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紋紋說事
-
2 # 這個星球上最強的男人
清初三大思想家,即王夫之、顧炎武、黃宗羲,他們在明末清初社會激烈變革之際,提出了許多人本主義論點,比如反對君主專制,提高商人地位,重實踐、輕理論的實用主義。他們的思想,在後來君主集權嚴重的清朝並沒有多少發展,但對於中國傳統哲學具有重要意義。
-
3 # 一片紅與紅樓夢
陳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縣>人。是初唐時期著名的詩人。
陳子昂小的時候有些調皮,學習抓的不緊,浪費了一些時間,後來受到教育,認識了自已的缺點,就立即改正。他痛下決心,努力攻讀,課餘時間,博覽群書,上下古今,無所不讀。
陳子昂和勞苦百姓有所接觸,他對人民的疾苦有深厚的同情,對當時的黑暗現實很為不滿。他本想透過讀書,能夠進入仕途,來改革政治,實現自已的遠大抱負。然而,他的學識、才能、心志都不為人們所理解。當時,要參加考試,需要有名的人來引薦,他在京城苦讀十年,身懷才技,竟沒有一個人肯推薦他。他無路可走,只好在京城閒居。
一天,他到街市散步。走到長安的東街,看到有一個賣胡琴的,這人有一把胡琴,要價十分昂貴,非百萬不賣。有些達官貴人,富豪紳士都爭著互相傳看,這把胡琴,從外表看來,並沒有什麼特異之處,可是價格卻貴幾百倍,人們對此很不理解。這麼多有錢有勢的人物,沒有一個識貨,只是讚歎,稱奇,甚至驚詫莫名。傳來傳去,誰也不肯出這樣的高價來購買。陳子昂走了過來,撥開眾人,接過胡琴說:“我買了!”隨後又對隨從的小書僮說:“回去用車把錢運來!″
陳子昂的這一舉動把周圍的人都驚呆了,內中有好奇的人問道:“你拿這麼多錢,買一把看來極平常的胡琴,有什麼用?”
陳子昂說:“我善於演秦胡琴,需要好樂器,為買到好琴我尋找好多年了。”
“能夠演秦支曲子給我們聽聽嗎?”有人請求說。
這件事轟動了長安城。
第二天,到陳子昂住處的人很多,都是當時有名望的人物。陳子昂擺好宴席,招待來賓。酒飯用過之後,陳子昂站起身來,對眾賓客說:“我叫陳子昂,是四川人,我有詩文一百多軸,文軸上都蓋滿了塵土,沒有人知道,也沒有人想去看它。”他拿起昨天買來的那把胡琴,接著說:“這把胡琴價格昂貴,然而,它不過是用來秦樂的一種工具,人們雖不瞭解它,可都爭相傳觀。它有什麼可貴的?人們為什麼只看重這些小玩藝而忽略大的方面呢?”說著,他把胡琴狠狠地往地上一摔,胡琴摔的粉碎。他又讓人們把自已的文軸抬出來,輕輕地開啟,一軸一軸地分送給來賓。
來賓們拿到陳子昂的文軸,互相傳閱。“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讀到陳子昂這些詩文的人,無不交口稱讚,說此人將來一定是“海內文宗。”從此,陳子昂的聲名傳遍長安,一些世俗的眼光也有所改變。武則天知道後,召見了他,認為他是奇才,讓他任麟臺正字,後來提升為右拾遺。
萬歲通天元年,武則天命建安王武攸宜率大軍徵契丹。陣子昂參謀軍事,隨軍至東北邊陲。武攸宜是個愚而好自用的人,好輕舉妄動而無謀略,作戰常常吃敗仗。陳子昂屢次進獻計策,武攸宜不聽,陳子昂請分兵萬人為前驅,武攸宜還是不肯,結果武攸宜進兵失敗,卻降了陳子昂的官。
陳子昂滿腔報國熱情,受到武攸宜的打擊,很是抑鬱不平,有一次來到幽州臺,感慨萬端,幽州臺傳說是燕昭王所築,燕昭王為了改革政治,廣泛招徠天下人才,曾置千金於臺上以延天下士,後來得到樂毅,十分信任他。
樂毅為他出了好多治國良策,國家強盛起來,君臣十分相投。陳子昂登上幽州臺,有感於古代樂毅和燕昭王的故事,感傷自已的不幸遭遇,寫下了著名的《登幽州臺歌》——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在他的詩裡,那種政治上抑鬱不平的心情,對人民疾苦的深厚同情,對黑暗現實的揭露和批判,表現得十分強烈。
陳子昂敢於與世俗抗爭,他那百折不撓的奮鬥精神,在當時的詩人中要算得上最突出的一個。
回覆列表
蘇軾。蘇軾不僅是個大文豪,也是做官的。他生性放達,為人率真,深得道家風範。所以他在做官的時候才能表現出不同流合汙的品質。
文人的蘇軾是宋代文學成就最高的人物,從他1056年宋仁宗當皇帝的時候,二十一歲的蘇軾進京考進士開始就名動京師,之後名滿天下。
宋代是歷史上最善待知識分子的朝代,而蘇軾卻能在那個大師輩出的年代脫穎而出,可見他的才華是何等的出眾。
蘇軾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其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軾亦善書法,為“宋四大書法家”之一;他工於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傳世。
蘇軾高中進士後,不幸母親去世,回家守喪,過了幾年父親去世,又守喪三年,等他守喪回京,已經是宋神宗當皇帝了,正逢王安石當政開始變法,變法當然要剷除意見不同者,變法雖然是為了富國強兵,但變法在推行過程中,由於部分舉措的不合時宜和實際執行中的不良運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害(如保馬法和青苗法)。
蘇軾上書談論新法的弊病,惹惱了王安石,被迫自請出京任職。自此之後,蘇軾的仕途之路一直坎坷。期間因為“烏臺詩案”坐了牢,還差點送了命,幸好王安石畢竟是個有人格的人,上書皇帝:“安有聖世而殺才士乎?”加上宋太祖趙匡胤曾定下不殺士大夫的國策,蘇軾才算躲過一劫。
直到1085年宋哲宗即位,蘇軾的粉絲高太后以哲宗年幼為名,臨朝聽政,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以王安石為首的新黨被打壓。蘇軾被朝廷召回,並且幾個月內官職一連升了三次。當了翰林學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當蘇軾看到新興勢力拼命壓制王安石集團的人物及盡廢新法後,認為其與所謂“王黨”不過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諫議。他對舊黨執政後,暴露出的腐敗現象進行了抨擊,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勢力的極力反對,於是又遭誣告陷害。
蘇軾至此是既不能容於新黨,又不能見諒於舊黨,因而再度自求外調。
以蘇軾的智商和情商,他對自己行為的後果應該都看得很清楚,可他就是如此的率真,不願講假話,不願同流合汙。
而他被貶做小官的時候,總是能給當地的百姓做實事,不去怨天尤人,不去哀嘆什麼報國無門,而是安之如素。
他是那樣的熱愛生活,他的幽默機智的故事,給我們留下了很多有趣的話題。他發明了很多美食,“東坡肉”等都是很多人愛吃的;他被貶到海南島,就在那裡辦學堂、介學風,成為儋州文化的開拓者、播種人;他被貶到杭州,就疏浚西湖,築了蘇堤,使我們今天能領略三潭印月、蘇堤春曉的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