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綠色重陽

    嚼裹兒jiaogudor這個俗語,我是這麼得來的。小時候聽姥姥姥爺經常說,“吃什麼好嚼裹兒呢?”姥姥姥爺已做古多年,但兒時的話依然活在我心中,可平時我也從不用這些俗語,今天想起來仍就很親切。我的理解是嚼裹兒應該是好吃的東西,不是素食,是珍饈佳餚,因為過年時,老人們備年貨,常說年嚼裹IL,年嚼裹IL也可能是另外一個字年嚼餜兒。食字旁加個果字。我想應該是餜字。

  • 2 # 閒庭信步206252415

    謝大聖邀。您問古代的俗語都是怎麼得來的?簡單地說是從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來,俗語未必俗。博大精深的漢語,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作為歷史的縮影,智慧的結晶,漢語言,包括俗語、諺語、迷語、歇後語、繞口令、對聯等等,它的精髓華彩無不閃爍著璀璨的光芒。俗語大多是來自民間最為精彩精典的語言,就像埋沒於泥土中的金子,在拂去塵埃後方顯示出其光芒和價值。中國作為具有悠久歷史文化,上下五千年的炎黃大國,五十六個民族就是語言的創造機儲備庫,百姓的俗語,哲人的慧語,應對的妙語,江嘲戲語,村言野趣,諧謔調侃、勸世賢言……活生生的俗語文字和故事,都是民間生活的智慧結晶,經過代代相傳,流傳至今。這些智慧妙言俗語經過智者高人的巧妙概括,既顯得高度精煉,又極易觸動人的心靈,影響力不可低估。中國俗語有多少?無法統計,隨手翻過,順耳聽來,放眼望去,珠璣遍拾,酣暢淋漓,讓人不知不覺間啟用思維,從中汲取鮮活的智慧營養。源遠流長的文明,波瀾壯闊的歷史,是產生民間俗語深厚而肥沃的土壤,能夠傳承至今的精粹俗語,大多是經漫漫歷史長河沖刷、淘汰之後沉澱下來的,不少俗語都與一段動人的故事和民俗風尚緊密聯絡。鄉土出俗語,百姓是先生。

  • 3 # 唐太斯的二舅

    俗語的源頭一般都是民間故事或語言與文字的分立。例如不到黃河心不死,其實是值得烏江,霸王項羽;有眼不識金鑲玉,是指的荊山玉,也就是和氏璧,因為和氏璧出自荊山,這是故事類。還有一種就是方言,例如捨不得孩子套不到狼,這是四川“鞋子”的發音,外地人聽成了孩子;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皮匠其實指的是“裨將”,是副將的意思,這一類大多是方言和諧音,其實就是源於語言和文字的分開發展。

    語言和文字,特別是和方言,其實是分開發展的,俗語算是一個表徵,很多地方方言,甚至是寫不出字來,無法用書面表達的,這也是語言文字系統很有意思的一點,也是隻所以要普及普通話的根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寫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