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信用融資生活

    經常聽到有人說

    買東西就挑大品牌,大牌有保證

    小到買衣服包包,大到買車子房子

    人民群眾對大牌的信任和偏愛

    可謂是貫徹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這不,買起保險來,也常有人問:

    “這個保險是大公司的嗎?是大品牌的嗎?”

    買保險會對比是無可厚非的,貨比三家是個購物好習慣。可對比的是保險公司大小?依據居然是保險公司的品牌名氣大小?

    說到這裡,小保菌必須站出來說句公道話了:且不說其他,大公司=品牌=品質這樣的認知是有失偏頗的。那些一本正經宣揚著“小保險公司不靠譜”的,如果不是忽悠,只能說是“無知無畏”了!

    接下來,小保菌就正兒八經地來具體說說,為什麼“小保險公司不靠譜”的觀點是扯淡!

    【一】

    沒聽過名兒的都是小保險公司?

    隨便舉個例子,招商仁和人壽很多人應該沒聽過,都以為是小保險公司,但實際上,招商仁和人壽背靠招商局、中國移動、中國航信三大央企,註冊資本高達50億元人民幣,還覺得是小公司嗎?

    事實上,由於保險這個行業的特殊性,國家對保險公司的監管特別嚴格,開設條件也很複雜,保險公司沒有“小”的:

    《保險法》第六十八條設立保險公司不僅要求符合各類法律法規,還要求註冊資本最低限額為人民幣二億元且必須為實繳貨幣資本,這可要是實打實的真金白銀吶! 除此之外,對主要股東還有要求:有持續盈利能力,信譽良好,最近三年內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淨資產不低於人民幣二億元;對管理層要求具備管理能力、任職前取得銀保監核准的任職資格。

    由此看來,國內現有的保險公司,無一不是過五關斬六將、經過了銀保監會的層層稽核、投入數億真金白銀、具備齊全手續、憑藉真正實力開設的。保險公司真的都不“小”。

    【二】

    為什麼會產生“大小保險公司”的誤解?

    我們單從品牌來看,現在的這些所謂名牌、大牌,真的不好說。很多我們以為的“大品牌”,只是因為有鋪天蓋地的廣告投入和明星代言。而一些名不見經傳的所謂“小保險公司”,無論從規模還是資金來說,確實也不小。

    之所以會讓人們產生“大小保險公司”的誤解,主要還是和保險公司自身的經營渠道、廣告投入、機構地域性、成立時間等,以及消費者個人獲取資訊的渠道有關。

    講到這,小保菌要強調一個觀點:買保險最重要的是產品本身能否符合個人的需求,所謂的大保險公司也有不太好的產品,那些你以為的小保險公司,爆款保險也不少。

    【三】

    不能簡單說“大小”

    那怎麼評估保險公司靠不靠譜呢?

    前面說到,保險公司的開設條件那是相當嚴格,同樣,在保險公司的運營層面上,也有嚴格的監管評價體系。保險監管主要從風險綜合評級(即分類監管評價)、服務評級、經營評級這3大方面系統地進行監管評價,並公開結果資訊。我們保險消費者可以參考這些結果,來評估保險公司的是否足夠靠譜。

    1、風險綜合評級:

    從保險公司償付能力和風險管理能力來評價公司的風險狀況。不同風險狀況的公司將面臨不同方式的監管,所以也稱為“分類監管評價”。

    怎麼看:風險綜合評級是每個季度一次,償付能力充足率和評級結果都是變動的。所以,目前只要是償付能力大於100%、風險評級為B級及以上的公司都是沒有問題的。(具體評級標準可在文末檢視)

    2、服務評級:

    從保險公司銷售、承保、保全、理賠、諮詢、回訪、投訴等所有服務環節對保險公司服務水平進行的評價。

    怎麼看:這個服務評級,不僅看售後服務,也包含了前端的銷售、承保、諮詢,後面的回訪、投訴等關鍵指標。因此這個結果,與消費者購買保險、售後服務等體驗最密切相關。我們在看保險公司時,儘量選擇那些服務質量較好(B級以上)的公司。(具體評級標準可在文末檢視)

    不過小保菌要提醒,評級結果是整合以上所有衡量指標得出的綜合結果,並不代表某一項具體指標的結果,因此在檢視結果時,要注意區別。

    3、經營評級:

    透過對保險公司速度規模、效益質量、社會貢獻三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反映保險公司經營能力的指標。

    怎麼看:相對而言,這項評級更多的是對保險公司的經營結果指導,促進保險公司改進經營管理,轉變發展方式,和消費者關係較少,僅作為一個參考,B級以上是經營狀況正常的。(具體評級標準可在文末檢視)

    以上3點評級結果,可從以下渠道獲取:

    ②服務評級: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原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網站-工作動態-公告通知-通報

    ※ 評級標準1、風險綜合評級分為A、B、C、D四個等級,代表不同情況:◆ A類公司:指償付能力充足率達標,且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和流動性風險小的公司;◆ B類公司:指償付能力充足率達標,且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和流動性風險較小的公司;◆ C類公司:指償付能力充足率不達標,或者償付能力充足率雖然達標,但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中某一類或幾類風險較大的公司;◆ D類公司:指償付能力充足率不達標,或者償付能力充足率雖然達標,但操作風險、戰略風險、聲譽風險和流動性風險中某一類或幾類風險嚴重的公司。2、服務評級分為A、B、C、D四大類,具體包括AAA、AA、A、BBB、BB、B、CCC、CC、C、D共10級:◆ A類是指總體服務質量優秀的公司。其中95分(含)以上為AAA,90分(含)-95分為AA,85分(含)-90分為A。◆ B類是指總體服務質量較好的公司。其中80分(含)-85分為BBB,75分(含)-80分為BB,70分(含)-75分為B。◆ C類是指總體服務質量較差的公司。其中65分(含)-70分為CCC,60分(含)-65分為CC,55分(含)-60分為C。◆ D類是指總體服務質量差的公司。55分以下為D。3、經營評級分為A、B、C、D四類:◆ A類公司是指在速度規模、效益質量和社會貢獻等各方面經營狀況良好的公司;◆ B類公司是指在速度規模、效益質量和社會貢獻等各方面經營正常的公司;◆ C類公司是指在速度規模、效益質量和社會貢獻某方面存在問題的公司;◆ D類公司是指在速度規模、效益質量和社會貢獻等方面存在嚴重問題的公司。

    需要特別提醒的是,這3大評級的結果都是會變動的,只代表某一段時間內的保險公司經營情況,並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這個參考也是階段性的,需要保持一定的關注。

    總結

    透過以上內容,相信大家已經瞭解,保險公司靠不靠譜和“大小”無關,可以從風險綜合評級、服務評級、經營評級這3項指標多方面來客觀、公正、綜合地評估保險公司。

    當然還是要強調,買保險產品才是關鍵,所屬公司僅是挑選產品的考慮因素之一。具體買什麼保險,還是要結合自身的需求和保險產品的匹配程度來進行全方面的考慮和選擇!

  • 2 # 韭菜何時能開花

    這麼跟你說吧,保險公司真的不存在大小,國內保險應該都是國家控股的,屬公,所以不會說輕易垮,但是我身邊有一朋友就是保險工作的,他們有專門的部門負責理賠,就是不可能讓你賺到便宜,如果保險不賠,你同樣可以起訴保險公司,現在很多交通事故都是把保險公司做為第三方被告

  • 3 # 談金融話地產

    先說明觀點:保險公司會倒閉但是不會完蛋,購買的保險依舊會兌付,不會打水漂。

    在《保險法》裡有非常明確的規定,保險公司資不抵債得時候,是可以像其他一樣申請重整或者破產清算的。

    但是這時候就有一個問題了,那我在保險公司投的保怎麼辦?我買了一份終身壽險,後期我理賠找誰呢?國家也想到了這個問題,所以在《保險法》裡也是有相關規定的,一家保險公司破產了,會有保險公司承接其原有保單,沒有保險公司承接的,由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指定。

    實在沒辦法怎麼辦?還有保險保障基金。每年保險公司都會按規定提存保險保障基金,由銀保監會集中管理,統籌使用,截止到2018年1月31日餘額1158.89億元。保險保障基金曾成功處理新華人壽、中華聯合財險的風險問題,在2018年3月8日向安邦保險增資608.04億元,處置問題。

    最後,國家透過嚴格的准入標準,嚴格的償付能力檢查,現場檢查等手段預防保險公司風險的產生,防止保險公司破產完成惡劣影響。

    作為消費者、投資者,我們要做的不是擔心保險公司破產,而是根據公司的經營特點,執行能力等方面的因素,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產品!

  • 4 # 奶爸木子

    先說結論,壽險公司是安全的。

    下面從幾個方面簡單說下保險的安全性。

    一、人壽保單不納入破產債權《公司法》;

    二、受益保險金不用於抵債 -《合同法》73條;

    三、保單是不被查封罰沒的財產-《保險法》23條;

    四、不存在爭議的財產分配-《保險法》61條;

    五、不需要納稅且不能隨意質押-《稅法》4條;

    六、人壽保險公司不得破產解散-《保險法》85條。

  • 5 # 梓誠平安福保寶

    現在國內數百家保險公司,上市保險公司7家,國內第一平安保險市場佔有率達50%多比其他所有保險公司加起來還要多,全球500強29位,總資產達80000億人民幣,至於其他小公司靠譜嗎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買大公司產品可靠理賠快服務好。

    小保險公司從保險法上講,不能倒閉因為保險公司都要加入再保險,就是倒閉了由其他保險公司接手,保額不會變但是收益就沒法保證了有損失是會的,就像大家買電器一定買大品牌的質量好用的放心。

  • 6 # 誤入保險的保險人

    先說靠譜的:自行百度《保險法》《合同法》《公司法》《保險保障基金管理辦法》。特別是保險法的68、69、89、92、97、98、99、100、101條。

    保險公司都靠譜,但是賣保險的就不一定了。現在說說不靠譜的:1不做任何情況詢問,上來就推薦產品的。

    2不問健康告知,又或者鼓動客戶不如實告知的。

    3胡說八道,她推薦的保險就沒有不管的。

    現在就想到這麼多,有志之士再補充吧!

  • 7 # 扒姐讀財

    首先,能做保險業務的公司一定都不小,只是在那麼多保險公司我們會有大小之分而已。因為成立一家保險公司,淨資產必須不低於2億元,這是很高的門檻。

    《保險法》68條,設立保險公司要具備下列條件主要股東具有持續盈利能力,信譽良好,最近三年內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淨資產不低於人民幣2億元。

    而且,保險公司受到銀保監會嚴格監管,對於大家購買的保險也有完備的保障,保險法規定:

    如果保險公司被依法撤銷或宣告破產,其持有的人壽保險合同及責任準備金,必須轉讓給其他保險公司。達不成轉讓協議的,由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指定接受轉讓。

    也就是說,就算保險公司倒閉了破產了,我們的保單也不會打水漂,到時會有其他保險公司接手,如果談不攏,最後也會由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來指定接手。

    總結:無論你認為的保險公司有多小,保單都會有保障!不存在打水漂的可能。

  • 8 # 肆大財子

    咱們買保險,挑的是保險產品,而不是保險公司。

    明明保險公司會倒閉!為什麼還敢買!

    相信我, 你能看到的關於保險公司的精華知識, 基本我都整理出來了,

    看我這篇就夠了!

    可是江湖險惡,你看那些線下代理人,賣著價格貴幾萬的保險,還掛著俠義道的招牌。

    他們說:

    ——小公司沒有實力,賠付沒保障,而我們是大品牌,服務好,理賠快......blabla...

    這時的你又懵了,求助無門心茫然。

    也罷,

    公子寫了個長文,一次性解決大家的困惑。

    所謂的「小公司」到底有多小?

    江湖上保險公司林立,但是它遠比你想象的要少。

    現在大陸有多少保險公司呢?

    根據銀保監會官網公佈的資訊,截至2018年12月,在大陸經營的保險公司,保險集團控股公司12家,人身險公司96家,財產險公司89家。

    但是以大家熟知的「中國平安」為例,它分為:平安人壽、平安健康險、平安養老和平安財險四家子公司。這四家公司各持有一塊牌照,也就是說,僅平安一家就持有4塊牌照。

    所以呢,真實數字要比直接加和少一些,在120家左右。

    而香港,點大的地方,就有一百五六十家保險公司,

    相較之下,大陸可以說是人丁稀落,少得可憐了。

    量少的結果,是這些保險公司的質量真的很高。

    我彷彿看到了你的滿臉狐疑,真的嗎?

    在這些保險公司中,簡單可以分為三大流派:

    1)品牌公司

    如華人壽、中國平安、太平洋、新華、泰康等。

    這些大公司大多發源於上世紀末,股東實力較強、註冊資金大,同時廣告宣傳投入較多、知名度高。

    這些,也正是許多老百姓和保險代理人口中的「大公司」。

    2)合資公司

    比如瑞泰人壽、中英人壽、工銀安盛、中信保誠等等

    我們試舉幾例:

    中英人壽:中糧集團和英國英傑華保險集團的合資,後者誕生於1696年,是英國最大的保險公司。

    工銀安盛:中國工商銀行、中國五礦集團和法國安盛的合資,後者是全球最大的保險集團。

    瑞泰人壽:中國國電集團和英國耆衛保險集團的合資,後者成立於南非,業務遍佈全球43個國家和地區。

    這些保險公司,外有一流的國際保險公司做外援,內有大央企、大銀行站臺,才是真正的王者。

    只是因為行事比較低調,不太重視廣告和營銷,導致知名度不高,但經營策略穩健,更注重長期穩定發展,

    做到了真正的低調奢華有內涵。

    3)新興公司

    常聽說的比如百年人壽、信美相互、華貴人壽等等

    我們也試舉幾例:

    眾安保險:三大股東分別是阿里、騰訊、平安

    信美相互:大股東是阿里

    百年人壽:大股東是綠城

    華貴人壽:大股東是茅臺

    這些新興公司出生晚,剛拿到牌照,市場就被巨頭們瓜分完了。為了搶佔份額,往往會低利潤經營,注重市場規模發展,產品的價格一般會比較便宜。

    但是實力一點都不差,背後都是國內知名大企業,大股東中最差的也是地方政府的「親兒子」。

    有些線下代理人開口就是保險公司分大小,那我可就納悶了:

    你來告訴我哪家算小公司?

    在大陸賣保險是要牌照的。而想拿到牌照非常難。

    上圖是保險法第68條的規定。第一條就寫明瞭,要求股東是必須乾乾淨淨的,而且淨資產不得低於2個億。

    而在真實情況下,沒有20億以上真金白銀是很難辦成這事的。而且即便是有這錢,也得有足夠的背景,不然就得排隊,據說在保監會排隊等批牌照的公司都超過了200家。

    然後呢?2016年批了12家,2017年批了6家,你們猜18年批了幾家?

    Only 1家,就是京東合資入股的安聯(中國)財險。

    你就說嚴不嚴?你就說難不難?

    所以說,保險是大佬們的遊戲,是大佬們鬥技的舞臺,真不是隨隨便便阿貓阿狗就開得了保險公司的。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保險公司只有相對的大小,所有的保險公司都是非常大的公司。

    當我們在選擇保險公司時,到底在挑什麼?

    ——我們XX保險已經有30年曆史了,是世界500強的企業,已經「大而不能倒」了。買我們家的保險,安全放心。

    線下代理人說得天花亂墜。

    這些重要嗎?重要,對保險公司自己重要。

    但這些跟我們老百姓隔了十萬八千里,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

    關我P事。

    公子總結了下,真正對咱們老百姓重要的是一共四方面:

    0、安全

    1、理賠

    2、條款

    3、服務

    安全的問題公子先按下不表,在第三部分我會詳細介紹每張保單背後的大傢伙——保險公司的監管機制。

    只丟個結論在這裡,

    所有保單的安全性都是一樣的,只要五星紅旗不倒,你的保單指定能賠。

    大公司大而不能倒,小公司小而不會倒。同在銀保監會的監管機制底下,沒倒閉的可能。

    大家都很安全,所以公子把安全性放在了第0位。

    1、理賠

    理賠是大家最關心的一個環節了,很多人總是會擔心在小保險公司買了不賠。

    這種擔心,從邏輯上就有問題,

    因為公司大,本不需要理賠的,保險公司都願意賠?

    因為公司小,本應該要理賠的,保險公司就會故意不賠?

    好像不是這樣的吧。

    但凡是保險公司,理賠都有個原則,叫不惜賠、不濫賠。

    如果風險明確,符合理賠條款無異議,那麼保險公司完全沒必要為了一份保單而丟掉自己的名聲,要知道,理賠才是保險公司的口碑源泉。

    同樣,如果風險不明確,理賠條款界定不明顯,這種情況就算是大保險公司,也是會產生爭議的。

    說得粗俗一點:保險公司從註冊到運營,成本這麼高,犯得著為幾十萬的一份保單斤斤計較?

    公子拿到了部分保險公司的18年的理賠資料:

    大家可以發現,各家保險公司的理賠率都能達到97%以上,並不存在明顯的差異。

    97%的理賠率並不是說保險公司從100張保單裡隨便抽出來三張說,這三張咱們不賠了。

    每一張不賠的保單保險公司都有理有據:

    咱們買的保險,就是和保險公司簽訂的一份合同,關於保障內容、理賠約定,從簽訂的那一刻起,就以法律合同的方式確定下來了。符合條款,保險公司不敢不賠,不符合條款,親戚是保險公司董事也沒用。

    就是一句話,該賠一定會賠,不該賠一定不賠。

    2、條款

    這時候線下代理人說了,

    小公司的合同條款有坑,而我們大公司比較重視品牌、講究誠信。

    這句話乍聽起來挺有道理的,但是呢.......

    無妨,我們先來看一個案例:

    15年的時候,徐先生投保了某安的XX福,17年確診得了冠心病,做了冠狀動脈支架(非開胸),花了十幾萬。

    出院後找某安理賠,結果被拒賠了。使用者不服,到法院起訴保險公司,最後還是敗訴……

    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使用者當時選擇了傷害較小的手術方式,沒有開胸,所以不屬於重大疾病。

    徐先生想,好吧,不算重疾認倒黴了,但是你總得給我算輕症,賠一部分吧?

    而倒黴的是,XX福的條款比較黑,不保這個高發輕症。

    坑爹了......

    拿這些事情跟線下代理人講,

    線下代理人便漲紅了臉,額上的青筋條條綻出,爭辯道,

    ——大保險公司的條款,怎麼能算是坑呢?

    活脫脫一個現代版孔乙己。

    咱雖不能一棍子打死說,大保險公司一定比小保險公司坑多。

    但是從常理上判斷,小保險公司合同裡的坑要相對少。

    由於所有產品的合同條款都是公開的,任何一個人都能輕易找到、看到,這其中肯定也是包括保險公司的競爭對手。

    小公司本來就跟大公司競爭時處於下風,如果敢從條款上面動手腳,那真叫作死。

    經驗豐富的大公司一旦發現了,本來自家的銷售人員就多,一人一句壞話就能讓小公司聲名掃地,再請幾個自媒體宣傳一下,那麼這家小公司就很難鹹魚翻身了。

    可是還是總有人會擔心:

    合同是保險公司編寫的,萬一把條款寫個模稜兩可,搞個文字遊戲,到時候拒賠怎麼辦?

    正是由於保險合同是保險公司編寫的,所以遇到模稜兩可的情況,從法律上講是偏向你的。

    但是公子見到最多的情況是,自己粗心沒看條款,或者是沒理解條款裡的意思,然後需要理賠的時候,保險公司就理直氣壯地說:你看看這裡白紙黑字寫的清清楚楚,是你沒看。這時候法律就沒辦法幫你了。

    那有人就要說了,咱們老百姓對看保險合同又不在行,一輩子看不了幾次,哪裡知道坑在哪裡啊?

    沒辦法,這時候就需要的是有良知的專業人士為你排坑了。

    有問題,就來撩我吧。

    3、服務

    這時候,大保險公司說了,我們經歷了XX年的積澱,在全國XXX都有銷售點,我們的服務是小公司萬萬比不上的。

    這可真是太厲害了,連「服務」這麼抽象的詞都整出來了。

    好,我們就來搞搞清楚:什麼叫服務?

    對你熱情的,那不叫服務。

    給你送禮物,也不叫服務。

    給你保費回扣的,那就更不叫服務了。

    服務好可不是紅口白牙,自己說好就算好的。

    我們起碼要有一個客觀可量化的標準。

    我挑了兩個標準,可以參考一下:一個是投訴的比例,一個是理賠速度,

    公子認為這兩條能比較客觀的反映一家保險公司服務的好壞。

    先看投訴的比例,能找到指標有三個:億元保費投訴量、萬張保單投訴量、萬人次投訴量。

    這仨指標差不多,我們挑裡邊的億元保費投訴量,也就是每一億元保費,發生的投訴案件數。這數值越低越好。

    資料來自保監會網站

    圖裡用紅色把幾家大公司都圈出來了。

    大家可以看出,不會因為是大保險公司,投訴比例就會明顯下降。

    也就是說,大公司雖然網點更多、人員更多,交易的糾紛,並不比小公司更少。

    接下來說理賠速度,

    線下代理人經常會黑小保險公司理賠慢,說自己家的保險即刻出險,確診即賠。

    然後誇張地說,在疾病面前,多塊一秒鐘就是生命的一線生機。

    過分了.....

    公子找到了18年北京的資料:

    資料來自北京健康保險資訊平臺

    所謂的大公司出險更快,就是個偽命題,大家會發現理賠時間上並不存在明顯差異。

    而且理賠速度本身並沒有那麼意義重大,現在不少醫院在得知患者有保險的情況下,能夠做到先手術再付款,大家不必太擔心理賠快慢的問題,該賠的錢遲早是你的。

    綜合前面來看,大小保險公司之間理賠無差距,條款無高低,服務無優劣。

    還有安全一項沒詳談,接下來公子要告訴你:

    一張保單的安全,跟保險公司大小無關。

    為了你的保單,你知道銀保監會多麼努力嗎?

    可能有人還記得這事兒,17年王石和寶能系的股權之爭,差點就讓萬科易主了。

    而寶能系的排頭兵就是家保險公司——前海人壽。

    保險公司的現金流好,能夠源源不斷地輸血。

    所以大佬們才會盯上保險公司啊,

    這都不是塊肥肉了,這tm是個造血幹細胞啊。

    資本們真的會亂搞事情,

    所以,每當資本們說「我有一個大膽的想法」的時候,

    需要有人站出來說:「中國有一套完整的保險法」。

    而這個人就是銀保監會。

    銀保監會對保險公司的監管,是360°無死角的。

    保險公司成立之難,我們在第一部分已經略談過一二。我們主要聊聊運營和破產,保險公司接受的監管。

    保險公司在運營時,接受的監管是三方面的:

    1、保險資金運用監管

    保險公司拿到我們的保費後,是不是可以為所欲為了?

    當然不是。

    保險資金的運用,也是要受到嚴格監管的。一般以固定收益類為主,股權等非固定收益為輔:

    《保險法》第106條: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必須穩健,遵循安全性原則。保險公司的資金運用限於下形列式:

    (一)銀行存款;

    (二)買賣債券、股票、證券投資基金份額等有價證券;

    (三)投資不動產;

    (四)國務院規定的其他資金運用形式。

    所以,像某些共享單車拿使用者的押金不知道幹什麼的情況,在保險行業是萬萬不會出現的。

    2、償付能力監管

    中國第二代償付能力(人稱「償二代」)監管制度於2016年1月正式實施,這套標準不僅與國際接軌,而且關鍵指標更是超越了歐美現行的標準。

    按照「償二代」的要求,保險公司在季末和年末都要建立詳盡的數學模型,提交壓力測試報告,確保自己有能力在99.5%的機率下無論發生什麼事件都不會倒閉。

    簡單理解,監管要求每家保險公司能硬剛200年一遇的大災難。(汶川地震這種是30-50年一遇)

    償付能力大於100%是最低要求,如果到不了保監會就會對保險公司做出種種限制了:暫停開設新的分支機構、暫停發行新保單、暫停銷售佔用資本金過大的產品等等。

    3、再保險機制

    你買一份保險,背後不只一家保險公司在保護。

    還有很多「再保險公司」,也就是為保險公司提供保險的公司

    《保險法》第一百零三條:

    保險公司對每一危險單位,即對一次保險事故可能造成的最大損失範圍所承擔的責任,不得超過其實有資本金加公積金總和的10%;超過的部分應當辦理再保險。

    保險公司在推產品的時候,會在全球範圍之內,找一家或者幾家再保險公司,約定好:

    我把一部分保險費用讓給你們;如果出險了,你們也要幫著我一起賠。

    然後再保險公司也許還會再找幾家公司,再再保險,再再再保險。

    這樣一層層的,把風險和壓力分散到全世界。

    這個機制,確實能起到很大作用——尤其是發生像天津港爆炸、911這種巨大災難時。

    曾有研報分析說中國有60%以上的保費最終分保到了全世界。

    一家保險公司賠不起,還有全世界人民幫你兜底......

    可是,如果真的出現極端情況,保險公司破產了怎麼辦?

    你想象的難道是幾個董事坐張桌子前商量:

    ——咱們幹不下去了,撤吧。

    濃濃的城鄉結合部氣息......

    說撤就能撤。這一點銀保監會也是萬萬不會答應的。

    首先,第一部分咱就說了,保險牌照是個稀缺品,無數大佬都趨之若鶩。

    所以假如任何一家保險公司說感覺要撐不住了,一定會有數不盡的土豪撲上來,哭著求著要接盤。

    今年百年人壽就是這個情況,讓地產大佬綠城美滋滋地撿了漏,接了盤。

    如果保險公司經營慘淡到令人髮指,沒有人願意出資呢?

    也不用急,還有個叫做「保險保障基金」的東西,

    「保險保障基金」目前擁有資產一千二百億人民幣,每當有保險公司真的要經營不下去要完蛋了,「保險保障基金」就會出手救一把,讓面臨破產的保險公司重獲新生,然後功成身退,深藏功與名。

    「保險保障基金」自2008年成立至今,一共出手過三次,第一次是幫了新華保險,第二次是幫了中華保險。

    後來的事情,新華保險上市,成為「品牌公司」之一,而中華保險,目前是償付能力最高的保險公司之一。

    最近一次出手是今年,安邦保險被接管,「保險保障基金」又拉了一把。

    大家看,連新華保險、安邦保險(註冊資本最大)這樣的大公司都曾差點倒閉,有什麼可迷信大公司「大而不能倒」呢?

    孩子再牛逼沒用,最關鍵的,得有銀保監會這種兜底的好媽。

    即便如此,還是有保險公司挺不下去了怎麼辦?

    《保險法》八十九條、九十二條:

    如果保險公司被依法撤銷或宣告破產,其持有的人壽保險合同及責任準備金,必須轉讓給其他保險公司。達不成轉讓協議的,由國務院保險監督管理機構指定接受轉讓。

    如果保險公司真破產倒閉了,保單會轉移到其他保險公司。

    也沒問題,換了一家公司而已,指定還會賠。

    保費有資金運用監管,賠付有償付能力監管。

    外有再保障制度對接全球金融,內有保險保障基金為國護盤。

    你說安不安全!穩不穩!

    所以,無論是大公司還是小公司,在同樣的監管條件和法律保障的條件下,破產的可能性都是一樣的。

    五星紅旗不倒,咱們的保單就有保障。

    最後,我們做個總結:

    1、保險公司沒有絕對大小,只有相對大小,所有的保險公司都是非常大的公司;

    2、大小保險公司之間理賠無差距,條款無高低,服務無優劣;

    3、一張保單的安全,跟保險公司大小無關,靠的是中國出色的監管制度。

    咱們買保險時,保險公司是面子,保險產品才是裡子。

    某些保險公司搞人海戰術,或是找明星代言,

    彷佛把自己整的很牛逼的。

    但你想想這些費用是不是得從你保費裡出,關鍵是這些費用不是還一點半點,每年貴幾千,二三十年貴將近十萬塊。

    好嘛,買個保險,順道養了家保險公司。

    你就說坑不坑。

    咱買保險買的是保障,產品才是硬道理。

    別整那些虛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現在安卓市場上有哪些比較耐玩而且對手機配置不太高的手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