整價格,符合監管要求,因地制宜,必將是大勢所趨。否則如曇花一現,開過就落了。
回覆列表
保險產品的價格不是隨便定的,嚴格來說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普惠產品。
簡單說兩個方面:
第一 比如養老保險,有的養老保險是有國家補貼的,還有的醫療險國家也有補貼,所以農村居民,城市居民投保價格很低,都是針對特定人群和特定情況;
第二 產品功能更細化,比如投保重疾保險,有的人選擇的就是重疾險,而過去大部分人投保的重疾險都是壽險+重疾險,再附帶一些保險,統稱大病保險,實際上是組合險,所以價格要翻倍的。
再比如100萬的意外險,實際上是隻保障意外身故,所以幾十塊錢,而一般意外險10萬的額度就得200塊錢,因為它包括意外身故,意外傷殘和意外醫療,許多人不看合同,只是聽說就覺得好便宜。
最後,保險產品價格的制定都要在一個發生率基礎上制定,還要計算運營成本,國家對最低價格制定也是有要求的。保險產品不會像其它產品比如手機1000多塊,然後9塊9送你,這是不可能的,否則保險公司就等著被敲打。
所以遇到在投保保險產品時多看合同,你就會發現有價效比,但不會存在太大價格差異,要是有那必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