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史諦紛
-
2 # 寧氏採臣
裴矩佞於隋而忠於唐這句話應該是司馬光在資治通鑑裡說的,當時的司馬光作為保守派首腦寫這本資治通鑑也是為了規勸當時的皇帝。用裴矩在隋末的表現和唐初的表現來襯托唐太宗,貶低楊廣。但是用一個人在某個時間段的表現來否定一個人一生的功績,這樣我是不認可的。
說裴矩佞於隋,主要是認為裴矩在楊廣移駕江都期間對楊廣一味阿諛奉承,又在西域諸國朝貢大隋期間鋪張浪費,完全無視當時的情況而簡單的說裴矩是奸佞,這理由顯然是不足夠也完全無視了裴矩的巨大貢獻。裴矩可以說是隋唐時期最傑出的外交家和謀士之一,對各位君主都看的極為透徹,該張揚時張揚,該藏鋒時藏鋒,與我最欣賞的三國謀士賈詡如出一轍,三國那麼多頂級謀士唯有賈詡能歷經幾任君主而得善終又豈是簡單的奸佞之輩和忠於某人這幾個字可以概括的?
說起裴矩的功績主要有外交、政治、學問這幾個方面。在隋朝剛剛建立的初期,突厥經常扣邊,而裴矩的第一件奇功就是自請為使臣出使突厥併成功說服都藍可汗,讓都藍可汗殺掉了嫁給沙缽略可汗的北周千金公主,消除了隋朝於突厥關係的一大隱患。當時的千金公主對於有亡國之恨的隋朝非常仇視,因此暗地裡勾結了西突厥的泥利可汗,準備大舉進攻隋朝。當時的隋朝剛剛建立,還沒有經過開皇之治的休養生息,此時於突厥開戰前途未卜。
第二就是經營西域,自從漢代以後,中原一直戰亂不堪。張騫和班超等前人開創和打通的絲綢之路也阻斷日久,因為隋朝統一後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經濟得到了極大的恢復和提升,所以需要重新開通絲綢之路。裴矩明白要重開絲綢之路首先需要了解西域各國的現狀,因此他在大業元年至大業九年期間四次來往於甘州、涼州和沙洲,大力招徠胡商,打探和蒐集西域各國的山川地形、君長姓族、風土人情等資料,繪製各個國家王公庶人的服飾儀形,並編寫了三卷《西域圖記》。可惜現在這三卷都已失傳,只留下了書序,這書序都記載了敦煌至地中海的三條主要路線。
因為當時突厥勢力強大,打通西域不能訴諸武力,因此在西域各國少來朝貢期間就需要向諸國展示天朝上國的威儀和繁榮昌盛,自然免不了鋪張。這其實與現在中國援建非洲,一帶一路是一個道理。難道你能說援建非洲是鋪張浪費?司馬光和後人大都只看到了鋪張浪費的一面,這也只能說格局和眼光都極其有限。
至於說忠於唐朝?我個人認為說裴矩忠於自己更加靠譜。就像賈詡一樣,對董卓是韜光養晦,不獻一策、對張繡是出謀劃策後勸其投降、對曹操則是獻計獻策,有問必答。這其實都是出自自保策略,閉門已自守。裴矩當時在江都期間,楊廣越來越昏庸暴躁,周邊又都是小人和姦臣,如果不奉承楊廣就有性命之憂。到了唐太宗手下,那時候進諫不但沒有性命之憂,反而能博得名聲又何樂而不為呢。司馬光說裴矩佞於隋而忠於唐,其實把他放到裴矩的位置或許比裴矩還要不堪。
回覆列表
為什麼同是一個裴矩,在隋是佞人,而在唐卻成了賢人呢?
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是這麼評論的:“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於隋而忠於唐,非其性之有變也;君惡聞其過,則忠化為佞;君樂聞直言,則佞化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動則景隨矣。”這裡所說的表,是指用來測影子的表,景是指由表映出的影子。
也就是說,君主如同測影子的表,臣子便是表所映出影子,表怎麼動,影子就會隨表而動。若君王不喜歡別人說他的過錯,那麼忠言就會變成佞語;若君王喜歡聽到別人的直言不諱,那麼佞語就會變為忠言。司馬光在此提出了一個極其鮮明的觀點:就是上行下效,上樑正而下樑端,上樑不正下樑歪。”
裴矩為隋臣時,隋煬帝楊廣好大喜功,好做假動作,好做打腫臉充胖子虛事。為了取悅皇帝,他便不惜勞民傷財,在洛陽導演了那場假富裕的大戲。可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是一位提倡說實話辦實事,且善於聽取不同意見的皇帝,所以,隋朝的佞人,便在這樣的好皇帝領導下的好環境中,變成了賢人良臣。這就是”君明臣直”的硬道理。
如果沒有唐太宗時期良好的社會環境,裴矩說什麼也不會由佞變賢的。由此可知,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是能讓一個作惡的人,變成一個向善的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