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金剛一樣的堡壘
-
2 # 思想先鋒派
主要是尊重和順應自然,而不是隨意改變自然,如今我們隨意改變自然,雖然發展了,但也加快生物的滅絕,包括我們人類也決活不下去了,農藥殺死了多少大自然的生物,現在沒殺的對像了,農藥準備但實際上已經殺的人了。
主要是尊重和順應自然,而不是隨意改變自然,如今我們隨意改變自然,雖然發展了,但也加快生物的滅絕,包括我們人類也決活不下去了,農藥殺死了多少大自然的生物,現在沒殺的對像了,農藥準備但實際上已經殺的人了。
道家思想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家思想文化以其獨特深刻的內涵,滲透到了中國古代文化的各個門類,它對人生價值、生存方式、社會政治和自我修養等方面的諸多理解和認識,不僅對中國源遠流長的歷史程序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我們現代人們的生活發展也有著引人深思的啟示。
道家思想不僅滲透到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宗教、軍事、文學等各個文化門類,“而且對中華民族的人格心理、興致情趣、思維方式和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維繫、發展都產生過難以估量的作用。”①道家思想裡蘊含的智慧也對我們現今社會人們的生存發展有著諸多啟示。在此主要介紹的是道家思想中影響較大的人生觀、政治觀和養生觀。
一、 道家的人生觀
⒈自然無為 道家的人生哲學是道家哲學的核心內容,就實質來講,人生哲學所要解決的根本問題是人生意義和人生價值問題。與儒家不同,道家主要是透過揭示人與物即自然的統一與聯絡來彰顯人存在的意義與價值的。“自然”這一概念首見《老子》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所說的“自然”是自然而然,是事物天然的、非人為的一種狀態,如十七章所謂的“百姓皆謂‘我自然’”也是這種意義:百姓在聖人之治下安居樂業,他們只知有聖人在,但沒有聖人的作為,因此認為自己的生活本來就是如此。所以我們說,自然便是道,不用再去尋找道了,總之,“自然”是“不用藉助別人的力量,靠自身內在的作用,成為如此或者就是如此”。②老子的“自然”開創了道家乃至後世思想家思索天人關係的一個獨特視角,維護“自然”,崇尚無為,反對人為,順應自然而為便是無為。
“自然是無為的最好表徵,無為是自然的必定要求”,③無為是道家在處理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關係時所採用的態度與方式。清靜無為是道家的重要行為法則,人們如今也越來越意識到道家的無為顯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蘊藏大為的無為,因為老子之道講究無為自化,清靜自正,無為就是不違反本性,不違背內在規律,順勢而趨,形似無為,實則達到無不為之良效。
⒉貴柔主靜 《老子》第五十二章提出“守柔曰強”的觀點,老子認為能守柔才是真正的強者,而“強梁者不得其死”(《老子》第四十二章)的“強”並不是真正的強,是沒有生命力的、不能持續發展的剛強。所以道家崇尚“水”,因為水本性柔弱,但卻能推動巨石,是所謂“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老子》第四十三章)。在道家看來,剛強只是一時的,而柔強才是最後的勝者,是韜光養晦,以靜制動,這對我們現今處在一個如此快節奏的、物慾橫流的社會中要怎樣面對人、處理事同樣有著很深的啟示。可見貴柔主靜的精神在於理性的認清形勢,冷靜地控制自己,堅忍待時。靜其實是柔的保證,非靜不足以柔,《老子》第四十五章提出了“清靜為天下正”的著名觀點,第五十七章又說:“我好靜而民自正”,從統治者來說,若能清心寡慾,社會自然就治理;從自身來說,有了靜,就可以防止主觀臆斷影響自己的判斷和選擇。道家也並沒有絕對的反對動,而是認為必要的“動”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需要,“靜”並不是要求形體不動,而主要是用於心性修養,講求心靜。動靜適宜與否,與自身的心性有直接關係,心如果能控制動靜,順乎天地之道,則自我就可安身立命。
⒊輕物重生
首先,道家面對人生生死的態度是非常坦然的,認為沒有生就沒有死,沒有死也就無所謂生,自然的面對生死,才是生命應有的態度。道家認為生死都是自然的過程,人不應該去違背這種自然,但這樣並不是道家不愛惜生命,或是把生命看做可有可無,從整體上看,道家是有強烈的生命價值,認為只有熱愛自己的生命,才能積德進道。 《列子·楊朱》有楊朱言:“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楊朱認為如果人人都貴身愛生,不以天下之利交換自身的生命,那天下就大治了,個人的安危也可儲存,被認為是道家輕物重生的典型。《莊子·讓王》也說:“能尊生者,雖富貴不以養傷身,雖貧賤不以利累形。”尊重愛護自己的生命,是立身處世的根本,懂得珍惜自己生命的人必然是齊貴賤、不傷身的人。《老子》第六十四章有:“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道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主張人們摒棄外在物質的慾念,健全自己的體魄,歸於自然的本身。所以輕物重生,就是道家告訴人們瞭解自然與自身的和諧,不要一味去追求身外之物,沒有強烈的慾望也就不會被其所傷害,因此而達到各自相安的目的。
二、道家的政治觀
經世致用是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個突出的特點,道家在其政治治國方面也有自己獨特的觀點,老莊也從未離開政治離開社會去孤立的談自身的思想與觀點。老子的政治理想就是所謂的“小國寡民”的理想國,莊子的政治理想就是所謂的“至德之世”的烏托邦。顯然,他們並不像其他諸家明顯的用世方式,而是採用的“無為而治”的方法,和道家哲學的核心“自然無為”相同,認為統治者也是要採取自然方法治理國家,如《老子》第五十七章說:“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為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莊子》在《天地》中也說:“無慾而天下足,無為而萬物化,淵靜而百姓定”等。老子的“無為”並不是消極的什麼事也不做,而是不去做任何違反自然規律的事,也不做違反社會發展規律的事,對順應自然而又有益於社會發展的事,還是要積極的參與。 道家無為而治的政治思想雖然有一定的理想色彩,但是也和當時的社會現實有著很大的關係。老子和莊子分別生活在春秋和戰國時代,看了太多當時的“有為”政治給人民和社會帶來的弊端,統治者一味的窮兵黷武,連年征戰,另一方面又濫用私權滿足自身的私慾。所以他們提出無為而治的思想給與當時的有為政治猛烈的抨擊和鞭撻。老子在治國方面有一句名言“治大國如烹小鮮”,意思就是統治者既不能用禮法等來約束人民,也不必事無鉅細,從而陷入事務主義的歧途中,使國家越治越亂,最理想化的莫過於“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老子》第十七章)雖然不論是老子的“小國寡民”還是莊子的“至德之世”都有一定的幻想意義,但確實都是針對當時的繁重壓迫的現實而產生的,也反映出當時的勞動人民渴望安居樂業的強烈願望。這種無為而治的狀態也從另一面“彰顯和憧憬了一個沒有剝削壓迫、沒有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對立的素樸而平等的社會。”④ 三、道家的養生觀 現在隨著社會在日新月異的發展,人們也越來越注重自身的保養,而“養生”也是道家思想中的核心內容之一。在老子之前的道家人物對養生的探索大多停留在養生術方面,從老子開始,道家系統的思考“養生”,將人置於社會、自然、宇宙的大背景下進行考察。《老子》首先提出“攝身”的概念,《莊子》則專列《養生主》一篇談養生之道。
1.心性之養 這裡的“心”除了表示作為實體存在的心臟及其功能外,主要用於代表人的思想活動、心靈境界等。道家的“養心”,就是在外在接物和內在的思想活動中,如何超越有形無形的束縛,以保持自我的本性,達到自我的安定。這其中“治心”是道家實現個體逍遙的主要途徑,就是讓心境平和寧靜。道家提倡心要靜,以靜養生,但心靜也只是一種境界修養,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都會影響心靜,外部原因如各種聲色犬馬的誘惑,而內在原因通常是自身的基本需求得不到保障,所以也達不到心靜的狀態。而道家並沒有排斥人的基本慾望,而是要求人的慾望要得其宜,不要貪婪,《呂氏春秋·適音》有言:“人之情,欲壽而惡夭,欲安而惡危,欲榮而惡辱,欲逸而惡勞。四欲得,四惡除,則心適矣。四欲之得也,在於勝理。勝理以治身,則生全矣;生全則壽長矣。”人的自然慾望得到滿足,心也就會安定,身心俱暢,自然就會長壽。 道家的養性說是建立在自然主義人性論的基礎之上的,這裡的“性”,指人性或人的本性、本質。首先,老莊認為的人性具有自然性的特點,人的本性在其原始性、先天性、自然性,是自然而然不加人為的,如果加上外在人為的成分,必使其受到傷害。老子強調,人性的本質在於其天真未鑿,不容絲毫人為的損益。其次是超善惡性的特點,關於性善性惡說,是先秦時代諸家關於人性論的觀點,但道家老莊講究人性的超善惡性、超道德性,他們反對把主觀的善惡觀念和傳統的道德範疇引入人性領域,用來論說人的本性。所以,老莊提出“因性”、“全性”為宗旨的養性說,強調在人的自然本性面前,人們必須要因性而行、順性而動,才是養生正確的途徑,而“全性保真”才是養生的目的所在,“全性”就是指保全人的天性或本性,“保真”就是保持人最真實的一面。《莊子·田子方》有說:“人貌而天虛,緣而葆真,清而容物”,可以看出“全性保真”不僅可以使人形體健全,更重要的是使人精神充沛,從而延年益壽。
2.形神之養 養形是道家養生的基礎,因為形體是生命的依託,也是生命活力的源泉,“形求其安,氣求以充,神求其宜,三者皆宜,生乃康健。”⑤《莊子·達生》篇有言“有生必先無離形”,“養形必先之以物”,生命離不開形體,形體需要依靠“物”來養育,但養形應注意把握物養的尺度,不恰當的飲食起居也會傷害性命,道家強調的養形是飲食有節,起居有常,再加以適當的運動最好。“神”一般是指人的精神意識,即精神,在《老子河上公章句·愛己第七十二》有言:“人之所以有生者,以有精神”。道家認為人由形、神兩大部分組成,生命雖離不開形體,但卻因精神展現光芒,所以道家常常將“養神”置於首要地位,《文子·下德》提出:“治身,太上養神,其次養形。神清意平,百節皆寧,養生之本也;肥肌膚,充腹腸,養生之末也。” 結語 道家的思想文化不僅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先賢們留給我們寶貴的財富,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而其中的主要思想內容在我們現代社會發展中也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如道家的人生觀主張我們待人處事要自然寧靜,充分體現了人之生命自由恬淡而又寬容闊達的精神追求,人具有自身的主觀能動性,但又要以尊重客觀規律為基礎,遵循自然規律,對我們陶冶精神和鍛鍊形體都大有益處。道家無為而治的政治智慧對我們也多有啟示,在現代管理藝術中,管理者就是要“抓大放小”,以“無為”的方式從事管理活動,一定會產生“無不為”的積極的管理成效。所以我們可以得出,不論時代怎樣變化,道家思想文化是高價值高水平的思想文化,我們不僅僅要將其好好傳承,更要取其精華,發揚光大。