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影視愛好者陳小二
-
2 # 大飛熊騎士
確實,允祀黨在“九子奪嫡”中實力最強,人緣最好,支持者最多。只不過,“木秀於林,風必催之。”再者,允祀實力再強,也超越不了康熙這道鴻溝。所以,允祀是敗在鋒芒太露和康熙的忌諱之下。
(康熙)
老爸忌諱兒子,在帝王之家見怪不怪了。
一句話的轉變。(大阿哥允禔)
八阿哥允祀很聰明,禮賢下士,人緣好,被稱為“賢王”。其實,一開始康熙挺喜歡這個兒子的。康熙態度的轉變,只因為一句話。
原來是大阿哥允禔這個坑貨搞的鬼,自作聰明的允禔先是和康熙說,相士稱八阿哥貴不可言,然後走說可以代勞康熙做掉廢太子。這下把自己和八阿哥一起“禍害”了。
從此,康熙對八阿哥開始防範。
父子離心。(八阿哥允祀)
當允祀被康熙誤會時,九阿哥和十四阿哥帶著毒藥去“死諫”康熙,十四和康熙還爆發衝突,這也是犯了大忌的。
經過這事,即使後來康熙知道八阿哥說冤枉的,對於自視“文治武功”的康熙,面子上,已經下不來了,這是其一。其二,兒子合夥和老爸作對,康熙心裡是何滋味呢?
鋒芒太露。(九子奪嫡)
康熙在位時間越長,心裡越敏感,越想要保持自己在朝廷和民間的“千萬一帝”的形象。在古代封建王朝,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朝廷中的一大部分大臣和阿哥們都支援允祀,這和康熙的想法背道而馳,甚至嚴重點,康熙的地位有被顛覆的危險。這就不難理解,康熙辦了馬齊等人,然後交給允祀拘禁的原因。
這就好像在告訴允祀,你內心的“陰謀詭計”,康熙是“洞若觀火”的。允祀終於明白,康熙如此看待他,太子之位,他是無望的。
-
3 # 俳語雜說
自古皇位繼承人的選擇就有嚴格的規則“立嫡不立長”、“立長不立賢”。康熙帝的八子胤禩(禩祀)就是犯了越位“覬覦窺竊”的大忌,招致康熙的厭惡。
或許是幼時一度很受父皇康熙帝的喜愛使胤禩產生了錯覺和非分之想。“幼聰慧,且甚曉世故”,從小養成了親切隨和的待人之風,便有了賢的美名和結黨之嫌。特別是在康熙不滿皇太子,幾度廢立時,“ 上命達爾漢親王、額駙班第等與漢大臣會同詳議於諸阿哥中眾議誰屬”大臣們列名推薦胤禩。康熙先是明確表示,八阿哥未更事,近又罹罪,且母家賤,令再思之。後來更是追查誰是最先提議者。
此時的胤禩還是沒有覺悟自己根本就沒有參加競爭的資格,非嫡非長且“母家賤”。在皇家母因子貴子因母貴同樣重要。當年,李世民的兩個兒子魏王李泰也是以才華出眾之名與太子李承乾爭奪太子之位。李世民也是非常寵愛李泰的,但是到了立太子的事情上就不行了。但是李泰與胤禩還不一樣,他和李承乾是一母同胞,都有一個舅舅叫長孫無忌,除了出生時間做不了主,真是不比李承乾差,才會爭得不可開交。所以,最後愛子如命的李世民才會聽了長孫無忌的話為了保住兩個兒子,立了他們的弟弟同是長孫皇后所生的李治。
胤禩是除了自身的才華外沒有任何優勢,所謂大臣的支援不僅不會為自己增加砝碼,甚至還犯了大忌諱。 所以康熙說他“當廢允礽時,朕即諭諸皇子有鑽營為皇太子者,即國之賊,法所不容。允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黨羽相結,謀害允礽 ”這也成了對他的最終評價,還被雍正拿來反覆說,也成了他所有罪狀的根源。
老話說,出頭的椽子先爛,不合適宜的才華有時真得害人。
回覆列表
那就是太強了,人緣太好了,有點小錯誤就會有太多的大臣為他求情,這說明什麼,這是要結黨營私啊,這還了得,康熙還沒死呢,哪個黃帝都忌諱這樣的事情,康熙也不例外,所以很明顯的事情,這個老八竟然沒有注意到,所以失寵在所難免,你看老四人家就特別會做人,會揣摩聖意,做什麼事情都能讓康熙滿意!為人也是比較狡猾的了,一開始太子老二得勢的時候,可能是兩個人小時候走的近,玩的好,他就一心跟隨這個2哥,那麼有一天這位2哥當讓黃帝,他也能更上一層樓,當看到老二失寵後,那就硬著頭皮自己上吧,都已經得罪這麼多人了,成王敗寇,最終結果可想而知啊!於是乎四爺黨和八爺黨就開始了明爭暗鬥,只不過,這位八阿哥對康熙這位老人家揣摩的不夠透徹,最終只能寄希望於十四阿哥,然而,在康熙歸去彌留之際,爭奪王位之戰中,雍正早已把兵權牢牢掌控在手中,最終大勢已去,一朝天子一朝臣,這個失敗者最終結局也是慘淡收場,這就是命運,生在皇室之家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