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國平軍史

    1950年9月15日前,北韓人民軍將南韓軍隊從漢城擊退,一度將戰線推進至釜山防線,將南韓軍隊趕進太平洋,似乎只是一個時間問題而已。

    此時,北韓人民軍將士的鬥志普遍非常高昂,而南韓軍隊中則瀰漫著戰敗,將被趕進大海餵魚的恐懼感。

    9月15日-9月28日,美軍在麥克阿瑟五星上將的指揮下,動用了第10軍以及美國海軍陸戰隊遠征軍在內的參與過二戰的7萬美軍精銳部隊,出乎北韓人民軍的預料,在北韓半島南部西海岸的仁川成功實施了登陸。

    隨即美軍直插北韓人民軍戰線拉得過長的軟肋部,北韓人民軍腹背受敵,美軍快速擊潰了北韓人民軍的主力軍團,一舉將大軍平推過了三八線。

    此時,北韓戰場的形勢頓時逆轉,北韓人民軍被迫後撤,有被美韓聯軍全殲之虞,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險關頭,北韓政府火速請求中國出兵援助。

    在此背景下,彭德懷率領由原第4野戰軍第13兵團第38、第39、第40、第42軍組成的華人民志願軍,分別從安東、長甸河口和輯安等地,先後跨過鴨綠江,進入北韓北部地區,聯合北韓人民軍抗擊美韓為首的“聯合國軍”。

    在進行了五次戰役、上甘嶺戰役、金城戰役以後,在板門店簽署了《北韓停戰協定》,歷時2年零9個月的抗美援朝戰爭宣告結束,中朝聯軍取得了北韓戰爭的勝利,華人民志願軍和北韓人民軍共殲敵(包括斃、傷、俘)109.3萬餘人。

    北韓戰爭中,軍委領導包括志願軍總部,對美軍實施類似仁川的登陸戰一直存在顧慮,北韓半島的狹長地形,東西海岸都適合海空軍強大的美軍掩護步兵和海軍陸戰隊實施“攔腰斬”式的登陸作戰。

    志願軍總部,始終都不願將戰線向南過度延伸,180師成建制被美軍打殘,讓志願軍總部歷來心有餘悸,就是顧慮李奇薇發明的“磁性戰術”。

    先吸引志願軍大舉南進,由於志願軍步兵只能攜帶7天的糧彈,在糧彈耗盡後勤線被美軍空中轟炸切斷,不能及時供應下,美軍則掉轉車頭,實施大舉反攻,將對志願軍現成非常不利的態勢。

    志願軍在北韓半島北部兵力非常龐大,且採取了穩紮穩打的戰略,並未出現戰爭初期似北韓人民軍那般向南冒進的快速挺進,美軍領銜的“聯合國軍”需要進行東西海岸兩側同時登陸方能取得成效,但必將面臨中朝聯軍可預見的極大殺傷。

    經過五次戰役,特別是上甘嶺戰役血與火的戰鬥,華人民志願軍以不屈不撓的鬥爭,扭轉了白馬山之戰的敗局,打出了國威和軍威,迫使“聯合國軍”停止進攻,尤其給美軍以極大的震撼。

    上甘嶺戰役以後,懾於志願軍步兵頑強的戰鬥力,美軍評估後認為比平洋戰爭中硫磺島戰役中的日軍還要厲害,讓美軍再也沒有向志願軍發動過營以上規模的進攻,北韓戰局從此穩定在北緯38度線上。

    志願軍對反登陸作戰非常重視,1952年12月-1953年4月,進行了各項反登陸準備工作,成立了以鄧華兼司令員和政委的志願軍和北韓人民軍西海岸防禦聯合指揮部,以志願軍第12、第15軍和北韓人民軍2個軍團另2個旅,地面炮兵2個團另3個營,高射炮兵5個營,坦克1個團,擔負西海岸防禦任務。

    此外,成立了以王近山兼任副司令員和代司令員,杜義德兼任政委的東海岸防禦聯合指揮部,以志願軍第65、第46、第1、第63、第64、第23、第24、第67、第60、第68軍和人民軍3個軍團另2個旅,地面炮兵14個團另18個營,高射炮兵24個營,坦克6個團,擔任東海岸防禦任務。

    “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曾經組織專門小組,制定了包括正面進攻、兩棲登陸和轟炸中國東北等作戰行動在內的大規模軍事冒險計劃,尤其是兩棲登陸作戰,在中朝聯軍對東西海岸嚴密防守下,始終不敢輕舉妄動,因此,直至北韓停戰,美軍並未進行第二次類似仁川的大規模登陸作戰。

  • 2 #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抗美援朝時期,美國曾認真準備過登陸作戰。

    我軍未雨綢繆,提前做好了抗登陸準備,粉碎了其企圖。

    同時,我們也應看到:美軍後方登陸的威脅,仍然給我軍在北韓戰場上的行動帶來了相當大的不利影響。

    抗美援朝初期美軍登陸作戰威脅

    擁有海空軍優勢的美軍非常擅長登陸作戰,而北韓狹長的地形又特別適合登陸作戰。

    志願軍入朝前,“聯合國軍”就是在仁川登陸,一舉扭轉戰局的。

    不過,在1952年底之前,美軍沒有將大規模登陸作戰提上日程。

    志願軍入朝後,連續發起了5次大規模戰役,聯合國軍連續撤退,其重點是穩定正面戰線,無力抽調兵力進行大規模登陸。

    在1951年夏,雙方進入相持階段後,聯合國軍一方面在“三八線”附近修築防線,防止我軍發起第六次戰役,另一方面,在“三八線”附近組織區域性攻勢,試圖以火力優勢開啟局面。

    隨著戰事的推進,尤其是我軍推廣坑道體系的構建,聯合國軍已經很難在正面佔到便宜。

    1952年的上甘嶺戰役更是表明:正面進攻,美軍不要說取得全面突破,就是區域性獲得突破都已不可能。

    因此,登陸作戰計劃,提上日程。

    美軍“登陸作戰”企圖

    1952年,曾指揮過諾曼底登陸的艾森豪威爾當選為美國總統。

    早在競選期間,艾森豪威爾的共和黨就宣稱“要全力打贏這場戰爭”。(當時美國國內已經有妥協、結束戰爭的呼聲)

    因此,一當選,艾森豪威爾就到北韓視察,並與相關將領探討方略。

    美軍得出的結論是:

    1、繼續在“三八線”正面尋求突破,只會徒增傷亡,永遠看不到希望;

    2、最有效的方法,莫過於充分發揮其海空軍優勢,在北韓東西海岸實施登陸,配合正面進攻。

    戰後美軍資料透露:“聯合國軍”司令克拉克曾經組成專門效組,制定了登陸實施計劃,並進行了實際準備。

    他們頻繁進行登陸作戰和空降作戰演習,派遣特務潛入我後方刺探海岸情報。

    與此同時,“聯合國軍”新組建了南北韓2個步兵師、6個獨立團、28個炮兵營,確保其“二線”兵力,確保其登陸作戰、正面戰場的機動兵力。

    此外,有訊息透露,美計劃於1953年2月發起大規模攻勢,以結束戰爭。

    但是,該計劃尚未施行,即已放棄。

    我軍反登陸準備

    自入朝以來,我軍就已經高度警惕敵軍可能實行的登陸作戰。

    艾森豪威爾上臺後,中央就對敵軍登陸作戰的可能做了周密分析和充分估計。

    1、敵人目前已經付出不小代價,但代價還沒有大到要罷手的地步,因此,必然會發起大規模進攻!兵力估計為7個師左右。

    2、敵人在正面向我堅固陣地實施大規模進攻的可能性,不如在側後登陸的可能大。

    3、為此,我們要以敵人“肯定”會實施登陸作戰為設想,積極準備反登陸作戰。

    12月23日,志願軍首長下達了《粉碎敵登陸進攻部署》的命令,開始了積極的反登陸作戰準備。

    1、第1軍、16軍、21軍、54軍130師,已改裝的33師及負責構築工事的138師先後入朝,坦克第1軍再次入朝;加強北韓戰場兵力;

    2、54軍部署於東北,擔任反登陸作戰的戰略預備隊;

    3、地面炮兵6個團4個營,2個海岸跑連,高射炮兵1個團1個營,先後入朝;加強作戰火力。

    4、將幾個新入朝的部隊投入“三八線”附近正面,將有北韓作戰經驗的幾個軍加強東西海防。

    5、對公路、鐵路、糧倉等進行修整,確保反登陸作戰的後勤、運輸系統。

    4個月的時間裡,我軍在海岸地帶及縱深地帶修築了堅固的防線,並在敵人可能登陸的地帶修築了反空降和反坦克陣地。

    同時,各軍也展開了反登陸、反空降的訓練,提升相關能力。

    美軍放棄登陸作戰計劃

    1953年4月底,我反登陸作戰準備工作全部完成。

    與此同時,“三八線”正面,我軍發起了連續進攻。

    整個1953年3月,我軍殲滅敵一個排到1個連的作戰多達47次,每次規模雖不大,但有力牽制了敵人的登陸部署。

    隨著我軍反登陸準備的完成,“三八線”附近的部隊已經開始準備夏季反擊戰役。

    此時,敵人在正面攻不動,兩翼海岸又森嚴壁壘,遂放棄大規模登陸計劃,被迫設法恢復停戰談判。

    登陸威脅極大影響了北韓戰局發展

    儘管我軍以充分的準備粉碎了敵人實施登陸作戰的企圖,但是,美軍的登陸威脅,依然極大影響了北韓戰局的發展。

    由於敵軍強大海空軍優勢和北韓特別適合登陸作戰的地形,其登陸威脅一直是我不得不著重考慮的問題。

    1、我軍繼續南下的動作受到相當影響。

    早在志願軍入朝前,我軍就提醒過北韓同志:警惕其在側後登陸。

    在志願軍入朝後,我軍也一直警惕其登陸威脅。

    第5次戰役時,我軍在準備尚未充分的情況下提前發起戰役,就是為“推遲敵之登陸。避免同時兩面作戰”。

    而在戰役進行時,我軍為防止敵人登陸威脅後方,也避免過於南下。

    北韓戰場,戰線越往南,敵人可能在我後方登陸的選擇就越多,我需要防禦的地方就越大,因此,登陸威脅,給我深入南下,徹底解放北韓帶來了相當影響。

    2、對我軍發揮兵力優勢帶來了影響。

    1953年4月時,中朝軍隊兵力為180萬人,敵軍兵力為122萬人。

    從1952年以來的作戰看,我軍在戰術上已經找到了克敵制勝的方法,幾次作戰,敵我傷亡比例都保持在2:1左右(我軍傷亡小於敵人)。

    可以說,如果不需顧及敵側後登陸威脅,我軍是完全可能取得更大進展的。

    可是,由於我軍當時海空軍尚不強,為反登陸,我軍只能提前配置大量的兵力、火力於側後。

    顯然,這對戰局的發展帶來了很大影響。

    總的來說,敵人擁有強大的海空優勢,北韓地形又特別適合登陸作戰,因此,敵人確實曾考慮以此改變戰局。

    我軍提前準備、精心部署、艱苦建設,提前粉碎了敵人的企圖。

    但在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看到:由於缺乏強大的海空軍,登陸威脅依然給我軍行動,乃至戰爭程序,都帶來了相當大的影響。

  • 3 # 歷史笑春風

    在北韓戰爭初期,北韓人民軍勢如破竹,一路打到了釜山。在短短的時間裡,北韓人民軍解放了大部分北南韓土,將美韓軍壓制在釜山防禦圈中。但是,突然間風雲突變,在麥克阿瑟的指揮下,美軍在北韓人民軍的側後發動了仁川登陸戰。本來已經筋疲力盡的北韓人民軍被切斷了與北方的聯絡,很快就潰敗了。仁川登陸也作為麥克阿瑟軍事生涯最後一次輝煌的勝利寫進了史冊。

    可是曾幾何時,我們的華人民志願軍入朝參戰,將猖狂一時的美韓軍一舉擊潰。已經來到鴨綠江邊的美韓軍被我軍打回了三八線。那麼,為什麼曾經以兩棲登陸戰挽回敗局的美軍,為何沒有故技重施呢?難道他們沒有想到利用自己的海空優勢嗎?事實並非如此,美軍沒有再實施兩棲登陸戰不是它沒有想實施,而是在我們志願軍的努力下,剝奪了它的實施的自由,使得它無法實施。

    首先,是我方統帥部卓越的戰略洞察力讓美方的企圖無處遁形。

    在美軍與北韓人民軍交手的時候,我們對美軍的研究就已經上升到了戰略的層次。我們不但密切關注著北韓戰場的形勢變化,還對北韓戰場未來形勢進行著精準的預判。

    在北韓人民軍高歌猛進的時候,我們已經注意到了這背後隱藏的危機。我軍統帥部認為美軍極可能在北韓人民軍的側後發動兩棲登陸戰,在幾個可能實施的地點中就有仁川的名字。但是被勝利衝昏頭腦的北韓人民軍對我們發出的警告置若罔聞。最終,北韓人民軍在美軍仁川登陸後一敗塗地。

    我軍則在這段時間裡,組建了東北邊防軍以防萬一。這支軍隊是林彪的四野中最精銳的部隊組成的,戰鬥力達到了當時世界輕步兵的頂峰。正是有了這支及時做好準備的軍隊,才使得華人民志願軍得以順利組建並迅速入朝。在北韓戰爭最危急的關頭,我們的志願軍力挽狂瀾,將美軍趕回了三八線。

    正是由於我軍卓越的戰略洞察力,使得我軍對於美軍進行兩棲登陸戰的企圖十分注意。美軍企影象仁川登陸那樣進行突然襲擊是完全辦不到的。這樣,如果美軍想要採取兩棲登陸戰就要採取傷亡重大的強攻,這就加大了美軍的作戰難度。這使得美軍對採取兩棲登陸戰不得不十分慎重。

    其次,是我軍的戰術指揮無懈可擊。

    在抗美援朝的第二次戰役中,華人民志願軍創造了世界軍事史上的奇蹟。這場戰役成為西方軍校競相研究的戰例。我軍在兵力相當,武器裝備遠遠不如對方的情況下,給了敵人以毀滅性的打擊。這與戰術的正確選擇是分不開的。

    彭德懷元帥曾經總結說,此次戰役“以小部隊節節抗擊,引敵進攻。待敵進至雲山、龜城線我預定戰場反擊陣地前沿,時近黃昏,乘其立足未穩之際,又是一天疲勞之時,以小部插入敵軍後方,我兵力、火力預先適當配備,以排山倒海之勢衝入敵陣,用手榴彈、刺刀與敵短兵混戰,使敵優勢火力不能發揮,我軍奮勇衝殺,打得敵軍人翻馬倒,車輛橫七豎八,阻塞於途。”並說“此種打法,敵軍未見過,也是出敵不意,是我爭取第二次戰役勝利的正確戰術方針,舍此沒有第二種好辦法。”

    從戰場的效果來看,我軍戰術指揮已經遠遠凌駕在美軍之上。正是這種高超的戰術素養,彌補了我軍武器裝備上的缺陷。美軍也在經過與我軍多次較量後,收起了輕視我軍的心態,對我軍重視起來,再也不敢輕易向我軍採取冒險的行動,更不要說是那種風險極大的兩棲登陸戰了。

    第三,是我軍指戰員的犧牲精神破壞了美軍的企圖。

    其實,美軍確實有過對我軍側後方發動兩棲登陸戰的計劃。美軍在抗美援朝四次戰役後,企圖抽調部分兵力,再加上在日本整訓的部隊,在北韓北部的元山至平壤的蜂腰部進行兩棲登陸戰,在會合後切斷我軍前後方聯絡,擊退我軍。

    我軍在察覺美軍的企圖後,搶先發動了抗美援朝第五次戰役。在這場戰役中,我軍殲滅美韓軍8.2萬餘人,我軍也付出了7.5萬餘人的代價。正是我軍指戰員的流血犧牲,使得美軍被迫放棄原先的兩棲登陸戰的計劃,並且將原定參戰的部隊投入戰場來對抗我軍的進攻。在這場戰役後,美軍由於巨大的兵員消耗,更加難以支援兩棲登陸戰的方案了。

    第四,是我軍積極的戰場準備讓美軍望而生畏。

    雖然在抗美援朝五次戰役後,雙方轉入陣地防禦戰,但美軍發動兩棲登陸戰的威脅越來越低了。但是,我軍並沒有因此放鬆警惕,相反我軍付出了更大的努力,來防止美軍發動兩棲登陸戰。

    我軍不但在正面戰場與美韓軍激戰,還將大批的軍隊安排在戰線的側後方向上。這些軍隊裡,就包括大批我軍的王牌部隊。這些部隊對美軍可能發動的兩棲登陸戰做了充分的準備,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僅僅是構築防禦工事一項,就相當於重修了一道萬里長城。從地面到地下的立體工事星羅棋佈,各個炮兵單位對當面的射擊諸元瞭如指掌。

    可以想到,如果美軍想要在這些工事面前發動兩棲登陸戰,必然要付出沉重的代價。如果對兩棲登陸戰有所瞭解的朋友都會知道,組織和實施兩棲登陸戰是極為困難的,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而且在實施中,如果採取強攻的方式,要付出巨大的犧牲。最讓人感到可怕的是,如果實施失敗,造成的損失是巨大的,無可挽回的,登陸的軍隊極可能全軍覆沒。

    實施過許多次兩棲登陸戰的美軍,對此自然十分清楚。因此,在權衡利弊後,美軍不敢輕易嘗試對我軍實施兩棲登陸戰。隨著戰爭的延續,美軍在越來越強的我軍進攻下,再也無力將戰爭持續下去,只得主動求和。

    最終,美軍的克拉克上將成為了美軍歷史上第一個沒有打勝的停戰書上簽字的將軍。而我們的祖國,從此昂首走進了世界強國的行列,得到了全世界人民的尊重和認可。

  • 4 # 充滿元氣的Renegade

    實施登陸作戰了,仁川登陸戰。

    一開始北北韓勢如破竹直接把南韓和少量美軍壓到釜山一代,馬上將趕下海。麥克阿瑟指揮部隊在仁川登陸,打了北北韓個措手不及,徹底扭轉戰局,吹響了聯合國軍隊反攻的號角。

  • 5 # 蕭武

    美軍利用自己的海空優勢,實施敵後登陸作戰,將對手分割開來,分別進行打擊,這是二戰期間就已經逐步形成的戰略思想。不僅在歐洲戰場成功付諸實踐,在亞洲戰場上也曾經考慮過用類似的方式,也就是由美國武裝起來的國軍和美軍混編,從珠三角登陸,席捲北上,同時在山東半島實施登陸作戰,橫插過去,將在華日軍攔腰斬斷,先消滅華南地區的日軍,再消滅華北地區的日軍。

    這個方案是史迪威提出的,他還要求山東地區的八路軍部隊配合美軍登陸作戰,山東八路軍也確實進行了相關的演習。而陳納德給羅斯福出的主意是直接轟炸就可以了,成本更低,而且更容易見效。史迪威和陳納德爭執不下,美軍此時的戰略重心還在歐洲,也沒有最後做決定,史迪威被調回國內之後,魏德邁為人謹慎,沒有再多提這個方案。最後是蘇聯出兵東北,美國投下兩顆原子彈,日本投降,戰爭結束,這個計劃胎死腹中。

    到了北韓戰爭爆發之後,南北韓軍迅速潰敗,北韓人民軍急速推進到南部的釜山一帶,戰線過長,兵力不足,加上前期的戰鬥損失,逐漸出現頹勢,麥克阿瑟敏銳的發現了人民軍後方空虛的弱點,於是決心在仁川登陸。人民軍在仁川附近僅有千把人的部隊防禦,所以美軍幾乎沒費什麼力氣,就擊潰了人民軍守備部隊,成功登陸。

    不能不說,麥克阿瑟這一手非常老辣,一舉扭轉了北韓戰場局勢,人民軍主力被切斷了補給線之後,迅速潰敗,殘餘部隊轉入遊擊,美軍和韓軍則開始席捲北上,一路追擊,北韓人民軍和領導同志也逐步北移到了中朝邊境地區,美軍最近時距離鴨綠江已經只剩下十公里的路程,前鋒部隊甚至已經到了鴨綠江邊。

    雖然麥克阿瑟騙過了北韓同志,但這點技倆顯然騙不過戰爭經驗豐富的中國領導人。早在北韓人民軍一路高歌、狂飆突進的時候,中國這邊的最高統帥部經過綜合各方面情報分析,就已經得到了美軍有可能會選擇仁川作為敵後登陸點的結論,並將這個分析結論通報給了北韓同志,但北韓方面對這個情報不夠重視,並未抽調兵力加強仁川地區的防禦,才讓麥克阿瑟一舉成功。

    正因為有這個經歷,所以志願軍入朝作戰之後,尤其是經過前兩次戰役之後,戰線不斷往前推,逐步深入到北韓半島的南方,第三次戰役不僅越過三八線,而且逼近了三七線之後,北韓人民軍強烈要求志願軍繼續前進,但彭德懷認為志願軍補給線已經太長了,繼續往前推進,有可能會將蜂腰部的軟肋暴露給美軍,有可能重蹈人民軍覆轍,所以堅決拒絕繼續南進。電報打回國內,毛主席也回電支援了彭總的意見。

    到麥克阿瑟離任之後,李奇微接替指揮,第四次戰役中志願軍開始將戰線後撤到三八線附近,補給線縮短,在北韓的兵力也多,已經達到了六十多萬人,美軍自然無機可乘,也就沒有辦法找到薄弱點進行敵後登陸作戰了。一直到相持了一年多之後,艾森豪威爾上臺之後,才又企圖故技重施,再來一次仁川登陸,徹底擊敗志願軍。

    但這次美軍的意圖暴露過早,被中國方面識破,早早部署了防禦,並且將本應輪換回國的部隊暫時留在北韓,加強西海岸防禦,並且特別任命時任志願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鄧華將軍兼任西海岸防禦總指揮,並任命三十八軍軍長梁興初為副總指揮,就是出於對西海岸防禦的格外重視。此後,志願軍始終在西海岸地區保持強大兵力,隨時準備殲滅來犯之敵,美華人找不到機會,只好就此作罷。

    到1953年時,中朝聯軍的兵力已經達到一百多萬人,專任西線防禦的就達到了五十多萬人,這自然更讓美軍無機可乘了。畢竟美軍和聯合國軍此時在北韓滿打滿算也就是二三十萬人,即便是利用其海空優勢強行登陸成功,在志願軍如此密集的兵力配置之下,也只有被就地消滅的結果,不會有任何其它可能,美軍只好逐步放棄了這個計劃。

  • 6 # 廣陵閒話

    一是政治上,登陸戰必是敵方縱深後面,登陸了就不能撤回,除非軍事上失敗。

    二是軍事上,37線以北的防守兵力密度和空間,不足以支撐登陸戰開闢陣地。

    所以,以佯動登陸吸引對方分兵守衛海岸線就是最佳選擇,戰役的發展證明效果確實不錯。

  • 7 # 戈壁剿匪

    美華人當時是準備登陸抄志願軍的後路,但是毛主席和彭總都覺察到了美華人的企圖所以做了重點部署,美華人才放棄的。

  • 8 # 就你順

    毛主席料敵如神,已派韓先楚,梁興楚組織反登路指揮所,進行了充分反登路作戰準備,美軍不是不想,而是木有勝算而作罷!毛主席軍事思想不是空來的!

  • 9 # 何安華168

    問題問的就是個問題。美國就是從海上登陸幫南韓作的戰,看過南征北戰的電影吧有一句臺詞叫大炮不能上刺刀解決戰爭最後還是要靠步兵。

  • 10 # 度度狼gg

    美華人就算有這個賊心,也沒有這個賊膽啊!電影《長津湖》許多讀者都看過,對冰天雪地裡作戰的宋時輪第九兵團想必印象很深,那是爆發於1950年底的戰役。轉過年來的1951年夏天,大家知道第九兵團司令部的另外一個名頭嗎:兼東海岸防禦指揮所

    (宋時輪)

    也就是說,自志願軍打完五次大規模的進攻戰役之後(第五次戰役1951年6月10日結束),“志司”已然把“反登陸作戰”作為重中之重,早早就開始排兵佈陣了。

    此時戰線基本穩定在“三八線”附近,志願軍在狹窄的半島蜂腰部,其實根本擺不下太多的地面部隊,那為什麼總兵力多達17個軍呢?

    很顯然,就是要加強側後翼的軍事力量,以防止美軍可能的狗急跳牆,再複製一次所謂的“仁川登陸”,畢竟美軍仍然掌握著絕對的海空優勢。

    注意這個事在1951年6月之前,發生的機率很小,因為美軍不得不傾盡全力,來應對彭老總髮起的五次進攻戰役,海陸空軍全部處在疲於奔命和焦頭爛額之中,比如長津湖戰後從興南港狼狽撤出第十軍。

    (鄧華)

    另外,在前五次戰役期間(1950年10月到1951年6月),我軍收復的北南韓土也是一點點擴大的,至少在美韓軍撤過清川江以前,敵人根本沒有遂行兩棲登陸的必要性與合適地點,注意看地圖,北韓最北面的地區哪有天然的大型良港?

    但是雙方在三八線形成戰略對峙後,對美軍可能實施的側後登陸,就不可不防了。志願軍司令部旋於1951年6月間,電令第九兵團兼東海岸防禦指揮所。宋時輪所部,除以一部兵力向南實施陣地防禦外,所轄第20軍、第26軍、第27軍之主力,還需嚴密佈防東海岸地區。

    稍後又以志願軍第42軍、第50軍和剛剛到達的第64軍,以及人民軍第4軍團共同組成“西海岸防禦指揮所”,專司北韓北部西海岸的守備。也就是說,自1951年夏季起,志願軍已經在東、西海岸展開了六個軍外加人民軍一個軍團,沿海岸線嚴陣以待。

    說老實話,從1951年到1952年上半年,美軍也根本無力再開闢第二戰線,由於在前五次戰役中的慘重損失,其從本土和日本調來的增援部隊,即便全部投入到三八線(還需要後方警備部隊),也仍然是地面兵力劣勢。

    只是在空中優勢和裝備優勢的加持下,勉強才跟我軍形成總體均勢,哪有餘力再搞什麼登陸作戰?比如1950年9月的仁川登陸,面對數量很少的人民軍警備部隊,美軍也是出動了70000餘人方才得手,畢竟兩棲登陸有著相當大的風險。

    所以在這個時段,美軍真心沒有在我志願軍側後方實施登陸的企圖,第八集團軍的30多萬兵力,守防線都不太充足,而沒有步兵,光憑海空優勢有個鳥用?況且志願軍又早已未雨繆綢。

    真正的危險始自1952年下半年,上甘嶺戰役就是10月份爆發的,此間停戰談判遲遲不能簽署協定,區域性的陣地攻防戰幾乎天天發生,美韓軍的實力也有所恢復(韓軍兵力猛增)。與此同時,曾經是職業軍人的艾森豪威爾競選成功,成為第34任美國總統。

    (艾森豪威爾爾視察前線)

    新總統上臺後如何結束北韓戰爭?美國朝野的爭論得非常激烈,一部分政客鼓吹放棄談判“取得在軍事上的勝利”,參聯會也準備了幾套擴大戰爭的作戰方案,不排除艾森豪威爾擴大戰爭規模搞事情的可能。

    中國高層的判斷是:北韓戰爭已經由於停戰談判而處於停滯狀態,但是美軍在北韓的損失還沒有達到它非罷手不可的程度,因此估計在一定時期內(假定為一年)會趨於激化,美軍確有兩棲登陸的可能。

    毛主席在1952年12月上旬,接見了志願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鄧華,談話中強調:應從肯定敵人登陸、肯定要從西海岸登陸、肯定在清川江至漢江間登陸這一判斷出發,來確定志願軍今後的行動方針。

    (鄧華和楊得志等)

    中央軍委稍後於12月20日,給志願軍司令部下達了《準備一切必要條件堅決粉碎敵人冒險登陸》的具體指示:

    “根據種種情況(艾森豪威爾登臺、談判的中斷),判斷敵人有從我側後海岸線特別是西海岸漢川江、清川江、鴨綠江一線,以七個師左右兵力舉行冒險登陸進攻的充分可能”。

    指示中同時要求我志願軍“協同北韓人民軍,有堅決粉碎敵人登陸進攻、爭取戰爭更大勝利的任務。小心謹慎,堅忍沉著,動員全力,爭取時間,完成一切對敵登陸作戰的準備工作”。

    根據軍委的指示,志司於12月27日對東、西兩側海岸線的防務,實施了進一步加強:升格西海岸防禦聯合指揮部,以鄧華兼司令員和政委;以第三兵團司令部兼任東海岸防禦聯合司令部,以王近山為代司令員,全面鞏固反登陸作戰準備。

    (仁川登陸)

    為保證作戰兵力的充足,志願軍入朝部隊由原來的17個軍,再增加到20個軍,連同特種兵和後勤部隊在內,總兵力達到135萬人。

    其中西海岸防禦聯合指揮部下轄:第38軍、第39軍、第40軍、第50軍、第16軍、第54軍共六個軍,以及人民軍一個軍團,另加強地面炮兵14個團又9個營、高射炮兵2個團又13個營,裝甲兵6個團,為主要防禦方向。

    東海岸防禦聯合司令部下轄:第12、第15軍及人民軍二個軍團,另加強地面炮兵2個團又3個營,高射炮兵5個營、裝甲兵1個團,為次要防禦方向。

    同時以志願軍第65、第46、第1、第63、第64、第23、第24、第67、第60、第68軍共十個軍,以及人民軍三個軍團,附地面炮兵14個團又18個營、高射炮兵24個營、裝甲兵6個團,擔任地面戰場的正面防禦任務。

    看見沒有?從1952年底開始,在志願軍全部20個軍的兵力中,有10個軍半數以上的兵力,是置於戰線後方、東西海岸沿線的,用以準備實施反登陸作戰,從而保障正面防線的縱深和側後安全,老一輩革命家和軍事家的高瞻遠囑,怎麼稱讚都不為過。

    志願軍還重點加強了西海岸的陸地防禦工事,把北起鐵山半島、南至禮成江口共約565公里的海岸線,作為了工事防禦的第一重點方向,下大力氣修建坑道工事和永備工事,同時在工事構築上達到反登陸、反坦克、反空降要求。

    志願軍空軍此時也有了長足的發展,集結了14個航空師500餘架作戰飛機部署在邊境和半島北方,其中包括最新式的伊爾-28魚雷轟炸機;人民海軍也調來一個魚雷艇大隊和一個佈雷大隊,在北韓西海岸的主要航道上,緊急佈置了四個水雷區。

    在我陸、海、空三軍組成的堅固立體防禦面前,除非美華人是瞎子和傻子,否則哪裡還敢搞什麼兩棲登陸?兩年前的仁川登陸之所以能夠冒險成功,是因為人民軍主力遠在南方,仁川及其周邊的總兵力僅有6500餘人,美軍擁有十倍以上的兵力優勢。

    現如今僅在西海岸沿線,中朝聯軍就部署了七個軍(含人民軍)附炮兵、裝甲兵共30萬人馬,擁有大批重炮和坦克,還用米格飛機的加持,無論是艾森豪威爾還是聯軍總司令克拉克上將,都知道再貿然實施登陸,必定碰個頭破血流,重啟談判簽署停戰協定才是唯一正確的選擇。

    某種意義上,我們還真希望美軍搞那麼一次登陸,戰役結果就八個字:必將全殲來犯之敵!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招商銀行對企業經營風險評估系統的依據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