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顏二哥有言23
-
2 # 世間安有雙全法
1、保持良好的作息規律,努力去做一件事情讓自己的內心感到充實,休息的時候身心放鬆,勞逸結合;
2、堅持鍛鍊,強健體魄;
3、健康飲食,工作繁忙的時候適量吃一些營養高的食物,規律飲食,到了飯點儘量吃飯;
4、積極用腦,保持好奇心,開發自己的創造能力;
曾國藩曾說:“精神愈用而愈出,不可因身體素弱過於保惜;智慧愈苦而愈明,不可因境遇偶拂遮而摧沮。”又說“心常用則活,不用則窒;常用則細,不用則粗。”所以說,人的精神智慧並不是靠保養留存才能充沛靈活,越是勤奮的人精神狀態愈好,休息質量也越高。
-
3 # 速讀G先生
大腦有兩個區:長期記憶區和工作記憶區。①工作記憶區,主要是意識和思考區,做的是“加工”工作。②長期記憶區,主要是儲存區域,它儲存著大量事實性知識(事物真實情況的知識)和過程性知識(也就是與原有知識連結的部分,通俗來說就是怎麼辦的知識)。
在遇到問題的時候,大腦會先呼叫長期記憶區來做決策,這樣的效率最高。但長此以往也會犯經驗主義錯誤,特別是你的記憶倉庫長期不更新的情況下。所以,雖然大腦不喜歡思考,但還是不能讓大腦太偷懶,還是要多進行思考。
一、大腦的執行機制是這樣的:遇到問題的時候,首先啟動的是記憶,不是思考。
大腦為了避免思考耗費精力,會讓記憶來完成思考的事情,因為大多數問題我以前已經解決過了,不用重新開始思考,呼叫記憶庫裡經驗,這樣效率也會更高。比如說,你上班路上,該走哪條路,該在哪裡換乘地鐵,你自然而然的就去做了,指揮你行動的不是思考,而是記憶。
二、如何才能豐富大腦的記憶庫呢?
上面內容,我們認識到了“儲存的記憶”對大腦的重要作用。既然如此,如何才能把資訊、知識儲存到記憶庫(長期記憶區)中呢?
關於記憶,認知科學有一個重要的原理:記憶是思考的殘留物!也就是說,經過你深度思考過的東西,通常就記住了,而且大腦會把它放到長期記憶區。而沒有經過深度思考的東西,通常只會放在短期記憶區。
關於具體的記憶方法,分享過太多了,比如檢索記憶,間隔重複記憶,再比如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軟體中的編碼定位記憶、撲克牌記憶等等,這裡就不再一一贅述了,感興趣的可以自己去找了看。
三、我們要想更好的思考,掌握更多的背景知識是前提!
大腦要是實在沒辦法呼叫“長期記憶區”的資料,就會選擇“工作記憶區”,也就是意識和思考的區域。當遇到複雜資訊時,大腦會先做搜尋,然後再透過背景知識進行資訊關聯、合併,再然後才是思考。
很多人覺的自己不會思考、思考能力差,事實卻不是這樣的。事實是,你沒有足夠的背景知識,這導致了你的理解和思維速度跟不上,從而讓你覺得自己不會思考、思考能力差。
比如非常考驗思考能力的頭腦風暴。我們在開頭腦風暴會的時候,有的人跟得上,有的人到後來就蒙了。蒙圈的人不一定是他們思維能力差,而是他們的大腦裡沒有你那麼多的記憶資訊、背景知識,所以他們需要一直保持思考,一直在各種資訊裡合併,尋找關聯,還沒等他真正開始邏輯推演,大腦的頻寬就下降了一大半了,於是就卡住了。
很多學生聽不懂老師講的課也是一樣,並不是他們不聰明,而是他們大腦裡沒有足夠的“基礎知識、背景知識”。
再比如:我手裡有一顆糖,我跟你說這顆糖吃起來像花生,你容易理解吧,那我要說一顆糖吃起來像鸚鵡肉呢?你是不是就無法理解了,因為你記憶里根本就沒有關於鸚鵡肉是什麼味道的資訊,那這時候我說,哦,就像是烤雞翅的味道,你是不是就很容易理解了。
結論:大腦對於一個事情的理解,會優先呼叫長期記憶裡的資訊到工作思考區,如果調用不了,搜尋了半天沒找到,那就沒有辦法思考了,那自然也就沒有辦法理解了。
1、所以,一位好老師在講抽象概念的時候,通常會做更簡單的類比來幫助學生理解。同樣的道理,要理解一個抽象概念,你自己也需要做一些類比來幫助理解,要用你以前知道的具象知識來幫助理解新的抽象的概念。
2、所以,不用懷疑我們學那麼多知識,瞭解那麼多資訊、看那麼多書到底有沒有用。查理芒格說過一句著名的話:“我這輩子遇到過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是每天都讀書的,一個也沒有”。因為他們在吸收實事性知識,把它們存在了長期記憶裡,當遇到問題的時候就可以直接的呼叫,那麼就會比普通人更加高效、更準確,那看上去就會比普通人更聰明。
我們常說想象力很重要,但知識更重要!因為有了知識才可以想象,才能夠解決問題、決策、激發創造力!如果 沒有大量事實性的知識、沒有知識體系,有效的思考是無法展開的!
3、我們該如何學習,並做到學以致用呢?
其實就是4個字:刻意練習。對於學習來說,刻意練習不是做低水平的重複,而是對知識進行歸納、演繹、深度思考,對知識進行遷移,做到學以致用、觸類旁通。刻意練習的目的就是把思考轉化成記憶,把“工作記憶區”空出來做更多的思考。
補充:什麼是刻意練習,如何學會刻意練習?
最後簡單總結一下:大腦是不喜歡思考的,相比思考,大腦更喜歡用記憶來解決問題,因為這樣效率更高。所以,我們在學習中要多做思考,思考是為了把資訊存入長期記憶區中,而這些記憶又可以促進我們做更好的思考,這樣就形成了一個良性迴圈。
-
4 # wp1224
經常思考問題。學習,要一邊學,一邊思考。這個,孔子早就告訴我們了。腦子越用越靈。面對眼前的一個事物,你要能想到很多,做出一些想象與判斷。聰明的人大腦裡裝的都是明天或以後的事。他能透過眼前看到的世界,想象到另一個現實中不存在的世界。他有著長遠的眼光,能想象出十年以後,二十年以後,我們生活的變化?他們的腦子,轉動很快。不聰明的人,從不去想。看到了就有,看不到就沒有。比如今天出門,不看天氣預報。下雨了就下雨了,什麼事,遇到了再說,從不提前做好預防的準備。
回覆列表
人類大腦的綜合腦力(智慧),既可以是來自天生遺傳的,又可以是通過後天的不斷學習而獲得的。同時還要加上平時日常生活的用心維護保養才讓自己的大腦更好用。
當然,我們對來自先天遺傳的腦力,如過目不忘的記憶力,電腦般的運算分析,藝術能力等等無能為力,很無奈!然而,我們是可以在後天方面做一些事,從而達到讓自己的大腦更好用些的。具體又在哪些方面呢?
1.不斷主動的使用大腦和學習新的知識。
人的大腦自從來到世間就透過五官感知外部世界:自然界和社會生活。可以從父母,老師,社交活動,書本,網路學習。學習的驅動力可以是出於本能的好奇心或興趣,也可以是自我本身或身邊的人施加的壓力。而養成主動自我的,有目的學習和訓練大腦的習慣會比被動的學習而獲得腦力的提升要更快,更有效。這就如有目的去閱讀一本書與慢無經心的去閱讀一本書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會讓你從書本記得或獲得更多資訊,而後者卻讓你“水過鴨背”,過目即忘。這就是主動和被動的最大差別!知識越多就越能融會貫通,大腦就轉的快。
2.學會如何有效的保養和使用大腦。
我們大家都深有體會,如果休息好了,睡眠好了,記憶力就特別好。否則就感覺大腦遲鈍,不好使,記憶力差,容易忘事,情緒不穩,不能靜心思考問題,容易累,疲勞,讀書容易打瞌睡等等。這是因為人腦細胞就如人體一樣,是不斷在代謝,需要營養和修復。而睡眠是大腦細胞最主要的代謝和修復時段。所以,足夠的睡眠是能讓大腦完好保養,好用的基本條件。
3.良好的飲食營養。
大腦是人體消耗能量比重最大的器官。特別是在思考時就更為突出。能量從何而來?不外是從人體對來自食物的蛋白,糖類,維生素,和各種其他化學元素的代謝而來。所以,日常生活保持足夠,均勻的營養飲食也顯得非常重要。這就是為什麼營養不良的人懶得用腦,讀書易累,看了一會就打瞌睡的原因之一。
4.健康的大腦使用節奏。
要讓大腦能比較有效和持續的使用,就要講究使用大腦的節奏。也就是不要讓大腦持續的疲勞使用。我們在上面提到要保持足夠的睡眠和休息,那是一種某種意義上的“被動”休息。其實,還有一種‘’主動‘’的大腦休息方法,那就是轉換大腦使用的方向。比如說,看書累了,思考問題累了,可以轉換一下使用大腦的方向來調節大腦。比如說做做其他讓大腦感覺輕鬆的事:體育運動,聽音樂,修理花草,打理家務,以及其他興趣愛好什麼的。轉移大腦注意力也是一種大腦休息!
對於我自己來說,我就是透過上述方法來達到讓自己的大腦更好用的。大家又如何做到的呢?分享一下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