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7
回覆列表
  • 1 # 白蘭馨

    直接想到的是那首歌,很感動的歌,是中老年才有的對生活的感受,年輕人感受可能沒那麼深刻,但是能感覺到,那是對從前簡單生活的一種渴望,好像離那樣簡單的生活越來越遠,有點傷感,有點遺憾。還記得從前上學的時候,沒有手機,上課能扔個紙條,也覺得得意,和朋友間還是書信往來,收到一封信,回覆一封信,一個來回就要半個月,但是依然滿滿的期待,收到信的時候,心裡是美滋滋的,生活的越簡單,人越容易滿足,我們活在當下的時代,雖然各種便捷,可是情感上忽略了好多,太容易對生活有不滿情緒。今天發現個可怕的問題,我失去了愛的能力,開始畏首畏尾了,太害怕失去,總是不自覺開啟自我保護模式,想到這些覺得害怕,心裡有滿滿愛的人,不敢愛了,這該怎麼度過漫長的生活?

  • 2 # 風明1999

    《從前慢》這首詩分為四小段,段與段之間的結構關係是空間、並列的,而非線性、遞進的;就像“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是一個個畫面、情境的組合。或許是因為這樣,有人說這首詩沒有邏輯。其實它只是沒有那種明顯的邏輯關係,詩不是思考,不必像哲學那樣邏輯嚴密。

    總體看,《從前慢》的形式是齊整的,內容是清晰的。它是詩人對昨日世界的印象。所以詩歌從“記得”二字開始。記得,是回憶,思緒由此回到“早先少年時”。那個時候怎樣呢?詩人首先想到的是過去的人的品性,“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時代的差異,最根本的是文明與文化的差異,而文明與文化的差異,最終要落在人的身上,由人的生命質地體現出來。在詩人的印象中,過去的人是誠懇的、真摯的。那麼現在的人呢?不必說,大家都知道,這個時代受歡迎的是戲子,欣賞的是騙子,崇拜的是流氓,真摯成了傻瓜的代名詞,誠懇的人已不多見了。

    接下來過渡到第二小段。詩人想起小時候的經歷,“清早上火車站”,隨之勾起的是當時的記憶畫面,“長街黑暗無行人/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木心也是畫家,所以他的詩文每每充滿畫面感,而各種感覺、思緒又融於畫面中。這兩句的畫面就特別好,一下將讀者帶入那個氛圍裡面。靜謐,詩意,然而又是日常的,充滿了溫馨的生活氣息。此外,這幾個簡單的意象亦勾勒出一種民國小鎮的風貌。

    而後,詩人的記憶視線從這個場景中拉開,過渡到第三段,不再是具體的回憶,而是對過去的一種總體印象的概括。“從前的日色變得慢”,這是一種感覺的說法,所謂日色變得慢,意思是從前的生活節奏不像現在這麼快,這麼著急。那時,世界緩緩地執行,大家都很有耐性,“車,馬,郵件都慢”。因為這樣的生活節奏,生活就有了不同的品質;而因為人的生命是與生活相滲透的,那樣生活著的人的品性就不同於現代人——更誠懇、真摯,也更深切。體現在愛情上,就是“一生只夠愛一個人”。這一句引起很多人的共鳴,因為大家都對愛情有一種美好的嚮往。有些人說那也未必,過去的人還三妻四妾呢。嗯,這算是一種故意的誤讀吧。詩是超越現實的,理解詩歌,不必太較真。而且詩人也沒說從前的人都是一生愛一個人,他的意思只是,在那樣的生活、那樣的節奏中,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最後,由生活節奏的慢,詩人想起從前對於手藝的精益求精,並聯想到鎖這一物件。這首詩段與段之間的關係雖然是並列的,但每一小段的過渡其實都有一種推動力:記憶。在詩人的記憶中,“從前的鎖也好看”,又由鎖的好看想到“鑰匙精美有樣子”。為什麼是鎖而不是別的?這或許是沒有道理可講的,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個嘛,直覺來的。無論是直覺來的,還是有意選的,鎖這個物件確實用得好,妥貼、自然,又有足夠的隱喻空間。

    何以說妥貼、自然?首先,鎖是最尋常的家家戶戶都有的小物件,很日常性;鎖的出現不顯得刻意、突兀,而與整個詩境和諧,能自然融入那個世界裡;由鎖,我們會想到門,由門而想到房屋,由房屋而想到街道,由街道又想到整個小鎮——這正是詩中描繪的那個時空。其次,鎖這一物件很能體現從前的人對於品質的追求,因為鎖不但是普通的,而且是實用的;對實用之物,現代人通常只求其實用性,而昔時即使對這類實用性質的物件也追求其樣子的精美,由此可見從前與現在,人們的生活和品性是多麼不同。

    從前的生活想必比現在有詩意得多,因為那時人們對於美這種非實用的事物還很有追求,不像如今這麼實際。所有美好的東西都是非實用的,文學,藝術,愛情,皆如此,指向的心靈的精神的共鳴,而非現實的功用。人的心靈都是渴望美,愛,自由這些非實用非物質的東西。而今整個世界都急功近利起來,講求實用追求快速,無非是因為人心被氾濫的物慾佔據了,所以對美麻木,對詩無感。

    一個人過著什麼樣的生活,無疑會影響他將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因為正如前面所說,人的生命與生活是相互滲透的。現代世界是一個物質化、商業化的世界,生活於這樣的世界中,人們會理所當然地變得庸俗而功利,因為整個社會的潮流、價值觀就是那樣的,而人們總是會與潮流與主流價值觀保持一致,因為只有如此,才能適應這個社會。所以,現代人普遍地沒有精神追求了,人類文化到了現代,已走向沒落,而人類的品性也隨之變得貧困、敗壞。比照之下,從前的人是更純真自然的,從前的世界亦更有詩意,更有人情味。而商業化、機器化的現代社會,雖然世界更大更快更豐富了,然而也更粗糙更惡俗更不自然了。世界變得庸俗,人心變得荒蕪,物慾氾濫,了無詩意……這些正是木心在散文《哥倫比亞的倒影》中所論述的。那篇文章正好可以作為理解《從前慢》的一個遠遠的背景。

    再看這首詩的最後一句,“你鎖了,人家就懂了”,什麼意思呢?我覺得對這一句的任何具體解釋,都會破壞詩意,顯得很笨。此句之意指,並非明確、固定的,而是隱約的,開放的,具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可從不同角度作不同解讀。比如臺灣詩人楊澤說,鑰匙與鎖的對舉,其實是木心在用“閉”的方式來“開啟”你。又比如,可以將鎖視為心的象徵,鎖與鑰匙其實是一種愛情的關係……這樣的解釋不無浪漫,但也有些片面,因為《從前慢》實際並不是一首情詩,而是關於生活,關於文化,關於時代的,雖然裡面也涉及愛情,但那只是因為愛情乃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個內容。所以,假如將鎖看作心的隱喻,那麼隱喻的也可以是更為廣義的人心,而非僅限於愛情上的那顆心——那應該更符合這首詩的邏輯。從前的鎖與現在的鎖的比照,照出的既是從前的世界與現代世界的差異,也是前人與今人在精神、品性上的不同。從前,大家都堂堂正正誠誠懇懇,沒那麼多的魑魅魍魎,也沒那麼多的防人之心。

    當然,民國並非真的民風純樸到門不閉戶,路不拾遺。詩中傳達的只是詩人心中的印象,而非全然現實的情景。而且在這裡,詩人心中的從前大抵已非僅指他的童年時期(民國),而是一種模糊的泛指,是概念的從前本身。木心念念不忘的並不是民國,而是一個更久遠的世界,是人類文化的童年,他曾說,“希臘的夕陽至今猶照在我的背上”,他的詩文中充滿了這樣的時間的鄉愁。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餐飲飯店如何做到45天內達到利潤翻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