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史曉生

    從來就沒有什麼六大名著,因此也就不存在被淘汰了兩本的概念。

    說到四大名著,大部分人都能娓娓道來,那就是施耐庵的《水滸傳》、吳承恩的《西遊記》、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以及曹雪芹的《紅樓夢》,此乃膾炙人口的四大名著是也。

    但若是要問什麼是六大名著,估計不少人都會一臉問號,同時心裡也會泛起疑問,啥時候有六大名著這個說法了呢?

    並且,這所謂的六大名著,到底都有哪幾部書呢?

    準確地說,所謂六大名著,是在近幾年才出現的一個概念,在此之前,根本就沒有這個說法,甚至,包括四大名著,也是後人強加上去的概念。

    因此,說六大名著被淘汰了兩本後,才變成了四大名著,這基本上就屬於是生拉硬扯。

    要弄明白其中的具體緣故,就要先大致瞭解下“四大名著”的前世今生。

    如果我告訴你,我們耳熟能詳的“四大名著”,是在1982年才提出的概念,不知道你會不會震驚的下巴都合不上呢?

    事實上,我說的一點都沒誇張,四大名著這個概念,還真是在1982年的時候才有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當時不管是研究哪一部名著,以及研究這些名著的學者前輩們,沒有一個人或者是一個團體,提出過“四大名著”這個概念。

    直到19282年4月,創建於1978年的《國外社會科學》雜誌社,在當月發表了《紅樓夢》的外文譯本,並在法國正式出版,而在文中,首次提出了“四大名著”這個說法。

    至此,“四大名著”的概念由此逐漸傳播開來,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

    不過,當時的“四大名著”,於我們現代人所知道的四大名著還稍微有些不同,不同之處,在於四本名著與今天不一樣。

    我們現代所知道的四大名著,即《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以及《三國演義》,而當時提出的四大名著,則是《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和《金瓶梅》。

    為什麼我們如今的四大名著中,沒有《金瓶梅》卻有《西遊記》呢?這還是在當年的6月,《紅旗》雜誌文藝部所刊發的一篇文章中,明確提出將《水滸傳》、《西遊記》、《紅樓夢》以及《三國演義》定為“四大名著”,因此才沿用至今。

    所以,所謂四大名著的概念,是近現代才提出來的,並非是古就有之。

    當然,近現代的雜誌社等文學機構,之所以提出四大名著的概念,也不是憑空而來,他們也是有一定的歷史理論依據的。

    早在明代時,就有人提出了“四大奇書”這個說法,並且有這個說法的人還不止一位。

    其中一位,是明代著名的文學家王世貞,王世貞為南直隸蘇州府太倉州(今江蘇省太倉市)人,別號“弇州山人”。

    王世貞生於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自幼就極為聰慧,史籍記載,在他九歲時,就揮筆作出一首名為《詠鳳凰》的詩詞,觀者無不稱奇。

    在此之後,隨著年齡的增長,以及多位名師的教導,王世貞逐漸成為了一代文壇大家,到了萬曆年間時,王世貞已經是南方的文壇領軍人物。

    像我們熟知的醫學盛典《本草綱目》,就是當年李時珍幾經輾轉找到了王世貞後,以其堅韌不拔的精神感動了王世貞,因此最終得到了王世貞的大力幫助。

    據記載,王世貞當時不僅親自為《本草綱目》寫序,還多方奔走,幫助李時珍解決出版刊印一事,可以說,《本草綱目》能被後人所熟知,必須有王世貞的一份功勞。

    除了是文壇領軍人物之外,王世貞還有一個疑似的身份,那就是《金瓶梅》的作者“蘭陵笑笑生”。

    不過,這個身份只是疑似,究竟是不是早已無從考證。

    而在王世貞在世的時候,他曾經提出了一個“四大奇書”的概念,在他這個概念裡, 他把《史記》、《莊子》、《水滸傳》和《西廂記》這四部書,列為了“四大奇書”。

    由於王世貞在文壇的崇高地位,因此,他提出的說法,得到了當時不少人的推崇和認可。

    當然,有推崇認可的,也有反對和不贊同的,畢竟明朝的中後期,文學創造十分興盛,業內也有不少文學大家,而提出不同意見的,則是另外一位文學界的大人物。

    這個提出不同意見的人,就是著有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規模宏大的白話短篇小說總集《三言二拍》的作者馮夢龍。

    馮夢龍是萬曆年間出生的人,在他出生的時候,王世貞已經是前輩級的人物,不過,兩人的相同之處,就是在年幼時都極為聰慧。

    不過,在馮夢龍青年時,並未向王世貞一樣醉心文學,當時的他,是一個風流倜儻,喜好流連於煙花場所的雅士,據記載,他曾常年與一個叫做侯慧卿的名妓在一起卿卿我我。

    而著名的文學大作《三言二拍》,則是在馮夢龍三十多歲時,經好友勸導,立下了“絕青樓之好”的目標,並與與侯慧卿分離之後,埋頭創作而成的。

    由於在創作《三言二拍》時,馮夢龍需要涉獵大量的文學典籍,因此,對於前輩王世貞所說的“四大奇書”同樣也多為拜讀,但隨著他的文學造詣加深,他就覺得,王世貞所歸類的“四大奇書”,在一定程度上有失公允。

    為什麼呢?這就要說到王世貞歸類的“四大奇書”中,每部書的文學體裁了。

    前文講過,王世貞歸類的四大奇書,為《史記》、《莊子》、《水滸傳》和《西廂記》,而這四部書,從嚴格意義上來講,並非是同樣型別和題材的書籍。

    比如,《史記》可以說是歷史散文,作者司馬遷用紀傳體編史的方式,把上至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時期的歷史事件進行了記錄,其敘述方式,就是典型的散文詩歌方法。

    魯迅先生稱讚《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很大程度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而另外一部《莊子》,其內容體裁則是哲學散文集,該書用寓言的方式,對宇宙生成論、人與自然的關係、生命價值等多個維度和方面進行了闡述和論證。

    再看《西廂記》,這個就比較簡單了,熟悉戲曲的人,都知道《西廂記》本身就是一個戲曲劇本,其在最初創作出來時,也是歸於元雜劇的其中之一。

    而《水滸傳》呢,與上述三部書都不同,其定義就是用白話文寫成的章回長篇小說。

    四部典籍,出現了四樣不同的文學體裁,所以把它們歸為一類,確實有些不妥,這也是當時馮夢龍提出不同意見的根本原因。

    因此,馮夢龍就認為,既然要歸類,那就要把相同題材的書籍歸為一類,也就是要把長篇通俗小說歸在一起,而在當時,比較流行的且受眾較多的長篇小說,就屬《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和《金瓶梅》。

    所以,這四部有廣泛且堅實群眾基礎的書籍,就自然而然地被歸類在一起,也被稱為“四大奇書”。

    在此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馮夢龍的這個說法都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只要有人提到“四大奇書”,也都知道就是指這四部。

    但到了清朝入關之後,尤其是在順治年間,“四大奇書”中的《金瓶梅》,突然就變成了“禁書”。

    這背後的原因很複雜,最明顯的一點,就是《金瓶梅》中有大量關於男女之事的描寫,因此就被視為一本“不健康”的書籍,加上其他一些時局等因素,最終《金瓶梅》被查禁銷燬,自然也沒人敢說其是“四大奇書”之一了。

    到了後來,隨著《紅樓夢》的問世,漸漸被越來越多的人熟知,而《紅樓夢》由於與《金瓶梅》在題材上頗有些相似之處,因此,就有人把《紅樓夢》歸入“四大奇書”的範疇之中。

    自此,這個說法便被沿用了下來,包括到民國時,同樣也沿襲了這一說法,當時的一些書商,也經常會把這四部書打包刊印出售,所以,人們就越來越習慣這種說法。

    不過,有這個說法不假,但自始至終,從來也沒有什麼評選“四大名著”的活動,明代沒有,清代沒有,民國同樣也沒有。

    人們遵循的,只不過是一個約定俗成的說法,預設這四部書為經典之作而已。

    而到了新中國成立後,為了促進文學的繁榮復甦,人民文學出版社也率先推出了這四部小說,而人民出版社一推出,其他出版社自然就紛紛效仿,久而久之,”四大奇書“的叫法,逐漸就被”四大名著“所代替。

    至於說所謂的“六大名著”,若追溯起來,還是近年來才有的概念,曾經有書商為了多賣書,就把《儒林外史》和《聊齋志異》加了進去,對外包裝宣傳成“六大名著”,加上一些媒體的推廣,因此,就有了這個概念。

    說到底,不管是傳統意義上的“四大名著”,還是所謂的“六大名著”,這些書籍都是中國文學歷史上璀璨瑰寶之一,還有更多的文學典籍等著我們去研讀學習,因此,與其爭論,倒不如多讀幾本書。

  • 2 # 文化一家人

    不管是六大名著還是四大名著,都是民間的說法,並沒有官方評定的過程。

    之所以出現這樣的約定俗成,有其特殊歷史時期的沿革變化。

    解放前,或者說是民國時期,確實有人把《儒林外史》、《聊齋志異》、《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這六部小說稱之為六大名著。

    還有把《儒林外史》去掉,增添了《金瓶梅》為六大名著。

    實事求是講,《儒林外史》、《聊齋志異》、《金瓶梅》這三部文學作品,對揭示當時社會的陰暗面,描述社會變遷和發展,都有著非同尋常的現實意義。相當深刻也不乏思想性和趣味性。

    但是,文學作品畢竟是藝術品。高水平高質量的文學作品,不僅要有時代的烙印,更需要思想性、藝術性、趣味性三者的完美結合。換句話說,也就是人物,故事,情節的和詣統一。

    在這個基礎上,如果認真推敲,《儒林外史》重點是在揭露。《聊齋志異》重點是在影射,而《金瓶梅》重點是在描述。

    不怕不識貨,就怕貨比貨。《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這四部長篇小說,在思想性藝術性和趣味性上,則遠遠地超出了《儒》《聊》《金》的單一層次。

    尤其是《金瓶梅》,有些類似於現代的《廢都》,不管它是如何深刻揭露現實,但由於在性描寫方面過於露骨直白,也同樣是現代社會的價值觀和審美觀都無法接受的。所以不管它的思想性趣味味有多麼深刻,也不可能進入高層次的範疇。

    所以,解放後,不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雖然沒有板上釘釘的敲定,但在人們的約定俗成下已形成了共識。

    事實也確實如此,截止目前,確實還沒有一部長篇小說能超越《紅樓夢》、《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的層次。

    因此,把這四部文學作品列入古典四大名著,可謂名符其實,沒有異議的。

  • 3 # 嗔痴歷史官

    民間一直流傳著關於四大名著、六大名著乃至七大名著的說法,並且每一個說法都有鼻子有眼,讓人十分感興趣,有時候我也會不覺間對這些東西產生濃厚興趣,想要了解一番其背後的精彩故事。

    有人說我們現在所謂的四大名著,在以前其實是七大奇書,後來又縮減成六大奇書,解放後更是變成四大名著,事實真的如此麼?六大奇書為何又會變成四大名著呢?這背後是否有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

    四大名著的由來

    事實上從古至今,從來沒有過官方性質的名著評選活動,所謂的七大名著、六大名著或者現在的四大名著,都不是官方評選出來的,而是屬於一種民間評選,甚至更加準確一些來說就屬於一種捆綁銷售的行為,只是因為影響力比較大,所以就出現了現在的局面。

    在最開始階段,民間或者一些文學家將《西遊記》、《西廂記》、《金瓶梅》、《水滸傳》、《三國演義》、《聊齋志異》、《儒林外史》七部書稱之為七大奇書,後來由於《儒林外史》對統治者以及當時的封建社會制度批判過於嚴重,所以此書基本上成為了禁書,不允許在民間傳播,因此七大奇書就少了一本,變成所謂的六大奇書。

    不過很快六大奇書這種說法也出現了變化,在明朝時期,有一個名為王世貞的文人,他首次提出四大奇書的說法,並且將《西廂記》、《水滸傳》、《史記》、《莊子》四部書稱之為四大奇書,他給出的評選理由十分充足,畢竟這些書籍跨度比較大,其中包含的知識也十分豐富,成為奇書也不足為過。

    不過很明顯不管是文學界還是民間人士,都沒有對王世貞的這個評選表示肯定,只是將四大奇書這個概念傳承下來,到了清朝初期,馮夢龍才將四大奇書這個概念再次引用,並且將《水滸傳》、《金瓶梅》、《三國演義》、《西遊記》四部書稱之為四大奇書,至此,四大奇書的概念基本確定下來。

    馮夢龍提出的這個概念,後來得到了文學界泰斗級人物李漁的肯定,因此四大奇書的概念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不過這個時期還沒有四大名著的說法,畢竟在古人眼中,只有四書五經才算得上真正意義的名著,像四大奇書這些書籍,即使寫得再好,也依舊只能稱之為奇書而已。

    滿清入關之後,逐漸對民間所謂的四大奇書展開調研,並且將描寫比較露骨的《金瓶梅》列為禁書,不允許人們翻閱,更加不允許在民間流傳,至此,《金瓶梅》這部奇書開始從四大奇書當中離開。

    《金瓶梅》離開之後,成書最晚的《紅樓夢》很快又得到人們推崇,將其加入到四大奇書的行列之中,也就是在《金瓶梅》被列為禁書的那段時間裡,出現了七大奇書、六大奇書的概念,不過最終那些想要代替《金瓶梅》的奇書,都因為各種原因被列入禁書行列,最終便只剩下《紅樓夢》代替《金瓶梅》了。

    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其實在清朝時期,經過一定發展和落實之後,四大奇書已經基本確定了,後來也沒有過任何變動,只是當時民間將這四部書稱之為四大奇書,並非四大名著,要說四大名著的提法,又要追溯到1982年方可。

    1982年,《紅旗》雜誌將《西遊記》、《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稱之為四大名著,並且將其捆綁在一起出版銷售,從此以後,四大名著的說法在民間流傳開來,從1982年至今,四大名著基本上都是確定的,也就是那四部書。

    至於說六大名著這種說法,是到2007年才出現的,當時也是一個知名出版社將四大名著加上《儒林外史》以及《聊齋志異》一起出版銷售,所以才出現六大名著這種說法,不過因為《儒林外史》以及《聊齋志異》兩本書內容比較零散,並非是連貫性很強的通俗小說,再加上一些生疏難懂的東西摻雜其中,在民間的傳播遠遠不及四大名著,因此六大名著這個概念其實並不根深蒂固,只有少許人知曉,大多數人還是對四大名著比較熟悉。

    為何七大奇書或者六大奇書會變成四大奇書

    透過對四大名著的歷史演變過程分析之後,其實我們不難發現其餘書籍難以躋身四大名著的原因,首先我們就說最開始人們十分追捧的《金瓶梅》吧,此書描寫十分逼真露骨,就算放到現在依舊是少兒不宜的書籍,因此這本書註定難以登上大雅之堂,只有真正的文學愛好者才會透過露骨的描寫去分析深層次的東西,對於普通百姓而言,誰會刻意分析其餘東西呢?

    在思想比較保守的封建朝代,毫無疑問《金瓶梅》無法廣泛流傳,就像清朝直接將其列為禁書一樣,這種書籍內容確實難以廣泛傳播,無法躋身四大名著行列完全是意料之中的事情。

    再說《聊齋志異》,這本書描寫的都是一些妖魔鬼怪,在現代人看來,純粹就屬於封建迷信的思想,這種思想對青少年乃至成年人都會造成不好的影響,所以不管是民間還是一些權威出版社,都不敢輕易將其加入到四大名著行列。

    最後說一說《儒林外史》,這本書主要就是諷刺封建社會的黑暗,放在封建朝代時期,自然不會受到統治者的喜歡,一旦統治者將其列為禁書,誰還敢大肆宣傳銷售呢?就算是放到今天的開放環境下,人們對這部書的理解也不夠深刻,畢竟已經不是當初的歷史背景了,想要人們走進歷史深入分析,還是存在諸多困難的,換言之這本書已經和時代產生了距離。

    結合以上原因,我們就不難明白這些書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被淘汰出四大名著的真實原因了,雖然官方沒有對四大名著進行評選,可是法律法規以及每個朝代的現實情況,都已經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四大名著的評選,最終能夠勝出的,必然是那些最符合現實情況,同時有利於青少年成長的作品了。

    結語

    四大名著這個概念的產生,雖然沒有任何官方評選,可是在民間經過多年篩選之後,實際上已經有了評選結果,之所以會從七大奇書變成四大名著,本質原因就是其餘書籍不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以及潮流,這樣的東西必然難以登上大雅之堂,這一點其實無可厚非!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張帥為何在全運會決賽中不敵王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