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先山青

    印象裡從小到大,每年的春節之前,爸媽便開始準備給各家長輩送的禮品,無外乎各種營養品、菸酒糖茶、肉蛋奶之類,根據不同長輩的年齡和身體狀況,選擇對應的禮品。貌似從中學開始,給長輩送年禮的活兒就落在我身上,送了這麼多年,發現這裡面的講究還真多。

    1.送年禮的時間最遲不能超過臘月二十九,除非是忙的不可開交,否則,臘月二十八之前就把各家的禮品送上門,拖的時間太靠後,對長輩顯得不那麼尊重。

    2.送過去的時候得說點兒吉祥話。剛開始的時候不懂,我媽交待好什麼物品送給誰誰誰,我提著東西就出門,到了人家裡,說我媽讓我給您送什麼什麼什麼。對方開始反覆地推辭,非得讓我再提回去,我跟對方拉鋸戰似的你推我讓。記得第一次的時候,我哪知道這是客氣話,以為人家真的不需要,最後又把禮品拎回家了,把我媽氣得哭笑不得,她趕緊把禮品再次送回去。送的次數多了,經驗就有了,再之後登門的時候,不急著說禮品的事,陪老人家們坐那兒聊會兒天,家長裡短的,問候一下他們的身體啊伯伯叔叔們的工作啊弟弟妹妹們的學習啊,轉述一下我的爸媽委託我帶過去的祝福話兒,末了,還得裝作生氣的樣子說您一定得把東西留下,這是我爸媽的一點心意,祝您老人家健康長壽,您要是打發我弟弟妹妹們再送回來,我們可就生您的氣了!一般這時候,長輩們都歡歡喜喜得把東西留下來,拉著我的手送我出門。後來不知道怎麼回事,我還是挺願意和老人們坐在一起聊天,每次去送年禮待的時間都很長,聽他們講一些過去的事情。老人嘛,年紀越大越愛回憶越愛嘮叨,他們願意講,我願意聽,兩廂情願。老人家們說我這個小孩怎麼那麼愛聽故事呢!

    3.長輩們雖然當時把禮品都留了下來,但是隔天還是會打發自己家的子女或者晚輩把其中一部分東西送回我家,他們只留另一部分。這種規矩不知道是不是各家都那樣,反正我家是這樣。我爸媽的晚輩們給我家送年禮的時候,對方臨走的時候,我媽肯定會挑出其中一件讓人帶回去,同時再挑幾件別的禮品塞給對方,不要也不行,不要就硬塞到車裡。禮尚往來,我媽說不能讓人家帶著東西來卻空著手回去,不禮貌。禮品送過來,然後再還禮,一來二去是必經的過程,體現著禮數和周到。

    我覺著禮尚往來這個事,也是各家有各家的不同,我媽喜歡當面了結,而有的長輩喜歡隔著日子了結,比如這次我收了你的禮物,過一陣子找個機會找個話茬兒我送你點兒別的東西,不經意之間把心意還回去。人說什麼叫親戚?走動著才是親戚,不走動著,親戚這個紐帶慢慢也就淡了。親戚是這樣,朋友之間也是這樣,走動著,感情就一直烘托著。送什麼禮品不重要,哪怕不送東西,經常往來著,串個門喝個茶聊個天,感情的紐帶就聯絡著彼此。

    華人之間講究個人情往來,人情文化確實不同於其他國家,很多人覺著華人的很多做法太客套太虛情假意,有時候那種假能看出來,可還是按套路走下去。有人說何必呢,不搞那一套行不行?行啊,只要雙方都覺著禮尚往來這事忒麻煩忒假惺惺,那可以不那麼客套,大家有事碰頭無事不見就是了。那要是對方不這麼想,只是你自己這麼想,想著今年不送了,送來送去的不夠添麻煩的,結果可能就是對方在家背地裡數落你好幾天,說你這人真不講究忒沒禮貌!久而久之,情義沒準兒就生了。

    真朋友不用講究那些個花裡胡哨的,問題是,我們每個人心中的真朋友畢竟就那麼幾位,其他那些和自己有關聯的人,和他們相處還是得走那些華人的老流程,沒別的,就是為了維護那點兒殘存的或者脆弱不堪的看似熟悉實則沒那麼熟的關係。

  • 2 # 秀才叨叨

    親戚之間買禮品一般都是小輩的給長輩的買,帶著對長輩的祝福與情誼,而這禮品便是承載體!不在於禮品的貴重,而在於送禮品的人!

    過年送禮,表面看是禮品,其實更多的是情誼!世間應有人情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讀書時有必要記住那些名言嗎?還是隻需要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