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白天的月亮55

    實際上是,你做了什麼就是想做什麼,不存在你想做的沒有做,做了的卻沒有想過,做了即是想做!比如有人叫你一起吃飯,你以為對方請客,所以你想去。但是對方說自己沒錢,叫你請客,你就不想去了。所以關鍵點還是你想不想去!我們不可能知道一個人心裡再想什麼,但是我們可以觀察他做了什麼,他做的即是他想的,這就是知行合一,也可以稱為表裡如一!

  • 2 # 槓精大叔

    第一,要有良知。良知的內容源自自己的需要。

    第二,要能夠實踐。實踐之時要有手段。無論什麼手段,都必須符合良知。如果不符合,則修正良知。

    第三,不要理會他人詆譭。因為我就是良知。心外無物。

  • 3 # 致良知man

    王守仁即王陽明,其學說集儒家之大成,又從中抽離出良知這個概念。陽明說心即理,吾性自足。之所以常人不能做到知行合一致良知,是因為良知被私慾遮蔽了,不能彰顯。

    所以,要想做到知行合一致良知,必須事上磨練,克己省察,慎獨反思,戒慎恐懼,找到良知的發竅處,良知找到自然帶動行為一起知行合一!

  • 4 # 泉水

    知才是開始,必須去行,才是真知,本來良知自知,然氣弊物慾遮蓋,克己學習功夫,知行合一,陽明先生,從悟道後自縣官起,去民稅,修街道防火,減少訴訟,推民約,三公等,明德即親民,體用一源,後平匪亂,治政策,調研,練兵,等等皆是知行合一

  • 5 # 文刀沐子

    王陽明就是主觀唯心主義中的瞎蒙派,他從來沒有做到"知行合一",反而受自己瞎蒙哲學所累,56歲就丟了性命,而且死於不知名的惡瘡,全身潰爛,流膿不止,腥臭難聞,痛苦不堪一一大概是搞心學把心累壞了吧,所以才由內而外爛,受此因果。

    先說他的"知行合一"吧,這個提法和今天我們的理解根本不搭界,在陽明看來,整個世界就是人的心理空間,心外無物,人最重要的就是進行心理反思,然後啟發也就是致良知,反思出來的良知支配行動,行動成功,就知行合一,行動不成功,就繼續反思。

    這裡出現了一個很大的問題,陰陽先生反思的起點不是客觀世界,而是人的心,也就是心理,而完全脫離客觀事物的心理反思,反思出來的"良知"只有一個,那就是一一瞎蒙!

    靠瞎矇混世界,當然有成功一一也就是知行合一的可能,但那絕對是小機率事件,更大的可能是:被客觀世界碰得頭破血流。

    王陰陽自己的悲慘下場,充分說明了這個真理。

    其實,純主觀反思根本不存在,王陽明的致良知,就是揣摩別人的心理,尤其是上級,皇上的心機,然後曲意迎奉,用行動滿足聖心,從而功成名就一一知行合一。

    但實踐給陽明開了一個大大地嘴巴,證明他的瞎蒙學純屬找死!

    王陽明這傢伙是鎮壓農民起義專業戶和劊子手,雙手沾滿了勞苦大眾的鮮血。朱厚照當皇上期間,南方發生農民起義,朝野震動,朱是好大喜功而又極不靠譜的傢伙,聽說農民起義,高興的不得了,非要御駕親征。

    這時候王正好是起義軍所在地附近的一個官,看到農民起義,心魔大發,心想:如果我能平息這次起義,龍心一定大悅,我肯定能名利雙收。於是以知致行,王糾結了一干人馬,真的把起義軍鎮壓了。

    不想王陽明的舉動,大大地激怒了朱厚照,朱嫌王妨礙自己表現蓋世武功,不僅對王大加訓斥,而且讓王恢復原狀。不得已,王八旦只好用自己計程車卒扮成農民起義軍,供朱厚照剿殺!

    結果朱厚照當然大勝,因得勝而龍心大悅,朱沒有過份追究王搶功的罪責,只是罷官,打發他回老家吃地瓜去啦。

    老天也真會開朱,王的玩笑,朱厚照得勝後忘乎所已,在歸程的船上打斤頭,一溜斤斗過了頭,掉水裡去啦。人們七手八腳地撈上來,人已經半死不活,搶救多日,終於還是嗚乎了。

    期間有人上摺子,是王守仁貪天之功,才害了皇上,王得知後,嚇得魂飛魄散,惶惶不可終日,後來致死的惡疾,因此座根。

    好在朱厚照很快死去,新帝嘉靖並沒進一步追究王的責任,六年後還重新啟用這個專業戶去鎮壓農民起義,但晚了,王守仁於嘉靖七年惡疾而亡。

    王的主觀唯心主義瞎蒙哲學之知,付諸行動後害死第一個人,就是他自己!

    這裡頭有一個大道理:你主觀良知為善的東西,在他人並不見的就是善。人不能以自己之心度天下,還是要遵重客觀規律才行。

    王陽明晚年有句名言: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這話中肯,也等於否定了他自己:心本不是善也不守中,更可能是一一賊!

    王就是被自己的心賊害死的。

    不過,王陽明發現了主觀世界的客觀性和實體性,這是難能可貴的。

    破解陽明心魔的鑰匙:

    是父母生了你的心,還是你的心生了你父母?

  • 6 # 李連捷

    《西遊記》的作者吳承恩,是王陽明的粉絲。為了生動具體的宣揚王陽明的學說,吳承恩寫了這本神魔小說,就是想告訴人們,怎樣踐行王陽明知行合一的思想。

  • 7 # 史記sj

    知行合一,關鍵是在於“知”,聖人之知與凡夫之知有何區別?

    人生三重“知”的境界可以看作是一個標準:

    第一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第二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

    第三重: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其中第二重是超凡入聖的關鍵,至少80%的人終其一生都不得入門,所以陽明先生之後,再無大聖之人也就能理解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崔龍洙算不算是蘇寧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