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幽
-
2 # 心靈之窗一星果
1.佛性是積極樂觀,樂於助人,無限正能量,自信滿滿,不為私利的心態。而現今社會很多人以為出家人或修行者都是遠離俗世,什麼都不管不顧,這種理解是一種錯誤的觀點。所以就把現在對很多事都無所謂,或者說不太積極的人,或者不想與社會環境去爭取或努力的人給貼上了佛系的標籤。
2.悲觀是一種心態,對自己或社會環境沒有那麼大的信心。而性格是一種為人處事的方式方法與情緒,跟心態是兩個概念。
3.如果你想認識人的性格,或者說對事物形成的理解,包括眼睛所看到的色彩世界是如何形成的,等種種問題,你可以參閱如這本書。
-
3 # 聽悠的時光聊科技
佛系的人本身就是心裡安靜的人,他們與世無爭,脫離塵世,活在自己的內心裡。如果這樣的人又遇到了讓他難以承受的事情,那麼無疑就會使他產生悲觀的情緒。這個時候就需要他身邊的人要想辦法多去陪伴他,無聲的待在他的身邊,他不需要你說教,也不需要你勸解,只要你在他身邊,他就會感到溫暖,就會感到幸福。有條件的可以帶他到海邊或大山裡,讓他盡情的釋放自己,或者藉助中藥調理一下身體,疏鬱解悶,總之要把他帶離悲觀鬱悶的情緒,看到鮮花盛開Sunny普照。佛系不爭不燥,不急不慢,應該是好的情緒狀態,但是絕對不能總沉浸在其中,生活畢竟很美好,我們要學會享受生活。
習得性無助。
某位學家曾經做過一個實驗,把一隻狗關在籠子裡,然後給予電擊,狗會為了想逃離而掙扎。但如果狗發現逃離不了而且電擊依舊會持續後,下次還有電擊光聽到電擊的聲音都會趴在籠子裡哀嚎不再嘗試逃跑。因為狗此時覺得逃脫無望就放棄掙扎了。
人也是這樣,當發現無力改變現狀且依然會遭受傷害時,就導致心理匱乏,引起習得性無助
這不屬於特定的性格,而是任何性格型別的人到了心理匱乏自我損耗的狀態都會這樣。
如果擺脫不了,就只能強行改變認知,於是就有了能讓自己看起來好受的佛系想法,但其實,與真正的佛法思想並不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