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使用者51411486744
-
2 # 蜻蜓FM教育有料
“書讀多了人也讀傻了,連做人都不會了”一句話裡,我讀出了好像人該怎麼做有一套規則早立於天地之間?
1、現實中確實存在鑽到書裡的書蟲,且沒有什麼交際能力,或有溝通障礙等等問題,他們可能沒有注意到自己是個這樣的,也可能注意到了,這就要分開說了。如果沒注意到自己有這樣的“問題”,可以做朋友的提醒一下,看他能不能察覺,如果他自己已經察覺了,那當你問他的時候,會聽到另外一個別樣的答案!
2、其實人該怎麼做,或者說該怎麼做人,這是人類社會自己約定俗成的,這樣更利於人類的群居生活,也更適合人類的社會屬性。隨著文明的發展,社會或者說人類社群的要求越來越多,為的是能夠活得更好、活得更久,當人類這個龐大的群體聚在一起的時候,分工就有了,每個人各司其職,一過線,可能受到打擾或傷害的就是其他人,這樣別人就肯定不願意了,所以需要規矩、規則來約束,讓你釘在一個位子上。如果把“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解讀,可以理解為“君為君、臣為臣、父為父、子為子!”這就是規則,如果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這個社會就亂了,亂了也就沒啥好安居樂業的了,每個人都會受到牽連。這是“法”,但儒以文亂法。讀書人,或者是那些正兒八經的讀書人,可能就會提出疑問,這套規則說的?有沒有弊端?不是還存在很多問題嗎?有沒有更好的?所以,矛盾就來了!並不是人家讀書的不會做人了,而是你們那一套做人的規則不見得能入得了人家的眼,正如說這句話的人看不上這些“讀書讀傻了的”一樣。
魯迅先生曾經寫過一句話:“向來如此,便對嗎?”這就是很顯而易見的了!世界還是那個世界,只不過認識的和了解到的不一樣而已,換句話說就是思維不在一個方向上!
-
3 # 最有趣的書
這樣的說法明顯是不妥當的,不可否認確實有人一味的死讀書,導致自己看起來有點“傻”,但是這並不能說所有人多讀書以後都會變得這樣。
持有這種觀點的人可能是對《武林外傳》中呂秀才的印象比較深刻,呂秀才其實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讀書讀傻了”的例子,滿嘴的之乎者也,日常的人情世故什麼都不懂,看起來是“傻”。
但呂秀才的扮演者喻恩泰,在現實生活中是個不折不扣的讀書人,非常喜歡閱讀,手不釋卷,但和他相處起來卻一點都不會覺得“傻”,反而覺得如沐春風,非常舒服。
這是為什麼呢?讀書方法的不同,眾所周知,不同的人讀同樣的書,最後讀出來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因為讀書用的方法不同。
有的人是看到書上說什麼就信什麼,死記硬背,拿著書上的東西當做金科玉律,為人處世任何地方都要循規蹈矩有個說法,這樣的人肯定看起來“傻”,也是真傻,盡信書不如無書。
而有的人讀書的時候是帶著自己的想法去讀,作者說了一個觀點,但讀者自己也有觀點,兩個觀點有什麼不同呢?為什麼會不同呢?那到底是誰對呢?經過思考辯證,最終得出自己的結論。
用這樣的方法去讀書一定是會越來越聰明的,不斷的把自己所欠缺的,所遺漏的知識補上,把自己錯誤的知識修正,想不聰明都難。這樣的人為人處世的時候會那麼死板迂腐麼?肯定不會,而且談吐起來非常有趣,讓人樂於與其交往。
有句話叫做“世事洞察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能夠寫得一手好文章的人,對人情世故這些東西都是看的非常透徹的,因為寫作是一個觀察自己、觀察別人的過程,人與人之間的那些事情都看的很清楚。
所以說,“書讀多了人也讀傻了,連做人都不會了”,明顯是以偏概全,確實有這樣的人,但並不是所有的讀書人都會這樣,同時這也反映出在讀書的時候有自己的思想是多麼重要的一件事情。
以上。
回覆列表
書是讀不傻的,書讀的越多越聰明,只不過說世上相傳有這樣一句話,你是書呆子,應該就是書痴,確實有些人讀很多書,他只是把書看一遍,不去滲透其中的道理,不吸取書中的精華,你就是讀完中國的書都沒用,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千盅米,這話一點都不假,書是華人有史以來總結出來的得失結晶,天文,地理,醫學,科技,自然軍事政治,鬥爭,人文論事等,你看哪一類的書就要去了解成成中所寫的事,再加以評論我運用,人就會越聰明,肚子裡的東西就是無一不知無一不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