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蜂窩煤6

    當然是。民間故事異彩紛呈,對於少年兒童來說,是一個充滿奇幻的世界,其中的悲歡離合更容易在幼小心靈中生根發芽。對於成人來講,民間故事有都市故事中沒有的厚重感和傳奇色彩,讓人在故事中流連忘返

  • 2 # 厚德揚善文化小館

    家庭在華人生活裡關係特重,盡人皆知;與西洋對照,尤覺顯然。現在要追問其緣何如此。馮友蘭先生近著《新事論》中有“說家國”一篇,似在解答此問題。他大致是本於唯物史觀,以生產方法不同來解釋底,茲摘引原文,以見大意:

    在某種底生產方法之下,社會必須有某種組織,人必須有某種行為。對於人此種行為之規定,即是道德。(中略)生產方法不是人所能隨意採用者,因為用某種生產方法,必須用某種生產工具。如某種生產工具尚未發明,即不能用某種生產方法,人亦不知有某種生產方法。所以生產方法隨著生產工具而定,社會組織隨著生產方法而定,道德隨著社會組織而定。生產方法不是人所能隨意採用者,所以社會組織及道德亦不是人所能隨意採用者。

    在未經產業革命底地方,無論是東方是西方,生產方法在某一階段內,都是以家為本位。用以家為本位底生產方法,即所謂生產家庭化。有以家為本位底生產方法,即有以家為本位底生產製度。有以家為本位底生產製度,即有以家為本位底社會制度。在以家為本位底社會制度中,所有一切底社會組織均以家為中心。所有一切人與人底關係,都須套在家底關係中。在舊日所謂五倫中,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關於家底倫已佔其三。其餘二倫,雖不是關於家者,而其內容亦以關於家底倫類推之。如擬君於父,擬朋友于兄弟。

    經過產業革命底生產方法,主要是用機器生產。用機器生產,必需大量生產。(中略)所用底工人,不是老闆的家人,而是從社會上來底人。它的出產,不是供他的家用,而是供社會之用。此便是以社會為本位底生產方法,亦謂之生產社會化。(中略)一個人如生在一個生產社會化底社會里,他的生活完全與上述之人不同。……他的行動,既不能以家為本位,亦不必以家為本位。

    盧作孚先生於華人生活之欹重家庭,言之最為透切;但於其所以然,卻言之甚略。他只這樣說:

    因為農業民族的經濟單位,非常簡單;簡單到一個經濟單位只需要一個家庭。所以農業民族底社會生活,就是家庭生活。縱然有時超越了家庭的範圍,然而亦是由家庭關係擴大底。第一擴大為家族的關係。第二由父的家族母的家族聯絡而為姻戚的關係。第三由家庭的接近而有鄉里的關係。第四由個人及家人的往來而有朋友的關係。綜合起來:家庭生活是華人第一重底社會生活;親戚鄉里朋友的關係,是華人第二重底社會生活。這兩重社會生活,集中了華人的要求,範圍了華人的活動,規定了社會的道德條件國家的法律制度(1)。

    此視馮說不過更加簡單粗略,其意並無二致。本來經濟(生產、農業在內)足以影響一切,事理甚淺,一般人皆容易看到。所以他們的說話,約可以代表一般,我們應予檢討。

    華人特重家庭倫理,雖相沿自古,但各時各地亦有變化不同。例如戰國時就有相當變動,特別是商鞅變法底秦國:

    商君違禮義,棄倫理,並心於進取。行之三歲,秦俗日敗。秦人有子,家富子壯則出分,家貧子壯則出贅。假父耰杖彗耳,慮有德色矣。母取瓢碗箕帚,慮立訊語。抱哺其子,與公並踞。婦姑不相說,則反唇而睨。其慈子嗜利而輕簡父母也,念罪,非有儲理也。亦不同禽獸僅焉耳。(2)

    當時商君的意思,是站在國家立場要打破家族使個人直接隸國家(關於這一點證據甚多),獎勵耕戰,用以對外。其傾向正與歐洲相合,但那時生產工具生產方法有沒有改進,卻難詳考。怕不見得是由生產力而決定其上層建築底罷?相反地,或者倒是由法制(上層建築)而影響於經濟,影響於生產!

    再舉第二個例。歐洲的瑞士,於一九○七年新頒民法,頗重家庭制度(3)。在其三三一條以下,特置家權一節,其最重要者為家產共有。且於親權外並立家長權。但我們能不能說瑞士這時候還沒有經過產業革命呢?

    還有在另文中,我們說到西北如甘肅等地方回民漢民雜處,其道德習慣互異恰可得一對照。漢人一家一家散漫自由;回民則生活於其宗教團體規律之中。我們又能不能指出其生產工具生產方法有何不同呢?

    從上面三個事例來看,家庭在華人生活裡之特重,明明不是“生產家庭化”這一點可以解釋得了。

    【註釋】

    (1)盧著《中國的建設問題與人的訓練》,生活書店出版第四頁。

    (2)《賈誼新書》卷三《時變》篇。

    (3)商務印書館出版程樹德著《國故談苑》第二四○頁,程為法學名家。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踏板機車怎麼改裝能提高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