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陳達飛

    根源在於:二者的研究物件實際上是不同的,經濟學的研究物件是“經濟人”,或者說是“理性人”,理性人的特點是越來越聰明。開句玩笑話,拿個經濟學博士是最低門檻,高一點的話,還得是個985或者是常春藤名校的。而心理學家的研究物件是普羅大眾,普通人會犯錯誤,會做出非理性的行為,這些在經濟學家的世界裡都是不存在的。所以,心理學家大都認為經濟學簡直是胡鬧,他們對經濟學家的研究工作表示很不理解。

    比如有這樣一個虛構的對話來闡述二者的矛盾:

    經濟人:你為什麼要把蛋糕拿走呢?

    普通人:因為我不想再吃了。

    經濟人:既然你不想再吃了,為什麼還那麼費事把它拿走呢,不吃不就行了?

    普通人:如果不拿走的話,我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慾望,還會再吃的。

    經濟人:如果你再吃的話,那就說明你還是想吃的。所以,拿走蛋糕很愚蠢。

    從以上的對話,我們就業可以看出,經濟學家的“理性人”是有完全的自控能力的,但是心理學家嚴重的“普通人”,想法和行為往往存在不一致性。

    有個故事,2017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行為經濟學家泰勒有一次給心理學系的學生演講,它介紹了莫迪利亞尼的生命週期假說——人們會在一生中平攤自己的消費,包括退休金和遺贈等。即使泰勒的描述很簡單,但聽眾表示不能理解。後來在場的另一位經濟學家弗蘭克說這真的是著名的經濟學理論,最後心理學系的學生只能表示驚訝,經濟學家們好怪異。因為在心理學家眼中,如果一個人撿到了一筆錢,他很可能在短期內就花掉了,那還會想到幾年以後的事情。

    從研究物件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經濟學有些時候很難描述現實世界的執行,因為在他們的理論模型中將這些“非理性”的行為排除了。

    只是,這並不能成為“經濟學沒用”的證據。經濟學有其邊界,它不能為所有問題提供合理的解釋,它只是看待這個世界執行的一種途徑,而且並不是在任何時候都是最好的途徑。學習任何一門學科,都要認識到它應用的邊界。所以我在喜馬拉雅的音訊課程(可在喜馬拉雅app中搜索“復旦名師團的經濟學課”)中,屢次強調經濟學的邊界。另外也專門開設一章將行為經濟學,它是心理學與經濟學的交叉學科,有助於我們更好的認識行為人和世界的執行。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疫情期間大家的工資分別是多少,覺得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