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運動實驗室
-
2 # 一二
跑步是人體移動位置最快的一種運動方式,屬於週期型動作。跑步既是幼兒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動技能,又是鍛鍊幼兒身體方便而有效的手段,同時也是幼兒園較易開展的體育鍛煉內容之一。跑步有很多種類,強度變化也較大。如快速跑,其強度大,較為劇烈,而自然慢跑則屬於強度較小的、較柔和的活動。讓幼兒參加適當的跑步活動,可以有效地增強幼兒腿部肌肉的力量,發展幼兒的速度、靈敏性、平衡能力、協調能力以及耐力等身體素質。同時,在跑步活動中,幼兒的空間知覺和時間知覺也能得到發展。 在跑步活動中我們除了教給幼兒正確的跑步姿勢,重在創設一種讓幼兒克服困難、不怕失敗、勇於向前的氛圍,並在一次次挑戰自我的活動中培養起對跑步活動的興趣與專注。在具體實施過程中,遵循從易到難的原則,探索多種鍛鍊和培養的方法
這個問題可以從多個維度來看!
從孩子6到7個月開始有撐起,坐起,在地上做“小飛機”動作的時候。就已經開始了。
運動分成各種不同的內容。大肢體、小肢體活動構成了身體不同肌肉群和神經的發展。每一種都是有其獨有的發展路徑的。
大肢體運動主要以力量型的活動為主,對於孩子來說就是坐,站,爬,走,跑,跳等等。
而這些運動的活動的發展過程之中,會增加孩子大量的經驗。認識到危險和失控的度。每當孩子學會一個新技能的時候,他們對於這個能力的危險性都會需要重新認識一下:
舉一個例子:當孩子剛學會爬的時候,遇到視崖的時候會毫不猶豫的爬過去,但當他爬過一個月以後,就會知道危險而止步不前了。這就是多次爬行之後,他的經驗長了。什麼是視崖:
而當孩子在學習走路的時候,類似的情況也會再次發生。孩子可能無法判斷眼前的斜坡或者坑洞走過去的時候,會不會導致他跌倒。但再過一個月活動,就會發現他會判斷出他能否做到了。而這個發展的程度,與經驗密切相關,整天抱著,或者活動受過多的限制的,就會發展得緩慢。
而這一點在小肢體運動上表現也同樣,我們在小學入學的時候很明顯會發現,有些孩子已經用拇指,食指和中指來拿筆,但還有一些孩子可能還是用拳握法在握筆,這也是比較典型的小肢體發展不充分的表現。而且,這種問題還有可能即使發展到成人還會如此。比如我發現身邊還是有可能會看到這樣的握筆法的:
而這種小肢體發展的不完全就會導致寫字慢,費力。進而影響孩子學習的效率和積極性。產生消極的馬太效應。
而對於小肢體,從孩子自己吃飯開始,就是最好培養其抓握能力的練習,由一開始容易抓握,帶有粘性的食物開始(比如,米飯,微微泡軟的餅乾),進而發展到光滑的,不易抓握的形狀(比如剝皮的葡萄,櫻桃。PS:注意孩子的吞嚥安全,給予合適安全的食物還是第一位的。)再由徒手轉成用勺,用叉,用筷子。同樣的,每進階一個工具,就要從新讓孩子感受由簡單食物到複雜食物的升級過程。就我的經驗來說,幼兒園大班畢業,用筷子已經可以處理絕大多數想得到的食物練。甚至可以玩夾玻璃彈子的遊戲了(當然是用筷子靠著碗壁將彈子托起來,而不是純靠技巧夾起。但這對於雙手協調,手眼協調,以及用筷子的手指的穩定和力度的控制都是要求發展比較徹底的。
到小學就可以做一些更精巧的活動。比如:
到孩子幼兒園中後期,用托盤來搬運幾個裝著水的水杯,這種依賴手眼協調、平衡和力量的綜合性活動,要儘可能多的讓孩子參與。而這一切,則是用來預備好所有未來孩子有能力更好的適應體育運動活動的基礎。
而這之中最為重要的就是讓孩子充分的得到鍛鍊,不要隨意的去幫助孩子。
請從2:15秒開始看起,這是一個比較好的典型的訓練的模式,幫助孩子做不能做得到的(比如將拉拉褲褪到膝蓋),讓孩子充分做能夠做得到的(將已經褪到膝蓋的拉拉褲脫下)成人最小幅度的幫助。讓孩子有充足的時間去訓練。隨著經驗的豐富,活動的多次重複帶來的肌肉和神經的刺激和發展,他的完成度也會越來越高,而成人的輔助也會變得越來越少。
而在這個過程之中,家長需要做到的是耐心的重複演示;和孩子多次的共同完成,然後輔助的逐步減少。孩子的運動技能就會發展和完善起來。當然,即使孩子學會了某些技能之後,還是會有很多失敗的可能的,而且“淹死會水的”這種事情,出現在孩子身上也是很稀鬆平常的。往往是孩子平時很熟練了,在做的時候注意力就沒有剛開始學習的時候那麼集中了,搞砸也是很正常的。安撫理解,幫助孩子在心理上學會面對這種人都會有的“麻痺大意”也是一種成長。同樣也需要父母演示,共同完成,逐步退出輔助。而不是抽一頓了事。
另一方面孩子,每天能不能讓孩子充分的運動和消耗也是很重要的。我自己的感受是孩子的體能是遠達過於我們的想象。我記得女兒在幼兒園中班的時候就差不多可以步行4k米以上的距離。不用背和抱。還不包括玩耍的消耗。大概是月湖公園繞湖一週,或者上海動物園從公園的停車場到熊貓館再出來回到停車場的距離。(中間小朋友還彎彎繞繞的。)孩子體力是可以實現得了的。但可能有些養育者則會擔心孩子的體力不支導致生病。但我的觀察來說,一般是因為孩子穿得過多導致大量出汗,反而讓孩子不適。孩子如果在運動的狀態下。最多和年輕父母穿成一樣,活動得興奮了,後背開始發熱冒汗,可以再少一點。老年人由於血液迴圈弱會怕冷,對這個判斷偏差會更大。我身邊有不少父母都會有一組相同的解釋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我們家這個愛出汗。我們家這個容易感冒。我們家這個少穿了不行。最終,她們將孩子歸結為愛出汗,體質弱。但實際呢?穿太多了。孩子大量出汗導致容易脫水的狀態,抵抗力就會下降,加上身上總容易包著一層水,就容易感冒發燒。
孩子的衣服要根據當時的氣溫和孩子的狀態來。不妨大膽一點。孩子要脫,就讓脫,的確她就是覺得熱了。但不活動了或者氣溫下降後父母及時記得補上即可。
11月份穿短袖也未嘗不可。無風,有太陽,活動充足。穿成這樣玩一會也不至於生病的。休息的時候擦乾後背,再穿上外套即可。
再說回運動,孩子年齡越大,可以更多地參加技巧性和團隊性的遊戲。騎車,追逐,踢球,飛盤都是很好的選擇。
但也建議多次對於孩子的能力做取樣性的運動。瞭解孩子能夠跑多久,吊杆能夠吊多久,騎車能夠控制在多大範圍內不搖擺等等。根據自己孩子的能力增加活動的難度和力度。要將活動設定在一個既不會讓他覺得無聊,也不會覺得做不到的範疇之內。如下圖:
當然,活動的器械要時刻關注是否合適孩子的尺寸。讓孩子能夠充分的發揮。同時也要注意買合適的護具和及時更替。運動保護的觀念一定要有要嚴。騎車旱冰之類頭盔護具必須全副武裝。當然,父母也要做好榜樣作用。
而針對不同年齡,發展的程度也會不同。但總體都是需要一個充分讓孩子活動開的環境。而這樣一個開放,安全充分的環境。這可能才是我們國內家長需要去費時間和精力學習搭建的。
而說到環境,我要強調的首先是父母或者養育者的心理環境。
我首先就是控制住自己的手和嘴。手不要過早的去急於幫助孩子。嘴不要急於指揮孩子。做好一個自然的觀察者,你會發現孩子會給你展現出一個生命極為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的渴望的。我記得我女兒有個讓我很難忘的經歷。那個時候,她還只會爬不會走,但已經會自己爬上床,沙發,攀爬能力也開始發展了,但在小區裡面的遊樂場裡面的爬架她剛開始嘗試。她自己在眼睛的幫助下很快的就爬了上去,但要下來的時候,發現頭無法低下看到落腳點(身體的肌肉不夠做出這個動作)。
於是不敢下。當時就開始試圖找我幫忙。但我看她力道足夠,只是還略微再多嘗試一點就可以完成下來的動作,這個時候,媽媽在一邊就坐不住了。我說別破壞她可能的完美體驗。結果女兒這個時候腳指尖碰到了下面的槓子,然後就順利的下來了。下來後她是非常非常的興奮。這種體驗給她帶來的愉悅感讓她特別的快樂,在地上爬了好幾圈,然後就又再一次的投入到那個爬架上去了。
在我看來,運動的愉悅激勵的迴圈的形成,就是從這樣開始的。任何過早過度的幫助與指揮,都會破壞這個迴圈的形成。
而控制住自己的手和嘴有多難呢?很難,我有嘗試著錄下和女兒在一起的時間,然後回看。就這樣畫了大半年時間才把自己的手和嘴勉強管下來。不信,大家可以也嘗試一下,和孩子在一起一到兩個小時,觀察著孩子但不說不必要的話,不是必要的安全問題不動手。
而這對於家庭環境來說。有可能的話還是將家裡佈置得合適兒童活動。減少尖角,臺地,易碎物品,易吞嚥的小裝飾都收起來。這也可以極大的減少育兒時的不必要的安全關注消耗。
對於中國的很多女性來說,喜歡運動也是需要一個從小的健康的運動觀念培養,女性的角色刻板印象在我們年輕父母一代中也是比較普遍的。更不要說好些孩子還是老人帶的。到現在我還看到不少父母會讓女孩穿鞋子不要穿太鬆,不然腳大這種說法還存在。更不要說其它方面了。女孩玩足球,籃球,這種可能性都應該給予和鼓勵。而不是一句陰陽怪氣的說:“怎麼女孩玩這個”。
另外,關於從小跑步快這種事情,這不能自己想要求孩子跑了就去讓孩子去跑。還是要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來的。要是他就是不喜歡這個運動,沒有必要硬來。就算他喜歡這種運動,也沒必要變成一種負擔或者表演。特別是對於低年齡段的和青春早期的孩子。如何造就一種自然而然的參與感這是要慢慢摸索的。
再來說說青少年的運動,總體有個大原則就是父母是怎樣的,孩子就容易會是怎樣的。我平時觀察到的是我們作為父母其實不會玩。跑到那裡很容易抱著手機一坐。這裡其實我們注重學習輕體育的弊端就展現出來了。我很難看到有個很會玩的爸爸,更不要說媽媽了。我有一次在公園裡面看一個境外學校組織的戶外活動,首先遊戲的內容豐富多彩程度實在是讓我挺開眼界的。定向越野,障礙賽跑,GPS寶物搜尋等等花樣百出,而且父母同樣的大秋天短袖短褲上身。陪著孩子在公園裡面跑得滿頭大汗。
這一點上,我覺得作為新一代的父母應該要去做點什麼。別一出門就是爸爸皮鞋配媽媽高跟鞋。打一出門就沒打算陪孩子痛快的流汗。那很難說讓孩子特別愛運動。
當然,這一點說開了就特別大了。我在很多地方看到我們的家長在互動的時候特別的“害羞”,聚會的時候,很難被調動起來。總是冷得很快,熱得很慢。很難放開的玩。這種“害羞”其實很似曾相識,我們在學校裡面的時候,老師一個問題問下去,沉默的人很多。這一點在我學英語的時候,老外老師聊起來這就是他們最不能理解的,一提問沒人回答的,但點名了都是知道的,他們就奇怪你知道為啥不起來說。同樣的,活動的時候來個主動表演的人都很難找。人要是沒有那麼開放的話,也很難會特別喜歡運動。更不用說培養孩子了。往往是,自己運動不怎樣,卻對自己的孩子要求多的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