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青年史學家
-
2 # szd3
明朝的文官集團如果沒那麼腐敗,明朝也許不會滅亡的那麼快,再一個崇禎皇帝性格多疑又不能辨識人才,更重要的崇禎雖然勤政卻沒有魄力哪怕是有明武宗朱厚照的哪怕一點相似的地方,明朝都不可能滅亡…
-
3 # 老秦趣談歷史
關鍵要看皇帝給哪一派撐腰。明晚期的文官集團玩得有點過火,黨同伐異,不做正事,所以皇帝也想修理一下這些官員,給自己更多一些自由空間。說白了,閹黨是皇帝默許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指使的,別被有些歷史描述忽悠了,因為不能直接說皇帝不好,只能讓宦官做替罪羊了。
明朝末年的文官集團,很多朋友都有過論述,一般大家普遍認為,明朝末年的文官集團是空談誤國。這個在《萬曆十五年》《明朝的那些事兒》《大明王朝1566》等很多影視劇中都能清晰可見。
實際上這個問題最早應該追溯到嘉慶皇帝開始,不過在“大禮議”中,嘉靖皇帝頗具手腕,又很堅韌,加上當時文官集團並未坐大,所以嘉靖皇帝暫時取得勝利。萬曆皇帝則不然,雖然他並不像歷史上人們所認為的完全是昏庸之主,但是在權術上跟嘉靖皇帝還相去甚遠。在張居正時期還好,文官集團被這個難得一遇的“救時宰相”暫時馴服。但是張居正一死,他們馬上瘋狂反撲,萬曆幾十年不上朝和“三大案”就與此相關。所以萬曆之後,局面越發不可收拾,皇帝上朝越來越少,文官系統日益僵化。
東林黨的出現本來是一個大好事,顧憲成、高攀龍成立東林書院,提倡“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本來為政治清明、移風易俗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尤其是在打擊閹黨上。但在打擊閹黨的過程中慢慢變味,混入了很多東南地方經濟和文化勢力,他們把持住江南的財權,甚至左右著朝廷科舉的選官權力。朝廷為了開闢稅源,設定礦監稅使,他們反對;朝廷要議和,他們也反對,卻不能起到什麼實際作用。所以為什麼嚴嵩、嚴世蕃和魏忠賢貪汙違法皇帝不管,也是有原因的。明朝滅亡之後,殉國的太監很多,而赫赫的東林黨投乎卻嫌水太冷,鬧出很多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