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豈萌哲學工作室

    哲學是體系化的東西,各個概念範疇之間環環相扣,牽一髮而動全身。從區域性或某個點突破肯定會有問題。我認為最為體系化的就是古希臘三賢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和以康德,黑格爾為代表的德國古典哲學。從他們入手比較好。當然如果有特殊的機緣,比如正好碰到某方面的老師,有人指點,那麼可以從老師擅長的地方入手。或者從和自己原來比較擅長的領域有結合的地方入手會快一些,比如畫畫的可以從美學入手。

  • 2 # 李小白change

    以叔本華的《孤獨通行證》來說,他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

    叔本華的哲學在蟄伏三十多年之後才爆發,從而享譽世界。近現代很多思想家、文學家、藝術家都受到過叔本華哲學思想的薰陶,其中影響最大的要數我們大家都知道的哲學家尼采,這足見叔本華的個人影響力。

    書名《孤獨通行證》,“孤獨”、“獨居”這樣的詞眼,應該本能的能引發一撥人的共鳴。作為一個嚐盡“孤獨百味”的人,別人說的很多所謂孤獨經歷,我都有過,我知道那種時刻有多難捱,我也在很多個那樣的時刻在心底裡發出“真是孤獨啊”的呼號。

    前兩天看到一則新聞,一項調研報告顯示,全球獨居生活的人數從1996年的1.53億人上升到了2011年的2.77億。也就是說,在15年的時間裡,全球獨居人數直接飆升了55%。報告預計,到2020年,在全世界範圍內,將新增4800萬的獨居家庭。

    而在我們中國,獨居人數也在持續上升。目前,中國20歲到39歲之間的未婚“空巢青年”的數量有5千萬。

    看到這些資料的時候,我在困惑,為什麼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獨居”或者說“被獨居”?而作為一個長期一個人生活的人,我也為這些“同道中人”產生了一些惺惺相惜的情愫,畢竟,孤獨、獨處並不是一個能夠讓生活熱氣騰騰的詞。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孤獨、獨居、獨處,真的好嗎?答案未必是否定的。

    運用好這三個通行指南,我們或許就可以正確看待孤獨、獨處,也把孤獨和獨處的日常過得熱氣騰騰。

    在第一部分“孤獨是生命的禮物”裡,叔本華寫到:

    在這個世界上,真正具有價值的東西並不會受到應有的尊重,受到關注的則往往是沒有價值的東西。因此,歸隱立刻成為一個人具有高尚品質的證明和結果。對一個自身具有價值的人來說,如果他能儘量減少自己的種種欲求,以保持或擴大他的自由,能夠儘可能地減少與他人的接觸——因為在這世上,一個人是不可避免要與他人建立某種關係的,那麼他就擁有了真正的智慧。

    這讓我想到很多的寫作者,他們都是這樣,雖然不能說他們是歸隱的,但是他們多數時候,是選擇安安靜靜的環境,去生活,去創作。

    我也特別認同叔本華說的:

    那種完全的、真正的內心平靜,靈魂的絕美安寧,是這人世間所能給予我們的僅次於健康的最高恩賜,只有在孤獨一人的時候才能獲得。

    除此之外,《孤獨通行證》裡面的很多觀點、很多句子甚至一些引用都是我非常喜歡的,比如,作者在論證文中一個觀點的時候,引用了歌德所說:

    假若人們對你的話呆滯無言,

    也請不要灰心喪氣。

    要知道石頭扔進沼澤地,

    是不會激起漣漪的。

    叔本華在這本書中還有很多精彩的引用,雖然是引用,但你會發現,這句話放在這個地方怎麼就那麼合適,語境也好、氣場也好,怎麼就那麼搭。我想,這是我們很多人說話、做事包括寫文章的時候都可以學習的地方。

    這本書並不好讀,因為畢竟它是出自一位哲學大師之手的作品,對於很多讀者來說,或多或少都有一些難理解甚至不可理解的地方。這些,還是需要慢慢消化。

    其實叔本華的哲學對我們很多的普通人來講,是難懂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夫妻因為芝麻大點兒的小事吵架是怎樣的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