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爐中煤2

    稍微瞭解一點籃球的人都知道,目前對於一個球隊、一位運動員最直觀能力的體現主要歸於五項統計資料——得分、助攻、籃板、搶斷、蓋帽。其中得分、助攻一般集中在兩三個主力控球和投籃手中,體現進攻能力;籃球賽就是一場攻防的不斷轉換過程,防守的體現,直接資料搶斷和蓋帽場均資料太小偶然性就很大;籃板有攻、防,都有體現但都不明顯。總的來說,防守資料的體現太少,缺乏直觀性,導致很多防守型球員容易被人忽視。如果問你籃球史上,最偉大的球員,你能說出一籮筐,列出各種得分、籃板、助攻的資料,但絕大多數都以進攻見長。可如果問你最佳防守球員有哪些,你可能說不出來,即使說出了幾個,也很難拿出很好的資料來佐證,往往最佳防守球員的評選不是那麼客觀。

    在我看來,其實有一項既便於統計,也能很好體現一個球員防守能力的資料可以利用。分數是輸贏的直接評斷依據,一次進攻,球進了得分,沒進就是一次成功的防守。在一次進攻的過程有再多的波折,最終還是要投籃,投籃的成敗,除了投籃者的手感影響之外,對於高水平球員更多的還是看最後防守的那個人防得好不好,沒有投進就是一次成功的防守。這個貢獻,應該說不亞於一個籃板、一次搶斷等,籃板都有無意彈到手裡的,搶斷也有對方的失誤。防住對方一次投籃不進,我們可以把這個資料叫做“守藍”或者“防藍”,防住對方的投籃,阻藍、阻投更貼切,卻諧音阻攔、豬頭(如果換成分算,算作防分似乎也可以,但本人覺得那樣不太公平,防守三分比比兩分成功率高很多可守分反而更高)。防守次數越多,守藍越多,守藍率越高,那麼說明這個人防守作用越大。而且這樣的場均資料適中,比起搶斷、蓋帽偶然性更小。

    有了這個思路,規則的制定就很重要,還需要大家共同抉擇,你怎麼看?

    1.當兩個或多個人同時防守投籃沒進時,算誰的?

    2.防住了投籃沒進,卻也犯規了要罰藍,算不算?

    3.距離投籃者有點遠,防守球員迅速撲過去補防,球還是投出來了,算不算,還是要看防守時的距離(這種投三分很多,沒進的很多都是投籃者手感的問題)?

    4.蓋帽是不是也應該加算一個守藍,好比補籃也會算一個籃板?

    5.防住對方進攻24秒違例,特別是24秒後投籃了,算不算,算誰的?

    6.造成對方持球進攻犯規是不是也應該算?

    ………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一些相愛的人走不到一起,反而一些些不愛的人天天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