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南朝居士
-
2 # 香茗史館
這個假設根本就不成立,雖然“商鞅變法”讓秦國就此步上了崛起之路,但商鞅本人在秦國的根基實在太弱,且當時士族勢力雖然受損但依舊強大。從歷史的走勢來看,即使秦惠文王繼位時間並不長,商鞅依舊沒有任何反抗之力。而且,就算如題主所說,商鞅取代了秦惠文王,我認為秦國將會立即陷入內亂當中。
商鞅根本沒有取代秦惠文王的實力我們先來看看秦孝公去世後,秦國到底發生了什麼。按照史料記載,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後太子嬴駟繼位,是為秦惠文王。
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欲反”,於是秦惠文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得知後立即逃往邊關,因未帶憑證不得住店,後商鞅想逃至魏國,或經過魏國逃往他國,但均被拒絕。商鞅無奈返回秦國,潛回封邑商,發動邑兵攻打鄭縣,秦惠文王發兵攻打,商鞅戰敗身亡。其屍身被運回咸陽後車裂,同時全家被誅滅。
從這段記載不難看出,在被誣告之後,商鞅的第一反應就是逃往他國。為什麼?就是因為商鞅知道自己的實力根本無法與秦王對抗。而在逃亡失敗,被逼起兵之後,連鄭縣都沒有打下來就被迅速平定了,由此同樣不難看出,商鞅實際上是沒有造反的本錢的。
而我之所以斷定商鞅會失敗,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士族權力仍然很大。商鞅變法雖然改變了秦國的權力結構,士族權力被減弱,但前後畢竟僅有幾十年,在秦孝公去世的時候,士族的實力仍然很強大。秦國士族的全面衰弱,正是在秦惠王文王時期實現的。
2、商鞅軍事才能有限。術業有專攻,商鞅的主要才能還是在法家治國方面,軍事才能其實並不強,河西大戰不過是其用計謀誘捕了魏國主帥公子昂,在魏軍群龍無首的情況下取得的勝利,有一定的取巧成分。
3、商法作繭自縛。商鞅變法實際上實行的是嚴法治國,法令全面且又嚴格,這種情況下,即使百姓擁戴商鞅,敢於配合其造反的也實在有限,根本無法在短時間內積聚足夠的力量。同樣,正是由於商鞅削弱了士族權力,導致其手中的私兵極為有限,根本無法形成大的威脅。
商鞅如果取代惠文王,秦國必定陷入大亂,是否還會繼續崛起無從判斷如果題主所說的情況真正實現,秦國陷入內亂倒是必然的,而之後秦國是否還會繼續崛起無從判斷。
1、“謀反”將被坐實。那麼公子虔等人告發商鞅的“欲反”罪名將被坐實,即使商鞅成為秦王,各秦國公室必然聯合起來對其進行討伐,正如前文所說,此時秦國士族的實力仍然很大,一旦聯合起來,平叛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恐怕商鞅變法所積聚的力量將會隨著戰亂而灰飛煙滅。
2、秦國是否繼續崛起無從判斷。秦國徹底崛起,最終一統六國,不可否認有商鞅的貢獻,但同樣於秦國的歷代明君是密不可分的,而商鞅的後代由於被誅殺殆盡,歷史上並無相關記載,我們無從判斷其子孫後代的執政能力,那麼秦國是否還會繼續崛起,就完全成了未知數。
-
3 # 左說春秋
商鞅是客卿,出謀劃策可以,任相邦等均可。但畢競是職業經理人。秦國用其智慧,但商鞅取代不了秦國君主政權。戰國時期很開放,可將一國政務交由客卿打理,但始終是聘任制。並不能奪權為君。這種聘位卿相很多,只是解一時之用。血統傳國仍是大限。戰國四公子多出任過他國,終其富貴者絕少。都是借馬跑一程而已。各國宗族勢都很龐大,君權不會傳諸他人。除非借重武力亡其國,剷除其公室,,無法以和平方式奪其國。原為國內的世襲異姓公卿則可和平漸進演變奪權。如田齊代齊,三家分晉等。
-
4 # 看點兒歷史
要是商鞅廢了秦孝公自己上位,估計後來的六國爭霸統一,就沒秦國啥事兒了。
我們知道《大秦帝國》小說和影視劇裡面有一幕是這樣的。秦孝公即將去世,他告訴商鞅說:假如嬴駟不才,商君可以取而代之。
且不說商鞅是否願意繼位秦王,如果他不要他一生所付出的變法制度差不多。商鞅法制已經強調了一個問題就是君臣關係,這一點是不能僭越的紅線。商鞅已經名滿天下,對於一個讀書人來說,此生足矣。
再說秦國的根基是秦國強大的軍隊。商鞅雖然身居高位,但是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秦孝公的大力支援,所以他的改革能夠一帆風順的進行到底。
如果他有能力硬抗秦國王室和老貴族,那也不至於最後成了秦惠文王討好老貴族的犧牲品。
商鞅繼位,秦國法制必將不完整,甚至斷裂。最後法制這個制度是得不到長久實施的,秦國無法制,便無秦帝國。
商鞅繼位,中國依舊會出現統一的局面,中國歷史也必然會改寫。只不過不知道會往哪個方向而已。
再說一個例子,劉備白帝城託孤,對諸葛亮說:假如劉蟬不行,那你就取代他當王吧。
但是要知道作為一個領導者來說,自己的家業是絕對不能讓他人覬覦的,即便是最好的朋友也不行。所以諸葛亮當時面對的是生死考驗。
回覆列表
你只要看到,秦惠文王剛上位就能殺了商鞅,就知道商鞅實際沒什麼根基。
變法之人,得罪了所有貴族,會有人支援他?沒人支援他怎麼篡位?
商鞅聽到秦惠文王要殺他,第一反應是逃跑,而不是反抗,這說明他自己知道,做了秦孝公的鷹犬,咬死的人太多了,難逃一死。
他的命運跟魏忠賢、和珅很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