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醉花音

    糾正一下,達芬奇不算是科學巨匠吧,而是一個畫家;中國歷史上為什麼沒有比肩牛頓、特斯拉、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巨匠,這是一個值得讓華人深思的問題,也是我一直都在思考的問題,借樓主的問題,正好可以在此與各位一起討論一下;我們從這些的科學家的出身,背景,主要作品,這三個方面來逐一分析。

    艾薩克牛頓

    出身:643年1月4日,艾薩克·牛頓出生於英格蘭林肯郡鄉下的一個小村落伍爾索普村的伍爾索普莊園。出生前三個月,父親去世由於早產的緣故,新生的牛頓十分瘦小

    背景:從12 歲左右到17歲,牛頓在金格斯皇家中學學習。18歲時完成中學的學業,1661年6月3日,他進入劍橋大學的三一學院。牛頓閱讀一些笛卡爾等現代哲學家以及伽利略、哥白尼和開普勒等天文學家先進的思想。1665年,發現了廣義二項式定理,並開始發展一套新的數學理論,也就是後來微積分學。

    主要作品及成就《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光學》論文《自然定律 開普勒行星運動定律》 動量和角動量守恆的原理 牛頓運動定律 發明了反射望遠鏡 冷卻定律發展出微積分學 證明了廣義二項式定理 提出金本位制度。

    特斯拉

    出身:1856年7月10日,尼古拉·特斯拉出生在克羅埃西亞斯米灣村一個塞族家庭,父母都是塞爾維亞人,

    背景:特斯拉少年時在克羅埃西亞的卡爾洛瓦茨上學,1875年於奧地利的格拉茨理工大學學習物理學、數學和機械學。1877年,特斯拉到布拉格學習了兩年。

    主要作品:設計出第一臺感應電機模型 特斯拉負責愛迪生公司直流電機 電力系統整流器 取得特斯拉線圈的專利 電磁感應 非同步電動機 特斯拉在1891年證實了無線能量傳輸機械共振實驗 研究了旋轉磁場 研究導體中的“集膚效應”

    阿爾伯特 愛因斯坦

    出身:愛因斯坦1879年出生於德國烏爾姆市的一個猶太人家庭,畢業於蘇黎世大學。

    背景:1891年(12歲),自學歐幾里德幾何,同時開始自學高等數學。1892年(13歲),開始讀康德的著作。1900年畢業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1905年,獲蘇黎世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主要作品及成就1901年(22歲)。在這一年5-7月完成電勢差的熱力學理論的論文 1905年(26歲)3月發表量子論提出光量子假說, 解決了光電效應問題, 5月完成論文《論動體的電動力學》 1915年(36歲)11月提出《廣義相對論》引力方程的完整形式。 1916年(37歲)3月完成總結性論文《廣義相對論的基礎》。 5月提出宇宙空間有限無界的假說。8月完成《關於輻射的量子理論》。 1921年(42歲)愛因斯坦因光電效應研究而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1929年(50歲)2月,發表《統一場論》。 E=mc²,物質不滅定律,說的是物質的質量不滅;能量守恆定律,

    當然,這些只是其中一部分;但是不管是誰,我們都可以發現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從小都受到過異於常人的教育,而且他們所處的時代都是迫切需要改變的時代,時代在召喚這樣一群有激情,感冒險,勇於探索的人;這些偉大的發現及理論在現實中有著巨大的實際用途,都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科學革命。仔細想想,在那個時代,我們華人在幹嘛?還在為大天朝的富饒安樂自在!但也就並不是說華人就比外華人笨,我的觀點是華人缺乏那種敢於在未知領域艱苦探索的激情!

  • 2 # 魏紅祥博士

    中國完美錯過了第一次和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歷史機遇。

    公元前科學的發展主要集中在古希臘,大家比較熟悉的有阿基米德和亞里士多德。隨後在長達一千多年的中世紀,科學幾乎停滯不前,直到公元十四世紀,隨著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的興起,現代科學和藝術都有了飛速的發展,特別是以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為代表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把西方的科學研究推上了快車道。

    任何事情的發生發展都有前因後果,也都有具體的史實和環境。縱觀西方科學史,它絕對是一點一滴,承上啟下逐步發展起來的。如果你認為哪項科學技術是一場革命的話,你一定沒有深入瞭解它的歷史。以電力的應用為例,其實在公元前人們就觀察到琥珀摩擦後能夠吸引毛髮等細小物體,到了16世紀,大家發現不僅僅是琥珀,玻璃棒和膠木棒摩擦後同樣能夠吸引細小物體,後來科學家萊頓發明了萊頓瓶,可以把靜電收集起來。再後來人們意識到雷電也是電,並想辦法把雷電引到地面。再後來隨著伏打電池、電燈泡、電動機、電話機、電報機的發明,人類逐漸走進了電氣時代。沒有前人的積累,愛迪生再聰明,也不可能想到發明電燈泡,就像中國不會有人想到這個問題一樣。在電燈泡傳入中國之前,我們根本沒有電力的概念,當然更不會想到電力的應用了。

    我們目前接觸到的科學大多建立在牛頓力學和量子力學的基礎上,其大框架在一百年前已基本成型,到我們瞭解並熟悉這一體系時,我們能做的就是隻能是修修補補了。這也是為什麼在同時期,中國沒有大家的原因。不是華人不聰明,是我們沒有睜眼看世界。

    第三次科技革命即將到來,中國有沒有機會,出不出大家,讓我們拭目以待。

  • 3 # 地球知識局

    首先,現代自然科學並沒有誕生在中國,而是誕生在西方,這就讓中國本來就不是科學家扎堆出現的地方。

    其次,古代並不推崇科學,聰明人要麼去做官,有點動手能力的則變成了各種能工巧匠,他們的科學成就也就變成了一些實用的價值。

    現代科學是需要科學理論的,然而中國古代並不重視科學理論,只重視經驗,總結經驗的書很多,但是發掘其中科學原理的書就很少。總結經驗的書如《齊民要術》、《抱朴子》、《農政全書》、《天工開物》很多,但是直到《幾何原本》被翻譯成漢語才有了一點近代科學知識的輸入。之前的經驗積累則沒有過渡到理論總結。

    既然連現代意義上的科學都沒有,那麼現代醫生科學家也就沒有了,他們要麼成為了官員,要麼成為了能工巧匠。

    很多官員其實在工程和天文曆法上技術很純熟。比如元朝的郭守敬,他就主持了很多大型工程,也修訂過天文曆法。還有漢朝的天文學家張衡也成為了重要的官員。

    郭守敬

    所以說中國的一些科學家苗子為了實現人生價值,都當上了官。還有一些人,比如說蔡倫等人因為技術發明成了能工巧匠,他們可能也有科學天賦,但是都只能轉化成實用技術。而像西方的法蘭西科學院等,則是皇室直接開辦的科學院,就可以讓科學家心無旁騖的在裡面做研究。這樣西方成為科學家的人就更多了,而中國本來能成為科學家的人都變成了官員或者能工巧匠。

  • 4 # 毛毛蟲Claire

    中國歷史上沒有出現比肩牛頓、達芬奇、尼古拉•特斯拉、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巨匠的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二個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隻有科學發展到一定的程度才能產生科學巨匠。西方文化源於古希臘、古羅馬,愛因斯坦認為:“西方科學的發展是以兩個偉大的成就為基礎的,那就是希臘哲學家發明的形式邏輯體系,以及透過系統的實驗發現有可能找出因果關係。”而中國歷史文化是農耕文明的代表,農耕文明以能耕種的土地為基礎,帶有封閉性和秩序性的特點,強調人與人的合作以及內部穩定,這種社會形態決定了這種社會的人相對會比較保守,人更多會作為一個整體來提出,而不是個體,這種文化恰恰不具備科學發展的二個基礎。

    另一方面是科學巨匠的出現,需要一大批的科學人才作為基礎。金字塔的塔尖需要一個龐大的塔身作為基礎,塔尖的位置越高,塔身就越龐大,像牛頓、達芬奇、特斯拉、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巨匠,就是金字塔的塔尖,而西方的各類大學則培養出了眾多科學人才。世界上第一所具用現代意義的大學是於1088年在義大利北部的波倫亞城市誕生的博羅尼亞大學,但丁、彼德拉克、丟勒、伊拉斯謨、哥爾多尼、伽利略、哥白尼等都曾在這裡學習或執教;牛津大學有記錄的授課歷史可大約追溯到1096年,是英語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學,也是世界上現存第二古老的大學,它培養了經濟學家亞當·斯密、天文學家愛德蒙·哈雷、唯美主義藝術家奧斯卡·王爾德等著名人物;劍橋大學,始創於1209年;哈佛大學創辦於1636年,西方的許多大學都有著悠久的歷史。達芬奇出生於1452年畢業於義大利理工學院,牛頓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愛因斯坦畢業於瑞士蘇黎世聯邦工業大學,尼古拉•特斯拉在1875年於奧地利的格拉茨理工大學學習。而中國的第一所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始建於1895年,要比世界上第一所大學晚了807年,而中國歷史上所謂學校,只傳授單一的儒學的思想,科舉制度也只選拔精通“四書五經”的人才,後來甚至發展到只以“八股文”取士,這些是無法培養出科學人才的。

  • 5 # 松鼠老孫

    本來,中國歷史上,是有(一批)人可以有機會跟牛頓一起並肩發展現代科學的,可惜,歷史走向出了那麼一點點兒的偏差,讓中國歷史錯失了這個黃金一般的機遇。

    在400年前,牛頓還沒有出生的時候,有一位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到中國,跟中國士大夫官員王公貴族們交遊,向中國傳播歐洲當時的文化,包括天文地理數學工程技術。雖然大多數中國學者們都同意,這位藍眼睛的洋和尚博學多才,堪稱“西儒”,不過也是原來貢獻方物(土特產)的遠方之人而已。多數人對利瑪竇的好奇,更關注的是自鳴鐘、奇怪的世界地圖、三稜鏡和記憶術,或者是他充滿異國情調的宗教崇拜。

    當時只有少數人真正認識到了利瑪竇帶來的諸多學問的價值。比如跟他一起翻譯了《歐幾里得幾何原本》前6卷的徐光啟,他認識到利瑪竇的學問正可以補中國既有文化之缺失,有很多我們不太擅長的事兒,或者一直以來疑惑不解的事兒,歐洲人做的很好。因此他大力推廣,希望讓更多的人一起來學習利瑪竇帶來的學問。可惜,由於歷史環境所限,徐光啟的這個願望並沒有達成,雖然那次中西方交流持續了約200年。

    利瑪竇為中西方交流做出巨大貢獻之後,在1610年去世。徐光啟在引進西方天文學等之後在1633年去世。1642年伽利略去世、牛頓出生。1644年,明朝滅亡。也就是說,在中國遭受明清交替的動盪之際,是歐洲科學革命的高潮。雙方的發展速度不可同日而語。

    有很多人問,徐光啟懂外語留過洋嗎?可惜,沒有。不過,當時的交通還是有條件的,大航海時代乘風而來的歐洲艦隊,已經把大批歐洲人送到了東方。所以,設若徐光啟同時代的中國朝野有更高的敏銳性,或者好奇心,希望對西方文化一探究竟,甚至派出一批人遷往歐洲留學考察……

    牛頓同學,你好啊……

  • 6 # 老麥說說

    這個問題明顯是有很大問題,中國歷史上比牛頓、特斯拉、愛因斯坦這些科學家牛逼的科學巨匠多了去了,但是近代史上還確實很少,因此,上述問題應該換成:中國近代歷史上為什麼沒有比肩牛頓、達芬奇、特斯拉、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巨匠呢?

    咱們先來扒一扒中國歷史上牛逼的科學家吧,隨便整出幾個來吧。

    首先呢是周文王姬老爺子,一部《周易》傳天下,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將大自然的演變融入到簡單的卦象中,為後續的科學發展也奠定了優秀的理論基礎,關鍵人間還是人民領袖,這玩意挺牛啊,你說他是不是遠超啥牛頓、特斯拉。就連愛因斯坦研究到最後也發現,原來科學的盡頭竟然也只是一本《易》(哈哈,開玩笑了哈)。

    然後呢,咱們再說說老祖祖沖之,還有印象不,這名字沒印象的話,那3.1415926有印象不?就是老祖在世界數學史上第一次將圓周率(л)值計算到小數點後七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間,這一密率值是世界上最早提出的,比歐洲早一千多年,推算出一回歸年的長度為365.24281481日,誤差只有50秒左右。那麼,你說老祖比牛頓、特斯拉牛叉不?

    咱們繼續,張衡,對,就老張家那出息兒子張衡,人家早在兩千年前就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恆星,發明製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同時還製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公里的鼓車、可以飛行數公里的木鳥等等;就這一點,位元斯拉牛叉不?

    好吧,你覺得還不過癮,咱們再看看老張家的另一個出息兒子,張仲景,對就是被稱為“醫聖”的那位,人家一部《傷寒雜病論》,兩千多年了,一直在用,而且越用越有用,你說這事牛叉不?

    上面這些還不夠你臭屁的啊?那咱們就再說說在天文、數學、物理、地質、氣象、生物、醫學等多領域都牛叉哄哄的沈括沈大官人,單在數學上,沈括發明了“隙積術”和“會圓術”,“隙積術”比國外計算高階等差級數的公式早500多年,“會圓術”是中國球面三角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如果上面這些還不夠你臭屁的,那酈道元、孫思邈、郭守敬、李時珍、宋應星、徐光啟等等,哪一個拉出來不夠資格比肩牛頓、特斯拉什麼的?

    哎,只是近代,近代咱們落伍了,痛心啊,哎……

  • 7 # 地理愛好者

    中國歷史上為什麼沒有比肩牛頓、達芬奇、特斯拉、愛因斯坦這樣的科學巨匠呢?

    提問者的這個問題本身就是有錯誤的

    中國歷史上的科學巨匠有很多,比如數學家,劉徽、祖沖之、梅文鼎;農學家:賈思勰、王禎;醫學:葛洪、華佗、扁鵲、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王清任;地理學:裴秀、酈道元、徐光啟;天文學家:張衡、袁天罡、僧一行、郭守敬、蘇頌、梅文鼎;發明家:墨子、蔡倫、諸葛亮、畢昇;其他科學家:沈括、宋應星等人……

    不要覺得中國古代科技落後,中國古代科技領先世界,一騎絕塵。

    只是缺少近代科學巨匠而已,原因有很多,總之封建主義落後於資本主義,本身就是制度上的落後,不是文化上的落後。

    但是現代中國科學科技迅猛發展,也算有著很多巨匠的。比如:李四光、華羅庚、茅以升、竺可楨、周培源、錢學森、錢偉長、袁隆平、王淦昌、于敏、錢三強、鄧稼先……

    中國文化豐富燦爛、重農抑商、實用主義

    中國有著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燦爛的中華文化,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歷史,但是中國封建時期最重要的經濟政策就是重農抑商,小農經濟,自給自足,這也造就了中國自古以來比較重視實用主義,也就是什麼有用就研究什麼,興修水利,比如古代的都江堰,鐵犁牛耕、發明各種農具等。如果你要是研究一些其他的簡直就是不務正業、敗家之舉!

    再加上近代以來,明成祖朱棣以後、清朝兩個朝代都閉關鎖國,一直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不與外部世界溝通交流,華人成為了自己曾經鄙視的夜郎人,中國資本主義的萌芽發展緩慢,後來的民族資本主義先天不全,又有三座大山,發展依然步履維艱。

    而正是在中國閉關鎖國的這段時期,整個世界發生了鉅變,尤其是歐洲文藝復興和地理大發現,人家開始了全球掠奪和貿易,完成了帶血的資本的原始積累,開展了工業革命,進入了工業時代,而中國建國以前還是一個貧窮落後的農業國。

    近代科學的主要人物幾乎都是歐洲人,因為近代科學就發源於歐洲。

    歐洲先後進行了兩次工業革命,各種產業工業開始崛起,推動社會經濟發展,也推動科學研究,科研和經濟變成互惠互利的事情了。中國錯過了兩次工業革命,這個也是中國缺少近代科學巨匠的主要原因。

    個人觀點,簡單回答,祝好!

  • 8 # 鎂客網

    題主為什麼要這麼妄自菲薄呢?確實在現代教育中,數學、物理方面很多定律、公式都是以外華人命名的,但這並不代表中國歷史上科學家少。

    我認為中國的歷史上的名家巨人不比任何一個國家或者文明起源地少,但大多屬於藝術(繪畫、書法、音律、舞蹈)和思想(老子、道子等)。以現在的眼光看,在科學領域彷彿牛頓、愛因斯坦代表著物理學,事實上並非如此。

    中國歷史上的科學家甚至領先於西方同時期數百年。

    我們都知道,愛因斯坦發明了相對論,這種具體的說法,事實上,早在兩千多年前,道家的思想中就有體現。愛因斯坦就曾說:“坐一燒紅的火爐上,一分鐘就像一小時;坐一漂亮姑娘身邊,一小時就像一分鐘。這就是相對論最普通的解釋。”

    思想家莊子也說過:“泰山為小,秋毫為大;彭祖為夭,殤子為壽。”意思是說,泰山和秋毫相比,當然是龐然大物;但和太陽系相比,形同一粒砂。

    東西方兩大哲人說出了同樣真理,但是莊子早了愛因斯坦2000多年。

    達芬奇最著名的傳世之作就是《蒙娜麗莎》,但是你敢說敦煌壁畫藝術成就比其弱嗎?

    中國歷史上確實沒有牛頓,但是祖沖之的圓周率,地動儀、活字印刷每一項拿出來都推動了當時社會的進步。

    事實上,中國歷史上的科學巨匠有很多。

    比如數學方面,劉徽、祖沖之、梅文鼎;農學方面:賈思勰、王禎;醫學:華佗、扁鵲、張仲景、孫思邈、李時珍、王清任;地理學:裴秀、酈道元、徐光啟;天文學家:張衡;發明家:墨子、蔡倫、諸葛亮、畢昇等等。

    任何一人都不必同時期的西方人差。

    但是有一點必須要承認,我們由於文化制度的原因,更多的是依賴經驗,這種經驗又沒有具體量化到理論,所以在科學強調理論方面,我們是比西方弱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我們在學習物理、數學等學科時很多定律或公式都以外華人命名,儘管很多在中國歷史上早已存在,但僅僅是依靠經驗傳承。

    到了近代,由於閉關鎖國,加上中國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中國的科學一度停滯不前,被西方趕超。但是我們華人的智慧的種子生生不息,在現代,無論數學、物理等方面我們國家均有了長足的發展和進步,也出現了很多名人大家,陳景潤、華羅庚、錢學森等等。

    確實,很多方面我們現在還不如西方,但我們再全力追趕,華人正在越來越多的站在世界科學家的舞臺。

  • 9 # 腦洞歷史觀

    這個問題其實有個名稱,叫李約瑟難題。

    這個問題是一個叫李約瑟的人提出來的。他曾經到過中國,對中國的古文明十分痴迷。他發現中國古代的科學其實很先進啊,比如運河是華人最先造出來的,這裡面就有很多科學知識。還有火藥,為什麼華人不繼續研究這種奇妙的物質呢?為什麼中國沒有發展出近代科學呢?

    他自己就開始找答案,最終,他得出了一些答案,比如華人不具備科學成長的自然觀。

    華人的學習核心要麼是禮儀,要麼是道法自然,沒有自然觀。

    這一點跟印度類似,所以印度也是沒有發展出近代科學。

    還有,中國的科舉扼殺了華人對自然的探索,你要探求自然,你就沒辦法當官啊,要當官就要讀四書五經,數本書反覆研究,咬文嚼字,自然發展不出來科學。

    最後,李約瑟說華人治國不用數學,用道德,這跟黃仁宇的看法一致,不會用數學的國家自然發展不出科學來。因為科學的一切其實都是數字。

    李約瑟提出這些看法,但他本人也並不完全認為就是這樣,最終的令人信服的答案,他也給不出。

    後面,很多人也給出過答案,比如愛因斯坦,他就說科學的發展需要兩個基礎,一個是邏輯體系,一個是實驗體系,而中國恰好是沒有這兩個體系的。

    碰到事情,他們不太講究邏輯上的關聯,另外,也不重視實驗。

    其實也有實驗,咱們就實驗仙丹,最後造出了豆腐啊。

    中國講的是經驗主義,二十四史全部都是前人的經驗,中醫最大的特點就是經驗,而不是準確的邏輯關係以及實驗因果。

    據說,愛因斯坦對中國的印象不太好。

    比如他說華人吃東西不坐在凳子上,而像歐洲人小便後蹲在地上,安靜又嚴肅,甚至孩子都無精打采,看上去很遲鈍。

    這跟孟廣美說去內地上廁所,一排旱廁看到一堆屁股一樣了。

    愛因斯坦還說華人勤勞,但骯髒又遲鈍,而且他們生育力強,所以愛因斯坦感嘆,如果華人取代了其他種族,對我們來說,是一種讓人難以言說的沮喪。

    總而言之,麻木,是愛因斯坦對華人最大的印象。這樣當然發展不出科學。

    其實,愛因斯坦是1922年來的中國,那時中國確實落後,老百姓吃不飽飯,看上去當然呆呆的。你現在來看,當然又不同了。

    另一位科學大牛楊振寧也有過分析,他說,中國沒有發展出科學,原因很多,一是中國傳統是入世的,不是出世的,就是講究實際,而不重視抽象的理論架構。

    第二就是科舉把所有的知識份子打造成考試機器。第三,歷朝歷代也不重視,甚至認為是奇技淫巧而打壓。第四,中國傳統裡沒有推演的思維方式,就是邏輯上的欠缺。

    最後,楊振寧提出一個有意思的觀點。認為易經的天人合一統治了華人的思維,這種思維方式,讓華人簡單的把世間的萬物規律統一化了,把自然界的規律用人的規律去解釋,人的規律用天的規律去解釋。而沒有細緻的尋找各種不同的規律。

    綜合來看,這些就是中國沒有科學大牛的原因。

  • 10 # 宇宙探索

    牛頓,愛因斯坦,特斯拉確實是偉大的科學巨匠,但是達芬奇就顯得有些“另類”了:一個畫家怎麼成為了科學巨匠?

    問題的嚴謹性先不說,但仔細想想,莫要說中國,人類歷史上比肩牛頓,特斯拉和愛因斯坦的科學巨匠又有多少呢?為何總是盯著中國不放呢?

    日本有嗎?沒有!義大利有嗎?沒有!法國有嗎?沒有!

    牛頓和愛因斯坦在很多人眼裡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兩位科學家,特斯拉是偉大的發明家,能比肩他們的科學家太少了!

    或許問題本身應該改為這樣比較嚴謹:中國為何沒能像歐洲那樣成為近現代科學發展的中心呢?

    這或許不是你我能回答的問題,不是一兩句話能說清楚的問題。甚至需要專業的論文來解讀,需要歷史,人文,經濟,政治,教育等綜合因素的分析。

    這裡只分析一個方面。

    相對來講,很長時間內,中國確實缺少在未知領域勇於探索的精神,缺乏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很多人的好奇心早就在一復一日的否定中消失殆盡了!

    孩子是最不缺乏好奇心的,但仔細想想華人孩子的成長過程,孩子總是在家長規劃好的道路上按部就班地走著,不容他們有半點的“出軌”。這這種成長道路上,孩子很難有時間欣賞到路邊的美好風景!

    這種對未知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不是一天兩天培養出來的,需要社會的大環境。而科學恰恰需要數代科學家不斷的積累才能徹底爆發!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一些中國產品牌做的比國外好很多卻還是會被有些人罵呢?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