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極樂小僧
-
2 # 野樹春秋
呃,覺得題主自己臆造出來一個命題,又希望這個臆造出來的命題被推翻……
首先,性善論不是孔子提出的孟子提出了性善論。
孟子對於性善論的最用力的論證,是透過人的心理活動來證明的。孟子認為,性善可以透過每一個人都具有的普遍的心理活動加以驗證。既然這種心理活動是普遍的,因此性善就是有根據的,是出於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稱之為“良知”、“良能”。
性善論的立論基礎不在易經而在實踐真正的學術理論不能從理論到理論。性善論的立論基礎是:“不忍人之心”的普適心理體驗。
孟子的盡心、知性、知天只要儘自己的道德本心去行事,就可以認識瞭解到自己的本性是善的,在內心上不會抗爭,由此知本性與本心。
性善論討論的不是“是什麼”而是“要怎樣”性善論不是說人的內心世界只有善,並不是討論人性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因為任何一個人的體驗都知道,人的心理世界是兩面的。性善論討論的是一個“要怎樣”的問題,面對複雜的宇宙、社會,自己的內心應該何去何從的問題。
蘇格拉底有沒有“一是善”?本人沒有對西方的倫理學有過系統的研究,但是蘇格拉底-柏拉圖一系的學說還是略有了解的。
蘇格拉底-柏拉圖的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研究社會倫理學,他們的主要研究物件是宇宙規律。
蘇格拉底強調人們應該認識社會生活的普遍法則和“認識自己”,認為人們在現實生活中獲得的各種有益的或有害的目的和道德規範都是相對的,只有探求普遍的、絕對的善的概念,把握概念的真知識,才是人們最高的生活目的和至善的美德。
希望對題主有幫助
-
3 # 小太極猴劉永明
孔子說一陰一陽謂之道,繼之者善,成之者性。這句話是對的。其中之為道的意思。者是得道的人。善是懂道理,把道理修於身的人的外在表現。
-
4 # 使用者57633881188
不是,是真命題,是真理。分別說是陰陽,究竟講是一體的。手心,手背都是手。白天,黑夜是一天。佛門講無我方為善,善與惡是人們給事物強加上的想法,事物本身無有善惡,皆是因果。如,同一人,有人說他好,有人說他壞,單就這個人來講,哪兒有好與壞,好壞是人們意識的分別,皆是因果,您跟他或她前世有好的因緣,現世就認為他或她好,反之,亦然。執著善的同時,也就在造惡,因好心未必辦成好事,這個善是人們所說的善,它不明理,並不是佛門所說的善。外華人所說的一併不是人們單純認為的一,而是道,是佛門所說的無我,即善。
-
5 # 渭河一艄公
我個人認為,在哲學的辯證思維上,還是存在這個命題的。首先“一是善”說的是從“空白”到“智慧”,《士兵突擊》中“許三多”就是從空白成長起來的,並且成為當代男人的楷模,蘇格拉底自喻“牛氓”,希望自己透過提問獲得智慧,並把智慧傳遞給更多的人,以此喚起希臘人的精神。
二者,孔孟“性善論”是建立在“積”的基礎上,萬物負陰抱陽(即棄惡從善),繼善成性,是其“性善論”的精髓。“小人以小善無益,而弗為也”即積善積惡━積善以成名;積惡以滅身,罪大不可解!
回覆列表
若我們懂得佛經,就知道萬物皆空的道理。這一道理,已經漸漸得到現代科學的驗證。既然萬物皆空,那就無所謂善惡。也就是說,萬物本無善惡。因為人有分別之心,所以才有了善惡。因此,無論是性善論還是性惡論,實際上都是錯誤的。按照佛教的說法,這些論點都是不究竟的,不圓滿的。但是,按照世間法的角度來看,正因為人的本性並無善惡,所以,從一開始引其向善,是有可能的。這是我們人世間的一種理想,是一種不究竟不圓滿的世間法。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