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寶花室主人
-
2 # 七月流火140400643
《南華經》即《莊子》。李唐王朝建立之後。為了增加自己的合法性,便要為自己找一個厲害的祖宗以撐門面,這可能是歷代統治者慣用的手法。黃帝堯舜之類的聖人太遠了,就從諸子百家入手,最有名的當然是孔子和老子。恰恰老子又姓李,便被敷會成李唐的祖宗,所以,道家在唐朝是很受推崇的。在唐玄宗的時候,道家的另一個重要人物莊子,也被封為南華真人,成了神仙。既然是神仙,作品也就不能再叫做《莊子》了,而叫《南華真經》,也就是《南華經》。
再說一下,此身非我有。這一句應該是來自於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吾所以有大患者,為我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老子的思想,是博大精深的。《道德經》的每一篇,都不是三言兩語就能完全說清楚。這句話按現在的理解,差不多是:我之所以害怕,是因為怕我自己的身體受到傷害。假如我不把自己的身體看成是自己的。那我還怕什麼呢?也就是說,一個人如果不要命了,連死都不在乎了,就沒有什麼可以患得患失的了。老子的思想傳到莊子這兒,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到魏晉時期,《老子》《莊子》《易經》成為熱門學問,被稱為三玄。是中國哲學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稱為玄學。此時,隨著佛教的傳入。大量的佛家思想傳入中國,比如般若中觀的思想,緣起性空等,與魏晉玄學,儒學互相激發。形成中國文化儒釋道三足鼎立的統一體。要回答上面的問題,必須明白,蘇東坡做為宋代最偉大的文化巨人,他對儒釋道三家的文化都有深刻的理解。上面的這句話,就能夠明顯的看出來。
這句話來自蘇東坡的一首《臨江仙》全文是這樣的:
夜飲東坡醒復醉,醒來彷彿三更。家僮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人靜縠紋生,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
這首詞的上闕咱就不去管它了,只說下闕。蘇東坡晚上喝酒回來。家人都睡了。自己站在門口,聽到不遠處江水滾滾流淌,不免產生了些感慨。常恨此身非我有,其中的“此身非我有”,不是儒家思想。是佛家與道家的思想。道家的上邊已經說了。佛家認為,一切的存在都是沒有自性的。也就是說,是無法定義的。比如人的自身,在很短的時間內,人就已經生滅了無數次了。所以,這個身體的我,實際上是不存在的。大體是這個意思。人的身體也是一個虛幻的假像,所以是非我有的。蘇東坡是信佛的,所以又叫“東坡居士”。但是,蘇東坡立身處世的大原則,其實又不是佛家的,而是儒家的。佛家道家講“此身非我有”,背後和人生相關聯的就是,不必去做什麼,所謂無為,或是參禪類的。所以,蘇東坡的這句話,體現了兩種不同的世界觀在他的身上既合諧存在,又矛盾衝突。因為,此身非我有,我其實不必去追求什麼。但是儒家的入世思想,又使他不可能安於無為,而想有為。於是就有了“長恨”,這是矛盾。為什麼它又是合諧的呢?因為後世儒家的態度本身就有“達則兼濟,窮則獨善”的傳統。而處在“獨善”情景下的儒家,大都會用道家的無為來調節身心。
後邊的一句“何時忘卻營營”,人為了生存,總是要忙忙碌碌的。“營營”就是鑽營,為了士途也好,為了富貴也好,反正去努力,去忙。這一句反應的心情是,感到很累,所以下邊有“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這一句也反應了生活的矛盾與糾結。所謂“營營”,很明顯是一種主動的行為,蘇東坡當時的情景,被貶黃州,肯定不是他“營營”的結果,而恰恰是他不善於“營營”的結果。所以,這裡的營營只能說明他在豁達的背後,還是從內心的深處露出一點疲倦。
似乎沒有回答主要問題,但是,上邊的意思明白了,就應該知道,“長恨此身非我有”的句子中,並不包含否定《南華經》的內容。“非我有”是佛道意味,而“長恨”卻是儒家的底色。這就是蘇東坡現實情景的最真實表達。
回覆列表
“吾有大患,及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出自《道德經》。
《道德經》作者老子,《南華經》作者莊子。莊子是老子之後道家代表人物。莊子《南華經》慣用寓言神怪的方式來闡述道家的主張,可謂嬉笑怒罵自成一派,後世對莊子及其《南華經》評價極高。《南華經》無處不在的詩性光芒更是給與後世詩人詞人無限啟發。
蘇軾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座高峰,其人更是集儒釋道於一身。然而蘇軾一生卻遊離於新舊黨人之間,無論新黨舊黨哪方得勢,都將蘇軾視為眼中釘,所以總是被當權者一貶再貶。“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這是多麼無奈的自嘲。
“長恨此身非我有”,實是感歎自己身不由己,與道家的“無身”即拋棄形骸,追逐精神上的解脫說的是兩種東西,而且二者並不存在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