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建秋的世界

    中華文明屬於原生性文明,中文屬於象形文字,且是表意文字,這在世界歷史上確實是獨一號的

    我們看看世界文明的變幻歷史

    這張圖是亨廷頓的《文明的衝突》裡面的配圖,如圖所示,中華文明是從新石器時代直接誕生出來的,中間沒有經過任何混合,而西方文明是混合了迦南文明,赫梯文明,蘇美爾文明,克里特文明,埃及文明,地中海文明。

    在早期的人類文字歷史上,幾乎都是象形文字,比如說蘇美爾人用泥巴或者黏土球製作成的圖畫,記賬等等,這時期的文字長成這樣

    即便是一個華人,都能夠理解上面寫的是什麼。因為這還是處於圖畫階段,人類的文字基本上就是從圖畫一步一步進行演變的。

    公元前2600年,楔形文字開始取代象形文字,比如說“頭”這個字,逐漸是這麼演變的

    此後腓尼基人把源於埃及的子音聲旁,改造成純表音的字幕。

    希臘人又把腓尼基人的子音變成母音字母。

    然後一步一步的就這麼改造出來了。

    其實大多數文明都是這樣的,中華文明就是一個例外。

    就如同大家看到的,從新石器時代一竿子插到底,中間沒有經過任何轉折,導致華人一直在用一套文字。

    而其中的原理也很簡單:中國這塊地方,一直是中華文明主導,中華文明從來沒有失去過控制權,但是其他地方不一樣,在誕生文明的兩河流域,從蘇美爾到巴比倫,從亞述到赫梯,波斯,還有什麼埃及,希臘,羅馬,阿拉伯,最後連印度都沒有能保住自己的文明-----在雅利安入侵種,印度自身也喪失了古代文明。

    看看俄語的演進過程就知道了:

    腓尼基字母,然後希臘字母,然後拉丁/西裡爾字母,然後俄文。

    其他國家都和俄文大同小異。

    而中華文明一竿子插到底,中間只有字型經過變換,但是中文從來沒變過。

    因此我們的演進過程是這樣的

    也是因為如此,我可以看得懂老祖先寫的東西。

    但是其他國家的人,就未必可以了。

    別說幾千年前的,古英語現在的英華人都不認得。

  • 2 # 教育反思者

    我們的先人們如何造方塊漢字,留給歷史學家去研究吧。我們的眼光要看到當下及今後的發展才是硬道理。因為隨著電腦、網路和無紙化,是否省紙早已是輕如鴻毛的事情了。還把省紙作為一種文字的優越性,很有點自嗨的味道。

    文字是語言的符號,是記錄並傳承知識、進行非語言交流的主要工具(另一工具是圖形)。文字應該具有的功能是:

    1,必須易學。如果需要學文字五六年才能聽說讀寫、才能學習前人的知識與智慧,使用這種文字的人,成長起點會比其它民族晚五六年。這隻會阻礙發展。但在知識資訊量很少的千年以前,這個致命缺點容易被忽略。

    2,文字必須儘可能減少歧義,單字和詞彙的同音和近義必須很少。這樣才能把要表達的含義表達清楚。

    3,詞彙量多少不是問題,只要會說就會寫,還怕詞彙多嗎?說都不會,還有必要會寫嗎?有人統計過,漢字中四字以內的詞彙有好幾十萬呢。

    4,文字要素必須儘可能少,這有利於電腦、網路和智慧化程式設計。今後或許還有其他需求。

    5,文字要素的組合必須簡單,這是易學的先決條件。漢字筆畫倒不是太多,但筆畫的組合過於複雜。

    6,發音最好是母音結尾,以子音結尾不便於朗讀和歌唱。漢字唯一滿足了這一點,不少的文字詞彙以子音結尾,實在是個缺陷。

    ……

    我倒是想:以漢語拼音方案為藍本,加以改良後,作為漢語的文字,優越性只會更多。最起碼,孩子們無需學幾年的文字,小二就可以寫作文、學習科技知識了。

    在不影響漢語語言的情況下,一個子音一個符號,一個母音一個符號,加上聲調,一個“漢字”最多三個符號(有的漢字只有母音)。也就是2~3筆寫一個字。我排過序,在電腦上剛好可以排列。

    我知道這不可能是最佳方案,也知道有方塊漢字情節的人會噴。只要想清楚了,想噴就噴吧。

    我只是希望孩子們在記憶力黃金時期(5~12歲)能夠早日開始學習知識,而不是浪費黃金時間去學文字。

  • 3 # 厚載客

    中國的漢字是象形文字,一開始是刻在甲骨上面,然後青銅上面也刻字,後來寫在竹簡上,太重了,傳播起來不方便,只能言簡意賅,只有少部分人掌握文字,大部分人是文盲。

    而西方國家大部分文字是字母拼起來的,寫在羊皮上,用鵝毛筆書寫,筆畫要流利,所以拼來拼去,就發展成為以字母排列組合而成的文字,每個字母,單詞包含的意思可能有很多種,所以到現在西方國家的文字都沒有統一。

    法華人會說英語,但堅持用法文當做聯合國的官方語言,雖然掌握法文的人可能都沒有我們江蘇人多,歐盟也沒有能夠統一文字,英國要退出歐盟,歐洲也不會用統一用英語,雖然歐洲貿易壁壘少了,可語言文字仍然不能通用,翻譯過來翻譯過去,當然費紙。

    我們老祖宗是最聰明的,寫字就是畫畫,書法就是藝術,留給我們那麼多成語故事,留著慢慢給我們的子孫講故事。

  • 4 # 張春龍

    中國漢語言文字是象形文字與表意文字,一字多用和一字多音以及一字多義的情況很平常,因此,書寫起來少費紙張。外國文字是拼音文字,一字要拼幾個單音才完成,所以書寫起來多費紙張。

  • 5 # 袁徹

    西方那個就是假的,一部《聖經》幾百萬字,把所有的羊殺光也做不了幾本書。那些希臘文明都是在文藝復興以後出現的。

  • 6 # 味哎兒

    這就是《易學》範籌的事了。

    中國漢字太固定了,幾乎不變型,雖有繁簡之分,框架系統元素不變。

    那麼不變型的字,怎樣組成更多意思呢。

    擴容,即一字眾多意。

    因此,若一個字有兩個意,再與另一個字組合時,其數學上的排列組合就超兩個單字了。

    若一字三意四意以上,其再同另一個字排列組合,其量就巨多的。

    反過來,眾多意可被壓縮在一個字內。

    這種擴容與壓縮,使漢字可組成千字無意出的廢話連篇式,也可言簡意賅幾個字就一篇文章的完成。

    所以,有人可寫洋洋萬字,還沒涉題。有人幾千字就是世界級宏篇鉅著的經典。

    促成用極少字記眾多事及意的,是帝王閱臣民報告。

    當時用竹片木片為載體寫字,字多了重量巨大外,體量更巨大,使搬運難外,耗帝王時間更可怕。惹煩帝王會被殺頭的,因而字少點再少點,最後成文言文。

    文言文可將《兵法》用幾千字述完整,僅漢字可達到,其它字沒幾萬頁是寫不完的。

    另一個是諺語,把大道理用韻詞少字數述清楚。

    另一個是口訣.歌頭,把要領單字單字的排成句式。

    另一個是諡號,用一兩字概括人的一生。

    另一個是歇後語,前多字述事,後兩仨字立意。

    另一個是成語,將一故事用四個字表示出來。

    另一個是詩詞,將景象情景用幾十字述清。

    凡此等等,在此追求下,用字越來越少了。

    其他國家的文字只標發音,口音多少字母就多少,且專事專意專音節固定,不可擴縮的,事物意越多字母越眾,變一字母,甚至排位位置,內容鉅變意思不同了。

    因此一事一物一意,多音,眾意多物多事,音更翻倍的增多了,只增多不縮少,巨篇幾十萬頁,上百萬字千萬字就不奇怪。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新車牌發行舊車牌可以去更換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