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有這樣的經歷,在家吃飯的時候,會被老人們一遍一遍地催,“趕快來吃飯,要趁熱吃,否則該涼了!”是的,華人一直喜歡吃熱的東西,尤其是在寒冷的冬日裡,能吃上一口熱乎飯,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然而,“趁熱吃”這個看似很普通又符合生活常理的話,卻隱藏著極大的健康風險。
“趁熱吃”的健康風險
1.口腔黏膜
人體的口腔黏膜極薄,但是卻有著保護功能,抵禦機械傷害和微生物、病毒的入侵。同時,口腔黏膜還有感覺的功能,對外界造成的疼痛、溫度、觸動等會做出反應,而且能夠感覺到味道。
口腔黏膜不耐熱,極容易被燙傷。如出現口腔脫皮、口腔潰瘍、疼痛等症狀。長期愛吃熱食,口腔黏膜細胞反覆受到傷害,容易誘發口腔癌。
2.食道
太燙的食物往往會在口腔中得不到充分的咀嚼,便進入食道,這樣也造成了食道內壁受損,而造成食道被劃傷、燙傷,出現上皮組織的破損、潰爛、潰瘍乃至出血等。
3.胃
胃黏膜與食道容易受到太燙食物危害一樣,不僅造成了胃黏膜的燙傷,同時因為胃部不停的分泌消化液,容易受到消化液的腐蝕,繼而容易發生胃炎、胃潰瘍、胃痛等疾病。
另外,沒有經過充分咀嚼的食物,也會增加胃負擔,甚至引起消化不良。
4.易致癌
中國屬於世界上食道癌和胃癌的高發地區之一,這與日常飲食習慣存在著很大關係。
長期食用過燙、粗糙、堅硬以及飲酒等刺激性食物,易導致食道黏膜反覆受損、感染,繼而誘發食道癌。同樣的,如果吃過熱的食物,對於胃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很多人的身體粘膜出現破損、潰爛、出血的症狀,粘膜長時間的受損就會造成癌症的發生。
食物到底什麼溫度吃最好?
通常人體的體溫在36-37.5℃之間,所以適宜進食的溫度是10℃~40℃,能耐受的高溫也只在50℃~60℃左右。所以,生活中剛做好的食物最好等一會兒再食用。但是,食物冷卻所需的時間長短也不一樣,有些食物真的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1.豆腐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一方面告誡人們不可急躁,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豆腐真的不宜趁熱吃。
豆腐表面的溫度與中心的溫度是有所差別的,剛剛做好的豆腐,往往中心還是燙的,甚至灼熱。著急食用極容易燙傷口腔黏膜、食道黏膜、胃粘膜,甚至吃到肚子裡還會引起胃痛。
除了豆腐之外,蛋羹、年糕、糯米糰、紅薯等也屬於這一類容易將熱度鎖在內部的食物,食用時都不應操之過急。
2.糊狀食物
米糊、粥、濃湯等,這些食物一方面散熱比較慢,另一方面食物在放涼的過程中,表面會產生一層膜,阻止內部熱量的快速散去。
所以著急食用糊狀食物,同樣會導致燙傷現象,並且被粥燙傷現象比較常見。
3.夾心食物
包子、糖餅等一些夾心食物,往往外表涼了,中心還是熱的。尤其是糖餅、糖包子,糖漿的溫度高額,猛地吃下極容易燙傷。
4.油炸食物
油脂食物之所以容易導致燙傷,因為在製作過程中油脂溫度高,這樣才能加熱食物。出鍋後固然外表已經晾涼,內部溫度高引起燙傷。
有些食物溫度高反而會降低營養價值
1、綠茶
泡茶時用70-80℃的水泡出來的綠茶水色香味俱全,且茶葉中所含有的維生素C、咖啡鹼、鞣酸等都不會遭到破壞。
2、蜂蜜
沖泡蜂蜜的水溫過高易導致其中的酶類物質喪失,而降低營養價值。一般水溫不宜超過65℃。
3、水果
不管是水果、果汁,煮制、加熱食用都會導致其中的維生素大量丟失。
4、酸奶
含有益生菌的酸奶在加熱之後,益生菌被大量消滅,降低營養價值。
雖然應該避免“趁熱吃”,但是也並不意味著鼓勵吃冷的食物,食物過涼也是不好的,而是應選擇“不冷不熱”適宜為好。
您是否有這樣的經歷,在家吃飯的時候,會被老人們一遍一遍地催,“趕快來吃飯,要趁熱吃,否則該涼了!”是的,華人一直喜歡吃熱的東西,尤其是在寒冷的冬日裡,能吃上一口熱乎飯,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然而,“趁熱吃”這個看似很普通又符合生活常理的話,卻隱藏著極大的健康風險。
“趁熱吃”的健康風險
1.口腔黏膜
人體的口腔黏膜極薄,但是卻有著保護功能,抵禦機械傷害和微生物、病毒的入侵。同時,口腔黏膜還有感覺的功能,對外界造成的疼痛、溫度、觸動等會做出反應,而且能夠感覺到味道。
口腔黏膜不耐熱,極容易被燙傷。如出現口腔脫皮、口腔潰瘍、疼痛等症狀。長期愛吃熱食,口腔黏膜細胞反覆受到傷害,容易誘發口腔癌。
2.食道
太燙的食物往往會在口腔中得不到充分的咀嚼,便進入食道,這樣也造成了食道內壁受損,而造成食道被劃傷、燙傷,出現上皮組織的破損、潰爛、潰瘍乃至出血等。
3.胃
胃黏膜與食道容易受到太燙食物危害一樣,不僅造成了胃黏膜的燙傷,同時因為胃部不停的分泌消化液,容易受到消化液的腐蝕,繼而容易發生胃炎、胃潰瘍、胃痛等疾病。
另外,沒有經過充分咀嚼的食物,也會增加胃負擔,甚至引起消化不良。
4.易致癌
中國屬於世界上食道癌和胃癌的高發地區之一,這與日常飲食習慣存在著很大關係。
長期食用過燙、粗糙、堅硬以及飲酒等刺激性食物,易導致食道黏膜反覆受損、感染,繼而誘發食道癌。同樣的,如果吃過熱的食物,對於胃的影響也是非常大的,很多人的身體粘膜出現破損、潰爛、出血的症狀,粘膜長時間的受損就會造成癌症的發生。
食物到底什麼溫度吃最好?
通常人體的體溫在36-37.5℃之間,所以適宜進食的溫度是10℃~40℃,能耐受的高溫也只在50℃~60℃左右。所以,生活中剛做好的食物最好等一會兒再食用。但是,食物冷卻所需的時間長短也不一樣,有些食物真的是“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1.豆腐
俗話說,“心急吃不了熱豆腐”,一方面告誡人們不可急躁,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豆腐真的不宜趁熱吃。
豆腐表面的溫度與中心的溫度是有所差別的,剛剛做好的豆腐,往往中心還是燙的,甚至灼熱。著急食用極容易燙傷口腔黏膜、食道黏膜、胃粘膜,甚至吃到肚子裡還會引起胃痛。
除了豆腐之外,蛋羹、年糕、糯米糰、紅薯等也屬於這一類容易將熱度鎖在內部的食物,食用時都不應操之過急。
2.糊狀食物
米糊、粥、濃湯等,這些食物一方面散熱比較慢,另一方面食物在放涼的過程中,表面會產生一層膜,阻止內部熱量的快速散去。
所以著急食用糊狀食物,同樣會導致燙傷現象,並且被粥燙傷現象比較常見。
3.夾心食物
包子、糖餅等一些夾心食物,往往外表涼了,中心還是熱的。尤其是糖餅、糖包子,糖漿的溫度高額,猛地吃下極容易燙傷。
4.油炸食物
油脂食物之所以容易導致燙傷,因為在製作過程中油脂溫度高,這樣才能加熱食物。出鍋後固然外表已經晾涼,內部溫度高引起燙傷。
有些食物溫度高反而會降低營養價值
1、綠茶
泡茶時用70-80℃的水泡出來的綠茶水色香味俱全,且茶葉中所含有的維生素C、咖啡鹼、鞣酸等都不會遭到破壞。
2、蜂蜜
沖泡蜂蜜的水溫過高易導致其中的酶類物質喪失,而降低營養價值。一般水溫不宜超過65℃。
3、水果
不管是水果、果汁,煮制、加熱食用都會導致其中的維生素大量丟失。
4、酸奶
含有益生菌的酸奶在加熱之後,益生菌被大量消滅,降低營養價值。
雖然應該避免“趁熱吃”,但是也並不意味著鼓勵吃冷的食物,食物過涼也是不好的,而是應選擇“不冷不熱”適宜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