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和樂舞悅

    |孔夫子是怎樣認識外部世界的?我認為無非兩條道。

    一,從書本上認識,吸收前人的經驗。在這方面,孔子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方法是一般人無法比擬的,比如他的,“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他主張學習要反覆複習,溫故而知新。這裡孔子還是唯物的思維,不相信天才,相信勤奮,學習沒有捷徑,捷徑就是勤奮。

    二,為了獲取社會知識和經驗,他主張"與人打交道,“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還提出“無友不如已者”,不要與不如己者交友,因l為你不能從中得到知識和經驗。他的學生曾參還提出“吾日三省吾身”,就是說每日再三他反省自已,在一天的行為當中,在為上層出主意時是否有不忠的地方,與朋。友交往有沒有不講信用的地方,老師所傳,是否複習了。這就是對一天之行,進行復習,要把有益的經驗記在惱裡。

    孔子還主張“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說明孔子很注重行,所謂行就是與社會打交道,所以他去周遊列國,這就是行的方式之一。人只要在社會上站穩腳跟,首先有了生活能力之後才去學文,所以這個文應該是做到老學到老,能夠考官更好,不能考官,就要修身養性,為了完善自己,對自已的修養要,“如切如磋,好琢如磨”。

  • 2 # 冷國儉

    :研究孔子是如何認識外部世界的,於現代人具有模範性,具有典型性,因其是聖人,其智慧超人,洎自如今仍無人逾越。

    一個人獲得知識,正確認識外部世界無非兩個途徑:一是學習書本知識;一是透過實踐。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巜論語.述而篇七》,7.20)求,求得,獲得知識。且巜論語》開篇就直言“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強調“學”,強調“習”。“時習”中的副詞“時”,釋詁為“以時"、“按時”,從不訓作“經常”(王力巜古代漢語》)。而且要“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而且還要“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2.15)學了知識既要“習”又要“思”,將外部知識變成自己的知識。因書本知識或成功經驗或失敗教訓,或心得或體會,或研究成果,前人和先人遺留下來的東西極其寶貴,人類就是在繼承中發展下來的,倘沒有《四書五經》,哪裡有今日豐碩的知識寶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16個月寶寶吃三文魚好嗎?打算給寶寶做點三文魚配粥,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